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除增力長勁外,柔韌與強健肢體的效果也比較好,常練可以養(yǎng)生祛病、延年益壽。因此少林養(yǎng)生八段易筋經(jīng)與一般的武功易筋經(jīng)頗有不同之處,故名養(yǎng)生易筋經(jīng)。
總歌:
兩手叉舉托天舉,氣透三焦好調(diào)理。
騎馬彎弓增臂力,擴胸伸肱強呼吸。
托天踏地對抻勁,脾胃健旺單臂舉。
扭頭向后左右瞧,五勞七傷化為塵。
臀搖沿脊至頭頂,心火不生??祵?。
上仰前俯七顛簸,功須九次永無病。
緊握拳力向前沖,咬牙怒目除百疾。
折腰前俯把足攀,防漏固元腰腎健。
1.叉指托天
歌訣:
兩手叉指托天舉,氣透三焦好調(diào)理。
練法:
兩腳并步站立,全身放松,兩臂自然垂于身體兩側(cè),二目平視。(圖1)。
接著,兩手收于小腹前,十指交叉,抱貼丹田。(圖2)。
隨之向正前方伸臂,兩掌相貼,手指互按于手背上,自然呼吸。(圖3)。
然后,收回橫臂抱于胸前,兩手手指壓直,虎口向上,貼于胸際。(圖4)。
鼻深吸氣的同時,兩臂徐徐上舉,至頭頂際時,兩手手指相叉不變,翻掌成掌心朝上,伸臂高舉如托天狀,兩足跟提離地面,全憑兩足尖支撐,頭正身直,至氣吸滿止。(圖5)。
放下雙手,用鼻將氣徐徐呼出,還原成圖1起勢。如此反復(fù)運動9次后,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2.騎馬彎弓
歌訣:
騎馬彎弓增臂力,擴胸伸肱強呼吸。
練法:
兩腳并步而立,全身放松,兩臂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cè),二目平視。(圖6)。
左腳旁開一步,開距與自己三足同寬,沉身下蹲成馬步樁,兩手抱拳于腰際。(圖7)。
接著,兩手成掌上抬,交叉臂于胸前,如十字手,右臂在內(nèi),左臂在外。(圖8)。
配合鼻吸氣的同時,左手握拳,食指翹起向上,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左臂緩緩向左推出至伸直,頭左轉(zhuǎn),目視左手食指,右手握拳,拇指尖與食指尖相扣,虎口成一環(huán)形,恰如扣住弓弦一般,屈肘貼于右肩前。(圖9)。
隨吸氣之勢,以意使力撐開兩臂,猶如拉弓一般,至氣吸滿時閉息。左手握拳,左腿漸漸蹬直成右弓步樁。(圖10)。
略停一會,呼氣配合,兩手放松向胸前合攏,成十字手。(圖11)。
接著再做右拉弓式,動作要領(lǐng)與左相同,唯動作相反。(圖12、13)。
反復(fù)9次后,還原成圖6勢,再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3.托天踏地
歌訣:
托天踏地對抻勁,脾胃鍵旺單臂舉。
練法:
兩腳并步而立,身體自然伸直,右手握拳反背于腰間命門穴處,拳心向后,左手斜垂于左側(cè),掌心向前,目視前方。(圖14)。
身體不變,左手向后畫弧,并抬起與肩平,手心向上,頭左轉(zhuǎn),二目隨左手轉(zhuǎn)動。(圖15)。
動作不停,左手繼續(xù)向右側(cè)方移動,至右側(cè)時,翻轉(zhuǎn)掌向左上方伸臂舉起。(圖16、17)。
繼向左腳前下劃落,掌心向上,指尖向后。(圖18)。
此即左臂成輪狀環(huán)繞一周。自然呼吸。然后,立身收左手,托掌于丹田前,掌心向上,右拳變掌,屈臂橫于肚臍前,掌心向下,兩掌如抱物狀,兩目平視前方,調(diào)勻呼吸。(圖19)。
接著,上體右轉(zhuǎn),左腿提膝,右腳獨立,鼻吸氣的同時,左掌向上直撐,掌心與天空平行,頭也仰面上望,右掌直臂下?lián)危泼媾c地面平行,左右掌相對抻拔,至氣吸滿為止。(圖20、20附)。
然后,左腳落地,左手下落反背貼于命門,右手斜垂于右側(cè)方。(圖21)。
再開始練習(xí)右側(cè),方法要領(lǐng)與左手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2~27)。
最后還原成起勢。反復(fù)上述動作9次后,進入下勢的練習(xí)。
4.扭頭轉(zhuǎn)瞧
歌訣:
扭頭向后左右瞧,五勞七傷化為塵。
練法:
兩腳并步而立,兩手置于背后,右手握拳,左手握住右腕,貼于命門穴處。挺胸收腹,兩目平視前方。(圖28)。
上體不動,僅頭部慢慢向右轉(zhuǎn)動,兩目極力向右后看,同時深吸氣。(圖4—29)。
稍停片刻,頭回轉(zhuǎn),呼氣。至頭正時,再配合鼻吸氣,頭部向左側(cè)轉(zhuǎn)動,兩目極力向左后看。(圖30)。
稍停片刻,頭回轉(zhuǎn)呼氣。至頭轉(zhuǎn)正時,右腳向右側(cè)擺一步,上身右轉(zhuǎn)俯胸,頭右移動,配合吸氣,兩腳變成右弓步,兩目極力向左看左足跟。(圖31)。
略停片刻,呼氣,轉(zhuǎn)身回頭。至正前方時,開始吸氣,上體左轉(zhuǎn),并左后俯,轉(zhuǎn)頭,兩腿成左弓步時,兩目極力注視右腳跟。(圖32)。
略停片刻,回身,呼氣。正身體轉(zhuǎn)正時,配合吸氣,兩手下伸,握住兩足踝部,兩膝挺直,前屈身,頭盡量下俯,兩目從襠下極力向后注視。(圖-33、33附背面動作)。
略停片刻,起身呼氣,還原成起勢。反復(fù)練習(xí)上述動作9遍后,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5.搖頭擺尾
歌訣:
臀搖沿脊至頭頂,心火不生??祵帯?/span>
練法:
兩腳開立,如自己三足寬,下蹲腿成馬步,頭正身直,兩手按在膝前大腿上,手指向內(nèi)。(圖34)。
然后,下盤不動,頭與上體向左擺動一次,同時頭部盡量向左下?lián)u,臀部往右上擺,左臂先屈后伸,右臂先伸后屈。(圖35)。
接著,頭和上體由左向后、向右旋轉(zhuǎn),仰頭。(圖36)。
繼向右側(cè)下屈。(圖37)。
動作不停,上體和頭部自右側(cè)向前轉(zhuǎn),并俯身下躬,兩腿馬步不變。(圖38)。
然后,抬起兩手,以勞宮穴按貼兩耳孔上,雙手十指抱住玉枕及風(fēng)池穴上,兩腿略立起,上體從臀部起開始旋轉(zhuǎn)搖動,使體成螺旋形運動,直至頭頂。先逆時針練習(xí)3圈,再順時針3圈,反復(fù)3次。(圖39、40)。
按上述方法反復(fù)9遍之后,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6.前俯后仰
歌訣:
前俯后仰起顛簸,功須九次永無病。
練法:
兩腳并步而立,身體伸直,兩手置于背后,右手握拳,右手握住右腕,左手背貼于命門穴。(圖41)。
配合吸氣的同時,兩足跟盡量上提,頭向上頂。(圖42)。
然后,腳跟輕輕下落,但不可觸地,同時呼氣。如此一起一落9次后,兩腳再開立,約自己兩足半寬,開襠而立的同時兩手從腰后向襠前下伸,隨之俯身下躬,兩足跟仍然抬懸。(圖43)。
隨之,兩手上抬外翻,屈立肘于左右側(cè),似托物一般,兩膝略屈,兩腳尖觸撐地需要有彈性。(圖44)。
接著伸膝,臀往后提,兩手前劃后翻,如展翅飛翔狀;上體前躬。(圖45)。
此3勢動作,有如坐于馬背之上,馬奔跑時,人于馬背之上受之顛簸、前俯后仰之姿態(tài)。故也有把此稱為“馬背起顛百病消”。
此3動作連續(xù)反復(fù)運動9次后,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7.握拳前沖
歌訣:
緊握拳力向前沖,咬牙怒目除百疾。
練法:
兩腳開立,如自己三足寬,下蹲身,成馬步樁,兩手抱拳收于腰際,頭正項直,咬牙怒目。(圖46)。
接著,左拳朝前猛力沖出,拳心向下。(圖47)。
然后,伸指旋腕扣抓拉回于左腰際抱拳,同時沖出右拳。(圖48)。
右手扣指旋抓拉回于腰間的同時,左拳向左側(cè)平拳沖出。(圖49)。
左手伸指旋扣拉回腰際時,右拳朝右側(cè)方平拳沖出。(圖50)。
右手伸掌旋腕扣抓拉回成起勢。
此勢運動時,眼隨手走動,怒目而視,沖拳時吐氣,收拳時吸氣,如此反復(fù)沖拳抓拉。練習(xí)100~200拳后,進入下一勢的練習(xí)。
8.折腰攀足
歌訣:
折腰前俯把足攀,防漏固元腰腎健。
練法:
兩腳并步,挺膝伸直,兩手反背于臀后,上體后仰,挺胸收腹,面部朝天。(圖51)。
略停片刻。接著上身前俯,雙膝伸直,兩手下落,雙肘伸直,兩手成勾手,將腕背置于雙腳尖兩側(cè)。(圖52)。
略停片刻,松雙手成掌,抱住腳后跟。(圖53)。
停住,調(diào)息3次。
然后,兩手抱住腳后跟不松,腳尖用力,使兩足跟外擺,腳尖相對,成內(nèi)八字。(圖54)。
松手,掌內(nèi)劃,虎口靠在腳踝部,吸氣。(圖55)。
至氣吸滿,挺腰,立起上身,足跟收并,兩掌同時上舉,上體后仰,用口將氣朝天吐出。(圖56)。
接著,下落雙手,向后收,反背于臀部后側(cè),正身,正頭頸,目平視前方。(圖57)。
此勢整個運動中,盡量做到提肛縮陰,肛陰收緊。
反復(fù)練習(xí)上述動作9次后,放松身體,全套功法即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