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崇拜發(fā)祥于湄洲島,而“媽祖”名稱則起源于澎湖島。海神林氏,原是北宋早期的歷史人物。據(jù)有關(guān)林氏的最早文獻南宋廖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yù)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自宋迄清,歷封為夫人、妃、天妃、天后。然而,民間卻另有稱呼。在南宋的文獻中,除敕賜的封號和廟額外,林氏稱為“林氏女”、“神女”,其廟稱為“神女廟”或“女郎廟”。據(jù)明代莆田民間對林氏還沿用的“姑娘”稱呼,“姑娘“當(dāng)是“林氏女”、“神女”、“女郎”的俗稱。明萬歷四年(1576年)謝杰出使琉球后,所編撰的《使琉球錄》載:“莆(田)人泛海者輒呼(天妃)為'姑娘’,蓋親之也?!泵髂┣宄跛摹?崇武)天妃宮》載:“彼地(莆田)男女長幼通稱謂(天妃)日'姑娘’”。明代開始,漳州、泉州二府的閩南方言群稱林氏為“娘媽“。明代出使琉球的船工絕大多數(shù)是漳州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郭汝霖出使琉球后返國途中遇風(fēng),舵工”降箕”解字云:“欽差心好,娘媽保船都平安也?!泵鞔摹⑷I淘诎拈T立廟祀神?!栋拈T紀(jì)略》載.“立廟祀天妃,名其地日'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贝颂幍摹伴}語”指閩南方言。莆田、仙游的莆仙方言群自清代以后也逐漸普遍采用“娘媽”稱呼。
“媽祖”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臺灣地區(qū)的閩南方言群。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首修的《臺灣府志》載:“(三月)二十三日,名為媽祖颶。真人颶多風(fēng).媽祖颶多雨。”臺灣方志所記載的媽祖廟都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統(tǒng)一臺灣以后建造的。盡管康熙年間所修的三種《臺灣府志》皆稱奉祀林氏的廟為“天妃宮”,但民間則稱“媽祖宮”??滴跞?/span>(1697年)郁永河從廈門渡海至臺灣采硫,在臺灣府城寫的竹枝詞有.“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并注云-“土人稱天妃神日馬祖,稱廟日宮。天妃廟近赤嵌城,海舶多于此演戲酬愿。閩以漳、泉二郡為下南”。“下南”即閩南。郁永河是浙江人,誤將“媽祖”記錄為“馬祖”。郁氏又道:“海神惟馬祖最靈,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難,有禱必應(yīng)。??又有船中忽出爝火,如燈光,升檣而滅者,舟師謂是'媽祖火’,去必遭復(fù)敗,無不奇驗。船中例設(shè)'-媽祖棍’,凡值大魚水怪欲近船,則以馬祖棍連擊船舷,即遁去?!?/span>
臺灣本島的“媽祖”名稱傳自澎湖。澎湖是閩臺海路的中繼站,閩臺之間的海上交通多以澎湖為定向點或停泊之所。開發(fā)臺灣本島的最早漢族移民來自澎湖。澎湖自南宋至元代隸屬泉州晉江縣,明代隸屬泉州府同安縣。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彭湖”(即澎湖)條載“(島)有七澳??泉人結(jié)茅為屋居之?!睄u上居民以漁為主,兼事農(nóng)作。臺灣地區(qū)最早奉祀海神林氏的廟就在澎湖島,至遲創(chuàng)建于明代,名“娘媽宮”。至晚在明末清初,澎湖人已稱“娘媽”為“媽祖”??滴醵哪?/span>(1685)林謙光編撰《臺灣紀(jì)略》,書中《附澎湖》載“澎湖??環(huán)繞有三十六嶼,大者日'媽祖嶼’等處”。澎湖列島的主島澎湖之所以稱“媽祖嶼”,是因為娘媽宮就在該島上,并且“娘媽”這一舊稱已普遍改稱為“媽祖”,乾隆二十年(1747年)范成修的《臺灣府志》即稱澎湖娘媽宮為“媽祖宮”?!皨屪鎺Z”西側(cè)的港澳在郁永河《裨海紀(jì)游》中記為“媽祖澳”。
無論是航海習(xí)俗的“媽祖颶”、“媽祖火”和“媽祖棍”,還是“媽祖嶼”、“媽祖澳”等島澳名,都說明臺灣地區(qū)、特別是澎湖的閩南方言群稱天妃為“媽祖”已有相當(dāng)時日,至晚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以來,臺灣地區(qū)的“媽祖”名稱也逐漸為大陸普遍采用。在閩南方言中,媽(音mo)指祖母,祖(音zh6)指曾祖母?!澳飲尅笔恰肮媚铩奔臃Q“媽”的組合簡化,“媽祖”是“娘媽”加稱“祖”的組合簡化?!肮媚铩币弧?/span>(姑)娘媽”一“(娘)媽祖”的演變序列,大抵與民間信眾對這位女神敬拜程度的遞增是相一致的?!皨屪妗泵Q的產(chǎn)生和普及,也反映了海峽兩岸共同營造的神緣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