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天道》中大概分四種層次的人,雖然不一定準(zhǔn)確,一種丁元英韓楚風(fēng)五臺山智玄大師之類,第二種肖亞文林雨鋒歐陽雪之類,第三種葉曉明劉冰之類。第四種就是王廟村農(nóng)民一類。
對于看過電視劇和小說原著的人,相信都會對林雨鋒有個很直觀的印象,林雨峰音響界的領(lǐng)軍人物,被發(fā)燒友視為英雄,與初出茅廬的格律詩音響公司相比有著毋庸置疑的絕對實力.
在《天道》的那場“殺富濟(jì)貧”的神話中,對于林雨峰的最后結(jié)局,其實丁元英也是有預(yù)感,但是他還是低估了林雨鋒的好強(qiáng)的個性。否則他不會約韓楚風(fēng)到五臺山討個心安,兩人在探討過程中,己然挑明:這個“殺富濟(jì)貧”的神話是“刀刀見血、劍劍封喉”。畢竟他和林雨鋒素不相識,只是為了給一個女人的禮物而做的一場戲或者陰謀而已,而作為丁元英自己他是很清楚的,但是如果不帶上點文化爭議,不帶上點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不足以顯示丁的高明,其實以有心算無心,林雨鋒未戰(zhàn)已然輸了70%,雖說是找大師討個心安,但是他真的會心安嗎?
丁元英說:“晚輩以為,傳統(tǒng)觀念的死結(jié)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已經(jīng)緣起的事情里順?biāo)浦?,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天道朝綱?!?/strong>
韓楚風(fēng)來五臺山之前只知道丁元英要拜見高僧大德,少不了談經(jīng)論道,卻并不知道丁元英拜佛的具體目的,直到這時才完全明白。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
丁元英說:“無懺無愧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并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并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代佛說話的覺者。”
智玄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貧僧乃學(xué)佛之人,斷不可代佛說話,亦非大師。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討’字,僅以修證之理如實觀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
丁元英雙手合十給智玄大師恭敬行了一個佛禮,說道:“謝大師!”
智玄大師說:“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chǎn)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jìn)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qiáng)焉在?一個‘強(qiáng)’字,弱已經(jīng)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strong>
上述一番話大師其實已經(jīng)委婉的在告訴他了,大愛不愛,修的是一顆平常心,個人以為大師是讓丁元英放棄所謂的扶貧,但是丁元英為了一個他心愛的女人的一個所謂的神話,而像一個陌生人而開刀,這能說明什么,丁也不過是平常人,繞不管美人關(guān),為了顯示自己的雄性文化,強(qiáng)勢文化而采取了殺富濟(jì)貧,但是就是這樣如果赤裸裸的殺富濟(jì)貧,丁也知道他不會被主流社會所允許,但是如果披上得救之道的外衣,那大家的焦點勢必會轉(zhuǎn)移,那這個烽火戲諸侯的游戲就變得高大上了,而不是貧民百姓的小情小愛了,不得不說這招高明至極。
林雨峰,是丁元英在出租屋里反復(fù)醞釀策劃而選定的人物。他從林雨峰的發(fā)展足跡和樂圣企業(yè)文化中已經(jīng)看到了林雨峰性格和決策上的缺失。把林雨峰的為人處世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林雨峰性格剛烈,這一點從他遇事后去找他的那個黑道朋友討教,以及準(zhǔn)備手槍之舉就可以判斷出。其實擺在林雨峰面前的至少有三條路可選:1、退出商界,找個舒適的環(huán)境,安度余生,反正他也不差錢。2、另起爐灶,或重選項目或搭伙做生意,林雨峰在商界摸爬滾打多年有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另起爐灶并不難。3、在官司沒有最后定論之前撤訴,與格律詩握手言歡。4,敗訴之后,兼并格律詩也是正常之舉。
這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思維和觀念,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會采納和接受,而且這無疑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決策。但對林雨峰不行,因為這不符合他“寧折不彎”的性格。 樂圣的“只有矛沒有盾”的企業(yè)文化,已經(jīng)折射出林雨峰在商界上“孤獨求敗”的個性。而且林雨鋒是從底層一點一點打拼過來的,也有黑道背景,他不允許自己的失敗,他根本想都沒想、也不會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就是死了,倒下也是英雄”的理念早已在他的大腦深處扎了根。
在了解到丁元英的情況之后,林雨峰動了殺念,但是后來放棄了,這符合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自己一手打拼的商業(yè)帝國,讓一個人素未謀面的人輕而易舉的給打垮了,還屬于那種明知道是別人挖的坑,自己跳了進(jìn)去,還得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那是一種很憋屈的狀態(tài),想說話都沒有一個傾訴的對象,最后林雨峰開車墜入了懸崖,以一種悲愴英雄的方式為丁元英的所謂扶貧善舉畫上了句號
在林雨峰身上,有一種所謂的“英雄情結(jié)”。他的確也是一個真正的硬漢。他帶著手槍去找丁元英理論,在和丁元英的語言和精神的博弈較量中,他不得不承認(rèn)丁元英的布局縝密周全,無懈可擊。他也佩服丁元英的“臨死不懼”。最終他收回了手槍。并且承認(rèn)丁元英“也算個人物”。他雖然責(zé)備丁元英毀了一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囊繇懡绲钠髽I(yè),但在內(nèi)心深處,他己然承認(rèn)樂圣走到這一步是自己的失敗,自己才是真正毀了樂圣的人,這口氣讓他咽不下去,這也是他內(nèi)心深處最無法過去坎。
其實林雨鋒的死,歸咎起來大概是三個原因1,他的性格使然,寧折不彎。
2,沒有正確對待生意和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
3,死于面子,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林雨峰死了,樂圣和格律詩合作了,一切就好了嗎?未必,丁元英在這個過程中惡意開發(fā)市場資源,為了讓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村里人能扒著井沿看一眼,卻毀掉了一個很好的民族品牌,當(dāng)然也可以說是為了給自己心愛女人的禮物,去五臺山求個心安就能心安么?,他知道要拔刀出血了。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不該找個能放下靈魂的歸宿嗎?
林雨峰有點像西楚霸王的悲壯,為了所謂的面子,死就死了,談什么東山再起,老子一輩子就風(fēng)光一次夠了。
他的死完全是死在丁元英的老謀深算,有心算無心。雖然丁元英未必想殺林雨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