富家的孩子正如他們的父母一樣,被社會所提供的優(yōu)越感包圍。他們所受到的嬌生慣養(yǎng)比平常孩子更甚百倍。毫無疑問,他們是生活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一類孩子。
一位叫瑪麗的美國教師,寫信給我說:“這些孩子總是從對方的手里搶東西,如果我拿某樣東西給一個人看時,其他人就會丟掉手中已有的東西圍住我。當我講解完一種物品時,他們全都會為它而爭起來。這些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感官材料并不真正感興趣,好像對任何東西都毫不留戀,總是挑挑揀揀。給他們的每一樣東西,他們甚至連摸都很少摸就扔在一邊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孩子的運動是無目的的,他們滿屋亂跑,毫不在乎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影響。他們會故意碰撞桌子,掀翻椅子,踩在給他們提供的物品上……”
還有一位法國老師寫道:“我必須承認我的教學經驗十分失敗。這些孩子最多能在一項工作上集中幾分鐘的精力。他們經常就像一群羊一樣,相互跟來跟去。當-個孩子拿起一件物品時,其余的人也要這樣東西。有時他們甚至在地板上打滾,弄翻椅子……”
兩位老師的經驗基本相同——雖然這些孩子在生活上很優(yōu)越,但物質上的富裕會帶來精神上的貧瘠。他們不會輕易被花園中的小徑、美麗的花朵和清幽的環(huán)境所吸引。他們往往對那些讓貧窮孩子著迷的事物都不太感興趣,他們也不會選擇那些本應能滿足他們需要的物品。因此,他們的父母覺得力不從心。他們散漫無力、缺乏秩序,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對此,我給她們提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兩位老師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以上的不良習慣都有了好轉。這真可以說是一樁奇跡。
瑪麗老師寫信來講她的經驗:“幾天以后,那些孩子對起初不屑一顧的物品產生了興趣,他們開始獨立行動了。一個孩子如果被一件物品所吸引,他就不會對其他的東西分心。這些兒童開始尋找他們各自感興趣的東西了。
“我曾經試圖用學校里幾乎所有的物品去激發(fā)一個孩子的興趣,但卻絲毫沒能引起他的興趣。但偶然一次,我給他看兩種不同的顏色。他馬上高興地接受了,在一堂課的時間里,他就認識了五種顏色。在以后的幾天里,他拿起了所有過去瞧不起的物品。
“有一個孩子最初只能持續(xù)很短時間的注意力,但當他對一件復雜的計算工具感興趣之后,就擺脫了以往的紊亂狀態(tài)。整整一個星期,他不斷地擺弄這個東西,并學會了如何數(shù)數(shù)和做簡單的加法。然后,他又開始玩一些較簡單的材料,就這樣對所有的物品都感興趣了。
“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某種使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就可以擺脫那種不穩(wěn)定性。有一對3歲和5歲的姐妹,這個3歲的女孩沒有什么個性,她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模仿她的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藍色的鉛筆,妹妹就會不高興,直到她也有一支藍鉛筆為止。如果姐姐吃黃油面包,妹妹就除了黃油面包之外,什么都不吃……這個女孩對學校的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她只會跟著她的姐姐到處走,模仿她姐姐所做的每一件事。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對一些紅色的積木感興趣了。她拿起它們搭了一座城堡,并多次重復這項游戲,完全忘掉了她姐姐。姐姐就問她,‘為什么我在畫畫的時候你卻在搭城堡?’就在那一天,這個小女孩找到了自己的個性并開始發(fā)展,再也不是姐姐的翻版了?!?/p>
那位法國老師在回信中說道:“圣誕節(jié)過后,我的班級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切都變得有秩序起來,其實我并沒有插手做任何事情。這些孩子似乎完全被他們的工作吸引了,再也不像從前那么漫無目的地做事了,他們還會主動拿起以前感到厭煩的物品。過去只憑一時沖動去選擇物品,現(xiàn)在他們會把精力集中在一些艱難的任務上,并學會努力去克服困難。這些努力對他們的性格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們成了自己的主人。一個4歲的小女孩——這個女孩只要拿著水就會把水灑出來,不管是半杯還是一杯。但是,在她成功地完成了另一項她感興趣的練習之后,她開始自如地給正在畫水彩畫的同學送水,而且一滴水也不灑出來?!?/p>
我認為,對這類孩子應該采取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方法——就是讓孩子回到正常的狀態(tài)中去。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正常的孩子在一般的家庭中,很早就能夠學會克制自我,能夠擁有獨立的個人意識。他們不愿無所事事地到處亂跑,每天平靜地生活和有秩序地活動才是他們的主要事情。由此可見,對這些特殊孩子采取回歸正?;闹委煟陀幸环N人性“皈依”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肯定比較艱難,而一旦恢復了健康狀態(tài),一切性格上的缺陷將完全消失。
可以說,富家子弟的轉變就是從專注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開始的。一些神經質的富家孩子開始變得平靜,有壓抑感的孩子重新獲得活力。通過這種有秩序的工作訓練,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將能夠把內心的潛能發(fā)揮,并不斷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