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通臂八段錦,出自曹瀟咸大師,是曹氏通臂門里一個不錯的功夫。武當曹氏內(nèi)家通臂拳,乃曹家歷代秘傳,體系完整,武技獨特,注重內(nèi)功內(nèi)勁.其總訣日:“修煉內(nèi)家先天勁,妙手連環(huán)變無端。放長擊遠舒猿臂,打遍江湖上蒲團。”
本功勢開、架大,以柔見長,柔中寓剛,是一個武術與養(yǎng)生并重的好功法。從武功上講,既可以作為練武人門神筋拔骨之用。又可用來增強人體手臂及周身的柔韌力、靈巧勁。從養(yǎng)生上講,可以活潑周身血氣,散癖祛滯,防病消病,益壽延年。
練習本功時.以求取“內(nèi)家先天勁”為要,宜隨自然之勢,即不要刻意調(diào)息,不用后天拙力,不能猛使勁,先由輕慮而漸漸至于重實,先由柔軟而漸漸至于剛強,自然而然,這是內(nèi)家功夫的秘竅所在。
歌訣:叉指胸前開練起,斜向推按翻舉臂。提跟仰面上托勁,舒理三焦下順氣。
正身直立,兩臂自然下垂體側,指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二目平視,氣沉丹田.(圖1-1 )
兩手握拳收抱于腰間,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圖1-2)
兩手伸掌上移至胸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內(nèi)。(圖1-3)
手腕外翻,先使掌心向下,繼向前按,然后伸甘。至兩臂伸直時.向頭頂正上移舉。掌心向上,仰面,目視掌背.同時,兩足跟提離地面.以腳前掌作支撐,靜立片刻。(圖1-4,5 )
足跟落地,同時,兩掌左右分開、展臂,然后緩緩下落收至腰際抱拳.拳心向上.二目平視。(圖1-6, 7)
1.整個動作過程要緩慢、連貫進行。
2.上舉臂時,要盡童向上引體.把身體舒展開。
3.足跟下落時要有彈性,使整個身體有震蕩的感覺。
4.特別提醒:練習通臂八段錦時,呼吸要順其自然,該呼即呼,該吸即吸,該長即長.該短即短,方為真息。此乃內(nèi)家秘訣,肴似簡單.暗合先天大道.望請練者遵守!一旦反之,刻怠調(diào)息或拘執(zhí)、強抑、憋氣,練之難出真功.并且易出偏差.不可不辨。
功用:
1.此段的兩手交叉上托.伸拔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使全身上下的氣機流通、順暢,所謂“開胸順氣,極利保健”。
2.理順三焦,從而周身都得到元氣和津液的滋養(yǎng)。整體提高骨骼、肌肉、消化、生殖、泌尿、排泄、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的生理作用。
兩掌自身體兩側向頭頂上方舉臂相交,右腕橈骨側貼于左腕尺骨側,隨之屈指握成拳,同時,重心落于右腳,左腿屈膝上提,成為獨立步,仰面,注視兩拳。(圖1-9)
重心下落.右腿屈膝全蹲.左腿落地向左側滑出鋪平.成左仆步,同時,右拳收落抱于右腰側.舉心向上.左拳下落過右膝外側、沿左腿向左腳方向探伸,至左腳背,拳心向上.目視左手。(圖1-10)
身體緩緩起立.并向左擁,左拳變掌.自下向左側上舉臂架起,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時,左腿屈膝前蹲.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右拳抱腰不變,目視左掌。(圖1-11 )
隨之右拳從腰間直沖而出,拳與臂平,向前探膀,拳眼向上,拳心向里,目視右拳。(圖1-12)
身體右轉,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同時,右拳屈臂向右上方架臂,拳心斜向上,左拳收抱于左腰側,拳心向上,目視右上方。(圖1-13)
右拳向左側下壓,至左肩前,沿胸前屈臂右拉,至右肩前時拳心對肩,拳眼向上,同時,左拳提至左胸前.變劍指向左側方伸出,虎口向上。頭面左轉,目視左手.兩手尤如拉弓射箭般用力(圖1-14)
身體重心左移,上舉兩臂.交叉于頭頂上方,右腕貼于左腕側,同時,右腿屈膝提起,仰面,目視雙拳。(圖1-15)
以上為左勢。接著練習右勢,動作與左勢同,唯方向相反。(圖1-16一20)
正身直立,兩手臂自然下垂體側。(圖1-21)
2.左右拉弓時,用劍指為準心拉弓,直至把胸膛擴開,以意領氣。
動作:
1.此段通臂八段錦的展胸擴臂,可以抒發(fā)胸氣,消除胸悶,疏理肝氣,治療脅痛,同時還可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適。
2.長期練習,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強體質,精力充沛。
右拳伸指成掌.沿體中線(過面部)向上緩緩直臂伸舉,至臂直后轉腕,成掌心向上,指尖向左,猶如托舉一物,同時,目隨手走,仰面.目視右掌。(圖1-23-25)
身體緩緩向前下俯,右掌直臂盡力向前探膀至兩腳尖前地面,兩膝挺直。右掌按于地面后向外旋腕,挽指成拳,用力收提于右腰間,同時,立起上身,二目平視。(圖1-26一28)
做左手的單舉動作,方法與右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29-34)
右拳變掌,沿體中線上伸,至臂直時轉腕翻成掌心向上,并向上托舉,目隨掌走,注視右掌背。(圖1-35, 36)
右掌向左側方緩緩按下,一直按至左腳外側.掌指尖向左腳跟,兩膝挺直,目注右掌背。(圖1-37 )
右掌貼著地面轉掌,至右腳外側.掌指尖向右腳跟。接著,挽指握拳,拳心向上,收提右拳.抱于右腰間.同時.立起身體.二目平視。(圖1一38一40)
接著做左手,方法與右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一41一45)
1.動作一定要舒緩、連貫。
2.上舉臂時.要盡最向上引體。使身體舒展;向下俯腰時,兩腿膝要伸直.不可彎曲;下按地時.手掌盡量按著地面.腳十趾抓 地扣緊.呼吸均勻。
功用:
1.此段的上托下?lián)?,能夠牽拉腹?對脾、胃、肝、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輔助它們調(diào)節(jié)氣機,有助于消化吸收。
2.此段通臂八段錦最能靈活手臂諸節(jié)。從武功上講,是曹氏通臂拳重要的柔軟功夫。
歌訣:左弓右拳繞一周,轉身左掌右拳出。左腳后撩身右轉,扭頭后瞧腳跟部。
正身直立,兩臂自然下垂體側,二目平視。(圖1一46)
右腳向右側滑移一步,右膝挺直,上體左轉,左腿屈膝前蹲,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收抱于腰際,右掌成拳,自右膝側向左膝前方、經(jīng)左上繞弧一周、收于右腰間。然后,右轉體成右弓步,左拳變掌,隨右轉體、經(jīng)頭頂上方、向右側前方劃推,掌心向前.掌指向右,虎口向下,目視左掌。(圖1一47、48)
左掌向右腋下收,掌心向右,指尖貼于右腋前,同時,右拳向前方穿出,拳心向上,目視右拳。(圖1一49)
上體左轉,右拳向左側上方平行橫掃。右拳與頭平時,右腿支撐身體,上體迅速右轉,左腿向后上舉,與回掃之右拳相觸,同時,左拳向左前方上舉,拳心向上,頭右轉,望向左腳底。(圖1一50、51)
左腳向左側收落,伸膝蹬直,上體右俯,右膝屈蹲。成右弓步.同時,左拳弧形抄至右膝前下方,拳背向前,目視左拳,右拳收抱右腰間。(圖1一52)
接著做向左后瞧的動作,方法與向右后瞧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一53一56)
按上述動作反復練習幾遍后,即可收勢成并步抱拳。(圖1一57)
要點:
連續(xù)性的旋轉劃竹動作要順暢.動作連貫自然,平衡動作支撐腿要穩(wěn),后撩腿與扭腰轉頭配合一致。
功用:
此段通臂八段錦的扭腰、撩腿、轉頭一系列動作,不但練習人體的平衡力,同時可調(diào)整大腦與臟腑聯(lián)絡的交通要道—頸椎(中醫(yī)稱天柱).同時的挺胸練習.刺激了胸腺.從而改善大腦對臟腑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促進自身的良性調(diào)整,提高免疫力.消除亞健康,獲得好身體。
兩手握拳,拳心向上,屈肘抱于兩腰間,頭向左目視左側方。(圖1一58)
左腳向左側上步,身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時,右拳變勾直臂(經(jīng)膝部)向前撩擊,高與腹平,勾尖向下,左手成掌護于右肘內(nèi)側,掌指向上,目視前方。(圖1一59)
右勾向上舉劃向右側后方,同時。上體后仰,抬頭,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左掌隨之向上舉臂向右側、經(jīng)右腿前、過左膝向左后繞弧成勾手。隨著左手的劃動,右膝全蹲,左腿伸直鋪平,成左仆步,同時,兩勾手向后反臂上舉,勾尖向上,俯身昂首,目視左方。(圖1一60、61)
身體重心左移,右腿蹬地.向左擁身,左膝蹲立,成半馬步狀,同時,兩勾手稍向下落,頭向左側上伸,帶動胸部向上移動。(圖1一62)
至上體即將移正時,右勾手先動.左勾手隨之,繞體劃弧一周,頭部跟著運動,再成左仆步反勾手勢。(圖1一63)
身體重心左移,右腿挺膝蹬直,左腿屈膝前蹲.成左弓步.兩勾手稍向下落。胸向前挺.抬頭正身,目視左方。(圖1一64)
上為左勢。接下來開始做右勢.右勢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一65一71)
左腳內(nèi)收,上體左轉,并檔正立,同時,左右勾手成掌,斜伸于體兩側:繼向腹前交叉劃弧、上舉過頭頂分展、下落收拳抱于腰間.拳心向上,頭左轉,目視左側。(圖1一72、73)
1.弓步、仆步幅度要大,先緩慢練習.當身體協(xié)調(diào)后可加速練習。頭部的轉動與臀部的轉動成一循環(huán)轉動。2,運動時,動作要柔韌、連貫、自然,不可有絲毫的似滯。
功用:
1.此段通臂八段錦的俯身旋轉動作,很逍遙自在.并延長呼吸時間.可消除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具有降服“心火”的作用。
2.對腰、頸關節(jié)、韌帶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任、督、沖三脈的運行。
雙手向胸前叉指,掌心向內(nèi)。隨之翻轉雙掌,使掌心向前,用力向前推掌,雙臂伸直.上體緩緩前俯大約90度,目視雙掌。(圖1一75、76)
躬身下俯,雙腿挺膝,雙手下按于雙腳尖前方地面,掌心著地,目視兩掌。(圖1一77)
兩手分開,向外向后繞于兩腿外后側,抱住兩小腿后側,前胸緊貼雙腿,面向小腿前脛貼靠,略停片刻。(圖1一78)
兩手松開,前繞至前脛成叉指掌,并下按貼于地面。(圖1一79)
抬立上體,同時.雙掌向頭頂上方托舉,直至臂直,兩膝挺手心向上。(圖1一80)
松開十指,向左右分開下落、抱拳收于腰間.拳心向上,頭左轉,目視左側方。(圖1一81)
1.兩手隨上體緩緩下彎腰時,兩手盡址觸到腳背及地面.兩膝不得彎曲。身體不得搖見。
2.動作要徐緩、連貫.不可過急。
此勢通臂八段錦功用:
1.上體的前屈,雙臂的托舉拔神,使人體的督脈和足太陽膀朧經(jīng)得到拉神、牽扯,活潑血氣。
2.對腰背肌肉。以及生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亦有調(diào)理作用。
兩掌握拳屈肘抱于兩腰間,拳心向上,頭左轉。目視左方。(圖1一83)
身體右轉,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樁,同時,右掌經(jīng)胸前向右橫擺于右胸前方,并向前撐,使臂撐國。掌心向前,虎口向下,掌指向左.高與肩平,瞪眼炯目。注視右掌。(圖1一86)
右手以腕為軸,向外、向下、向里、向上旋腕.并用力屈指叼抓握拳,拳面斜向上,拳心斜向里,瞪目注視右拳。(圖1一87)
以上為左勢。接著練右勢.右勢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一89一92)
左腳向右腳內(nèi)側收步而立,同時,兩手上舉于頭頂交臂、分開、下落于體側,自然垂臂,掌指向下.掌心貼于兩大腿外側,二目平視。(圖1一93)
1.弓步變馬步的左右練習,要緩緩進行.練習日久.自能流暢自如。
2.叼攢拳時.要有攢千斤之力回拉到腰問的意念,更有增勁妙用。
通臂八段錦此勢功用:
1.增加腿部力址。以及雙手的叼拿、攢拳之勁力。
2.炯目瞪眼,可刺激肝經(jīng)系統(tǒng).使肝血充盈.肝氣疏泄。強健筋骨。
左腳向左側擺跨一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隨之。兩拳成掌向正前方緩緩推出,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寬與肩平,同時,兩足跟緩緩提離地面,膝部挺直,上體隨掌前推而前俯身,約有90度時停住。(圖1一95)
兩掌猛地內(nèi)合拍擊。(圖1一96)
上體猛然后坐,足跟落地震抖,成馬步樁勢,同時,兩掌左右分開、挽臂成拳抱向腰間。(圖1一97)
收攏左腳,身體立起,同時,雙拳變掌.輕松放于體側,調(diào)勻氣息。(圖1一98)
1.提跟探身推掌時,要注意身體重心的平衡。前探時,臀部要有沉坐之勁,不然,在推掌的牽引下易于前撲。
2.落腳跟與收抱拳、坐馬步要同時進行。
功用:
俗話說,“百步走不如抖一抖”,此勢的提跟落跟、上身的前探后坐,模仿猿之踞足(踞足是通臂八段錦之特色),來抖動全身,十分舒服,不僅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為全功之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