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韋鈺近日在南京出席《科學大眾》舉辦的小學科學教育研討會時指出,目前我們的小學科學教育是從三年級開始,一二年級的科學教育則沒有被列入國家課程標準,許多學校根本不重視科學課,視其為“副課中的副課”,這樣做,將影響基礎教育對兒童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育亟待改革”。
5歲宜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
科學研究表明,0到6歲的兒童的早期發(fā)展與學習,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礎。許多發(fā)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韋鈺說,腦的變化受到基因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影響,在需要科學方法去促進其發(fā)展的關鍵期不加以引導和干預,那么,兒童的發(fā)展就會被貽誤。
韋鈺表示:“我國原來實踐了多年的自然課教育,一直是從一年級開始的,但上一次教改卻把科學課的教育延遲到三年級開始,我認為太遲了。如果孩子的童年僅有快樂,而受教育和成長的權利得不到充分保證,那也是對他們的不負責。”
小學科學教育不容樂觀
韋鈺說,有的地方現(xiàn)在雖然說是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但方法并不科學。他們有個誤區(qū),認為玩就是學,一個學校讓學生插根牙簽在紙上轉“紙陀螺”,對此,她說“實在看不出這里面有什么科學原理可講”。
科學老師,目前許多學校沒有配備專職的,往往由其它課目的教師兼任;科學課的時間,被語文數(shù)學課擠占屢見不鮮。這樣,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熱情,在兒童時期就被消磨殆盡,到大學階段,許多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和研究的熱情,那些過多的知識記憶和過重的作業(yè)負擔,讓他們無暇再去“探究”。
主張科學“做中學”
同時,韋鈺也不主張用放任的方法讓孩子隨意摸索,“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發(fā)展到今天用了2000年,教育有責任告訴孩子們準確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原理。”
她說,實際上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求知欲已經很強,看到鍋里水開了,他們會去想為什么鍋蓋會動。你如果直接跟他們講清這是瓦特原理,“科學”就會從此扎根在他們幼小的心靈。
韋鈺透露,自2001年以來,她和一些專家一直致力于我國幼兒園、小學的“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做中學”,就是用兒童身邊他們自己感興趣的現(xiàn)象啟發(fā)他們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他們動手動腦。
今年我國決定修訂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科學教育標準,韋鈺已經將相關方案報送,如果獲得通過,科學課有望列為小學的核心課程。
來源: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