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我們人體當中有一把鎖的話,那么這把鎖一定是胸廓,因為在我們整個脊柱當中,胸段是最具功能穩(wěn)定性的部分,雖然骶髂關節(jié)比胸段更牢固,但是骶髂關節(jié)在“功能”上比胸段要遜色很多。
除此之外,肋骨還通過自己的關節(jié)突把自己連接在胸骨橫突的肋凹上,構成肋橫突關節(jié),這個關節(jié)主要是通過肋橫突韌帶緊緊的將肋骨綁在相應胸椎橫突上(如下圖)。
因為不管我們在任何的姿勢下,胸廓都會趨向于給自己一個足夠的“空間”,原因是呼吸永遠會被身體優(yōu)先照顧,因為“我不能死”高于一切,所以當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姿勢當中,或者是運動訓練當中,所有會導致胸廓異常扭轉的長期固定姿勢,亦或是訓練動作,都會導致肋椎關節(jié)的旋轉,目的是在照顧正常呼吸的情況下繼續(xù)維持現(xiàn)有的姿勢,或者現(xiàn)有的動作訓練。
筆者在臨床當中遇到過很多因為肋椎關節(jié)旋轉而導致的頸胸腰背痛患者,這基本上都是由于肋椎關節(jié)的扭轉,整個肋骨把后背筋膜和肌肉給“別住”,或者是通過肋骨的旋轉來拉緊下面的腹內外斜肌和腰方肌,來導致腰痛或者腹痛。
而我們要診斷肋骨有沒有旋轉,除了用手掌沿著后背去摸哪些肋骨有沒有突出來之外,還要通過去摸肩胛骨上附著的淺層筋膜是不是變的很緊拉不動了,如果肩胛骨上面的淺層筋膜和肌肉貼的很緊,那么這種情況下肋骨很大程度上存在旋轉。
在這里有兩個常見的診斷誤區(qū)需要注意:由于絕大多數(shù)人的重心都在右側,所以右側胸腔要保持正常呼吸就需要把右側的斜角肌拉的更緊,由于斜角肌附著在第一二肋骨,所以第一二肋會被拉的比左側更高一些,但是第一二肋的這個提高不會影響肩胛骨上部“趴在”肋骨上,而異常的一二肋旋轉就會把趴在肩胛骨上的肋骨給頂下去,這跟你慣用左手還是右手的關系不大。
在疼痛患者當中,頸肩和腰腿的問題最常見,但是頸肩和腰腿的疼痛往往都是有聯(lián)系的,而建立這個聯(lián)系的信使就是胸段,但是在臨床當中卻被經(jīng)常的忽略掉,因為大家都覺的胸段無非就是做個胸椎的沖壓或者旋轉復位就行了,但事實上僅僅是扳幾下胸椎是很難讓旋轉的肋骨還回去的。
在我們人體當中,很多的慢性疼痛和運動損傷問題都是由于異常的張力所產生,這和地殼運動中產生的“損傷”(斷裂帶)恰恰相反,因為地殼運動中產生的斷裂帶并不是張力,而恰恰是壓力所致,就像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產生的壓力使陸塊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環(huán)節(jié)產生張裂。就像我們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過度帶,地殼從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過度,導致應力集中點出現(xiàn),進而在我們地球上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傷疤——龍門山斷裂帶。
具體步驟如下:先讓患者坐位兩手抱頭,我們從側方兩手抱住患者肋骨,用我們的頭頂在患者腋窩下,讓患者做深吸氣的時候我們去從下往上翻動肋骨,直到手下感覺肋骨轉順為止,如果你手下感覺比較差,可以以患者癥狀減輕為判斷標準。
為了大家能夠更加清楚的看到肋骨是如何從下往上一根一根的攤開的,下面我為大家做一個演示視頻:在這個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讓患者側身靠在我們頂在其腋窩的頭上,這樣患者才能完全放松。
或者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我們同樣讓患者手抱頭,我們一手提著患者后背的皮膚,一手貼著患者肋骨,借著筋膜的滑動來轉肋骨。因為筋膜的滑動系統(tǒng)除了可以吸受機械性刺激之外,還可以保證外感受器(皮膚受體)和本體感覺器(肌肉內和深筋膜中的受體)的自主性。所以我們身體每一次肌肉收縮都可以傳播到皮膚。同樣,每次皮膚的刺激也可以傳到底層結構。
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淺層筋膜擁有對抗身體各個方向的拉力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通過淺層筋膜帶動肋骨的時候一定不能“生拉硬拽”的野蠻方式,而是借著患者的胸式呼吸,輕柔的去帶,只有這樣調回去的結構才有可能真正的穩(wěn)住,而不是暴力的扳一下胸椎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