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這是唐朝著名文學家令狐楚的一首出塞詩,既刻畫了將士的颯爽英姿,又表達了收復失地的決心,洋溢著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令狐楚可以說是唐朝的一位大才,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是因為他的文學地位高,他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是“三絕”。他還是李商隱的伯樂,不僅舉薦李商隱當官,而且兩人惺惺相惜,連令狐楚最后的遺表都是李商隱寫的。其次,則是因為令狐楚政治成就大,官至宰相,參與了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是唐朝重要的政治人物。
令狐楚能夠仕途飛升,開始也是因為文筆好。像這種人,一般都有天賦,據(jù)說令狐楚五歲就能寫文章,二十多歲就高中進士。開始的時候他一直在河東節(jié)度使手下任職,歷任節(jié)度使都尊重令狐楚的才華和品行,凡是重要的奏章都出自他的手筆。并且令狐楚的文章可不僅是陽春白雪,連普通的老百姓和軍士也能感動。
《舊唐書》記載,公元801年,河東節(jié)度使鄭儋突然暴死,沒來得及安排身后事,軍中一片混亂,眼看就要發(fā)生兵變。就在一天午夜,一些全副武裝的將士挾持了令狐楚,要他馬上起草遺表。在眾將士虎視眈眈之下,白刃環(huán)立之中,令狐楚毫不慌亂,立即起草遺表,把將士的辛苦、鄭儋的人品寫的生動感人,對朝廷提的要求也合情合理。這些將士很多不識字啊,于是寫完后令狐楚大聲地讀給大家,將士們聽后無不感動的痛哭流涕,軍心得以穩(wěn)定,由此平息了一場災禍。令狐楚由此名聲大震。
有道是“好酒不怕巷子深”,令狐楚終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當時的皇帝唐德宗非常喜愛文學,每當看到河東節(jié)度使的奏章都擊節(jié)叫好,后來就逐漸知道了令狐楚的大名。后來,令狐楚被調入朝廷,擔任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后來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很多朝廷的奏章出自其手,后來又多次出任地方官。
不過,令狐楚可不是書呆子,非常善于處理政務,尤其善于治理地方。凡是他治理的州郡,他都能很快熟悉當?shù)孛袂轱L俗,以仁慈寬惠的方法治理,使軍民全都心悅誠服,對他非常欽佩。
有一年,令狐楚鎮(zhèn)守兗州,剛到任,就趕上州中大旱,一時米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令狐楚憂心如焚,他知道,不是沒有米,而是有些富戶囤積居奇,大發(fā)國難才。于是他心生一計,他把管倉庫的官找來,問道:“現(xiàn)在米價多少?”“兗州有多少倉?”“每倉可存放多少米糧?”當時開倉放糧是大事,是要呈報朝廷的同意的,但令狐楚卻裝著胸有成竹的樣子,邊屈著手指頭算數(shù),便自言自語地說:“現(xiàn)在米價太高,如果把州中所有倉庫里的米全按舊價賣出,就可以對付這次大旱的缺糧了,嗯,好,就這樣做!”
他在這自言自語,一旁的衙役們可聽見了,不一會,官府將低價出售倉米的消息就傳遍了全城。老百姓自然高興,那些富商可是害怕了,這要是把米砸到手里不久賠了嗎?于是這些富商爭相把所有屯積的米低價賣出,米價迅速跌回合理的價位,一場天災人禍消于無形。令狐楚真可謂是“經(jīng)世致用”的代表,他后來官至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歷經(jīng)四朝,官至宰相,對唐朝政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