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消燥湯(李東垣) 燥金受濕熱之邪。
(《脾胃論》)
【歌訣】
清燥二術與黃芪 參苓連柏草陳皮
豬澤升柴五味曲 麥冬歸地痿①方推
【詞解】①痿:以四肢軟弱無力為主癥,尤其以下肢痿
軟癱瘓,足不能行為多見,故亦稱“痿躄”。
【組成】蒼術—錢(3g) 白術五分(1.5g)
(4.5g)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各1g) 黃連 黃柏
柴胡各一分(各0.3g)炙甘草 豬苓 神曲麥冬當歸身
生地黃各二分(各0.6g)陳皮澤瀉各五分(各ì.5g)五味子
九粒(lg)
【用法】上18味藥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錢(l5g),水
煎服。
【功用】清肺潤燥,健脾祛濕。
【主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癥見痿璧喘促,胸滿少食,
色白毛敗,頭眩體重,口渴便秘等。
【分析】濕熱之邪傷肺,則肺金被灼,致肺熱葉焦,金
不能生水,則腎陰虧虛(腎主骨,肝主筋),而產生痿躄諸
證。故濕熱熏蒸,肺傷而燥為本方的主證。胸滿少食,頭眩
為本方次要癥狀。經曰:“治痿獨取陽明”,方中麥冬甘寒,
滋養(yǎng)肺胃之陰,兼清肺熱;黃芪補脾氣益肺氣,以補土生
金,金能生水,共為君藥。生地、當歸滋陰養(yǎng)血,以補肝
腎;五味子益氣生津保肺,又能下滋腎水;黃連、黃柏清熱
燥濕;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以資生化之源,共為臣藥。
蒼術、白術健脾燥濕,以助脾運;茯苓、豬苓、澤瀉利濕清
熱,導濕熱之邪從小便去;升麻、柴胡以升清氣,清陽升則
濕濁降,兼可清熱;陳皮理氣健脾燥濕;神曲消食化滯,共
為佐藥。炙甘草補中調藥為佐使藥。諸藥相配,使肺中濕熱
得清,肺燥得潤,肺復清肅,以滋腎水,諸證可除。
按:本方主要是治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的
痿證。其病機為濕熱傷肺,肺腎之陰津受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