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距離病位的遠近分類。
由于醫(yī)者的體會不同,就腧穴位置與病位位置而言,可以分為局部處方、遠端處方和遠近結合處方三類。
好,我們先看一下病位局部處方,以病位的局部或臨近的腧穴組成的處方即病位局部處方。比方說咳喘證,我們以肺俞、風門、天突、膻中所組成的處方,就屬于這一類。比如說,《百癥賦》這本書里有這么個記載,“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啊,這個小歌訣啊,“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那么局部處方的適應癥可以用于局部的疼痛,比方說腰扭傷在壓痛點,或者是自覺疼痛點,用毫針施以阻力針法。阻力針法一般操作: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mmx28mm毫針,得氣后,拇食二指捻住針柄,將毫針往順時針方向捻轉360度(此時感覺針下有阻力,毫針不易被撥出),再將針緩慢往外提拔,患者感覺有強烈的脹痛感,持續(xù)上提5秒鐘后將針緩慢放下,并將針柄逆時針方向捻轉360度,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重復上述操作一次。腱鞘囊腫在局部用火針點刺等等,這都屬于病位局部處方。那么還可用于治療全身疾病,比方說中脘、梁門、脾俞、胃俞組成的治療脾胃病的處方,除了治療胃脘疼痛之外,還可以治療由于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多種病癥。
好,我們看一下第二個,病位遠端處方。某一部位患病后根據經絡與臟腑的聯(lián)系,不在局部選穴,而完全選距病位較遠的腧穴所組成的處方即遠端處方。比方說,我們同樣是咳喘的話,我們選尺澤、魚際、列缺、合谷、曲池,那這個呢就是遠端的。那么《玉龍歌》里有這么一句原話:“寒痰咳嗽更兼風,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淵一穴瀉,多加艾火即收功?!?/span>
好,我們看一下第三個,遠近結合處方。某一部位患病后既在病患處的局部鄰近選穴,又根據經絡與臟腑的聯(lián)系,再選取距離病位較遠的腧穴共同組成的處方,我們稱之為遠近結合處方,這類處方最常用。我們還是以咳嗽為例,我們可以用肺俞、風門、天突、膻中、魚際組成的遠近相配的處方以治之?!峨s病歌》有這么一段原話:叫“咳嗽列缺與經渠,須用百壯灸肺俞,尺澤魚際少澤穴,前谷解溪昆侖隈,膻中七壯不可少,再兼三里實相宜。”那么這種處方不僅有遠近配穴啊,更有多穴方同部組穴、同經組合、前后組合等多種內容。
選穴原則是指選取腧穴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法則,它是配穴處方的第一步,歷代醫(yī)家都非常重視對腧穴的選擇,比方說,《席弘賦》這本書中所說的“凡欲行針須審穴”,《百癥賦》這本書中也說,“百癥俞穴,再三用心”。證明了臨癥選穴的重要性,而常用的選穴原則有:近部選穴、遠部選穴和對癥選穴等等。
好,我們先看一下近部選穴。
近部選穴是指在病癥的局部和鄰近部位選取穴位來進行治療,這是根據腧穴近治作用而制定的一種基本選穴法。比方說,這個鼻子有病了,我們可以常常選用這個鼻子旁邊的迎香穴;眼睛有病了,我們常常選這一個睛明穴,瞳子髎,攢竹等這些穴位;面癱,我們選這一個地倉透頰車;脫肛選會陰或者長強;胃痛選中脘,等等,這都是一些近部選穴。那么也可以根據“以痛為腧”的原則,在局部尋找壓痛點,并以壓痛點施針,那么這個以痛為腧,其實是這個阿是穴,選用阿是穴,醫(yī)生會在病人身上用手指按壓一下,然后問病人哪個地方不舒服或者痛,以痛為腧嘛,哪個地方痛,病人說啊是是是,是這里,那么就是阿是穴,所以這種阿是穴是以痛為腧的原則,在病變的局部尋找壓痛點,并施以針灸。近部選穴,可選取病痛局部的腧穴進行治療,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這個規(guī)律,比方說頭痛,選用百會或者太陽穴,作為這個針刺穴位,當然這個百會治療頭痛啊,治療巔頂頭痛更好,治療整個頭暈也行。那太陽穴治療的這個頭痛啊,大部分是太陽穴這個地方痛或者說少陽頭痛。那么這種近部取穴的方法,也適用于全身性疾病。但是呢,有些疾病,用近部選穴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比方說,我們仍然是以頭痛為例,少陽頭痛。少陽頭痛,如果單取太陽穴的話有一些人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我們如果選擇這個外關穴,遠端選取外關穴來治療少陽頭痛的話效果就非常好,所以近部選穴如果達不到的效果,我們就可以選擇遠部選穴。
好,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遠部選穴。
遠部選穴是指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的部位選穴,《黃帝內經》稱之為:“遠道刺”,它是根據這個腧穴的遠治作用而制定的選穴方法。遠部選穴緊密結合經絡的循行,體現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在”的這個治療規(guī)律。比方說這個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善于治療頭面部、五官、軀干、內臟的病證,而且歷代醫(y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上面說的這個外關治療偏頭痛,少陽頭痛,其實就是一個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通過遠部選穴,由于這一個少陽頭痛啊,或者說這個偏頭痛啊,屬于少陽經病變,所以我們在少陽經上取用外關可以起到作用。這個就充分體現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在”的這個治療規(guī)律。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這一篇有這么一段原話:“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边@里呢,我想引伸講一個知識點,但是呢,引伸得太多的話可能這節(jié)課會拖得很長,所以我簡單講一下,關于這個《靈樞·終始》說的這一句話:“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這句話呢,歷代醫(yī)家認為這句話有問題,對它有不同的理解,這段話是一段有爭議的話。這個爭議主要在哪里呢?認為病在足者取之腘,這個足字有問題,為什么呢?因為這個腘,大家知道這個腘窩,這里有委中穴,所以認為是病在腰者取之腘,那么認為病在腰者取之腘的,而且還不是普通的書籍和普通的人認為的,《針灸甲乙經》都這么認為?!夺樉募滓医洝氛J為,“病在足者取之腘”,這個“足”應該是“腰”,為什么呢?足太陽脈,循腰入腘,故病在腰而取腘也,那么很多人呢就認為有道理。但是呢我們通過仔細分析,病在腰取之腘,其實際上是什么呢?是上病下取的意思。因為腰在腘的上面嘛,是吧,但是他前面又有第一句話就是病在上者下取之,如果說病在腰者取之腘的話,那是不是與病在上者下取之重復了呢?病在上者下取之,這個很簡單,比方說這個胃火牙痛,胃火牙痛本來在上,我們可以取內庭穴,瀉胃火以治其牙痛,那就是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就是疾病在下面的,那么就在高于它的地方來取。這個不完全等同于病在下者上取之,是高。打一個比方,這個急性的膝關節(jié)扭傷,我們可以取對側的曲池穴強刺激,讓其活動膝關節(jié)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急性的這個踝關節(jié)扭傷,我們可以取對側的合谷穴強刺激,然后活動其患側,也有很好的療效,這個是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比方說我們仍然以頭痛為例,后頭痛,我們也叫“太陽頭痛”,那么太陽經的病變嘛,后頭痛,我們可以取昆侖,取昆侖就是取之足嘛,在腳上取了一個穴位。而病在足者取之腘,那么在腘這個地方有什么穴位???有委中、有委陽,那么委中和委陽,是不是腰背委中求之后,就只能夠治腰背痛呢?非也。委中、委陽通過適當的補瀉手法,一樣的可以治療腳上的疾病也就是足上的疾病。那么有的人可能就要問了,那四總穴歌里面說的腰背委中求,那和這個地方的“病在足者取之腘”這個怎么解釋呢,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大家,這個四總穴歌“腰背委中求”,最開始出現的文獻是在明代,這個明代朱權所著的這個《乾坤生意》,以及以后的《針灸聚英》、《針灸大全》、《針灸大成》全部將這句話收錄進去了,而且還有不同版本的四總穴歌。明代離《黃帝內經》有多長時間?大家想一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是明朝才有的歌訣,而《黃帝內經》呢,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所以《黃帝內經》并沒有總結四總穴歌,所以病在足者取之腘,沒有任何問題?!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灿羞@么一句話:“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而在《針灸聚英·肘后歌》中,又有這么一段話:“頭面之疾尋至陰,腿腳之疾風府尋,心胸有疾少府瀉,臍腹有疾曲泉針。”另外,我們剛才所說的四總穴歌,也都屬于這種遠部取穴的這個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