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詩格》云:“詩有內(nèi)外意,內(nèi)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nèi)外涵蓄,方入詩格。”
也就是說,詩歌要有內(nèi)在的含義,才能體現(xiàn)含蓄性。
可是杜甫有一首仕宦詩,乍一看像在記流水賬,可是仍然得到了明代文學(xué)家鐘惺的推崇。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晚出左掖》晝刻傳呼淺,春旗簇仗齊。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
左掖,在宣政殿東邊的門下省,杜甫任左拾遺期間,在此辦公。
我們先從字面來讀,看看這首詩是不是在“記流水賬”。
首聯(lián),晝刻傳呼淺,春旗簇仗齊。
晝,白天;刻,古代計時的單位;傳呼,指古代傳呼報時的聲音;春旗,青旗;簇仗,集聚儀仗隊伍。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白天傳呼報時的聲音微小,準(zhǔn)備上朝的青旗儀仗隊伍已經(jīng)排列整齊。這是描寫百官上早朝之前的情景,好像沒什么特別。
頷聯(lián),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退朝后在花叢底下分散;回到院中,沉醉在綠柳旁邊。
唐朝官員上班也是早出晚歸,先排隊到宣政殿上早朝,退朝后再回到各自辦公處所,到了傍晚打卡下班。
從表面理解,頷聯(lián)描寫的是官員退朝歸院的情景,“歸院”就是指回到各自辦公處所,杜甫的辦公地點在門下省。
此外,“花柳”還描寫出了大明宮內(nèi)的美好景色,好像只是在贊美大明宮,沒有表達出很特別的感情。
頸聯(lián),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樓上的積雪融化后,會濕潤整個長安城;皇宮上空的白云距離宮殿很低。
這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歸院后見到的景物。
還是從表面來理解,樓上的積雪融化,會濕潤整個長安城,側(cè)面描寫出大明宮的樓多;天上的云距離宮殿很低,側(cè)面描寫出大明宮的樓高。
這兩句也好像只是在贊美大明宮,但是尾聯(lián)非常奇怪。
尾聯(lián),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
諫草,諫書的草稿;雞棲,指傍晚時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避開旁人,燒毀諫書的草稿;傍晚時分才騎馬回家。
這兩句如果不仔細推敲,就會簡單認(rèn)為,只是在寫下班回家的情景。
整首詩的脈絡(luò)是這樣的:早上排隊上朝,然后退朝歸院,再寫院中所見,結(jié)尾打卡下班。
您看,這根本沒什么意義,整首詩就像初學(xué)寫日記的小學(xué)生寫的“流水賬”。
即使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也沒有表達出特別的感情。
這還是我們心中憂國憂民的杜甫么?難道杜甫做官后,也只考慮安逸享樂了么?
當(dāng)然不是,這首詩仍然體現(xiàn)了詩人的忠君愛民之心。
我們來思考四個問題。
(1)首聯(lián),“傳呼淺”與上早朝有什么關(guān)系?
在唐朝,皇帝卯時上朝,官員要提前在殿外等候。為了不遲到,官員自然要時刻注意報時聲。
而杜甫卻說,此時的報時聲很微小,而官員仍然能夠準(zhǔn)時在殿外等候,這說明什么?
說明官員上早朝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心里本來就想著上早朝。
這是反襯的手法,用“傳呼淺”反襯官員們期盼上朝的熱情。
那么官員為何期盼上朝呢?
(2)頷聯(lián),退朝就退朝,干嘛要寫從“花底散”,在“柳邊迷”?
花和柳都是美好的景物,這是烘托的手法,用“花柳”的美好烘托官員退朝后的喜悅之情。
您看,官員們期盼上朝,退朝后還能感到喜悅,前兩聯(lián)都指向同一個理由:朝堂上發(fā)生了能讓官員們感到喜悅的事。
那么,朝堂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3)頸聯(lián),詩人在院內(nèi)辦公,為何不談公事,卻欣賞“樓雪”和“宮云”呢?
頸聯(lián)只是在寫景么?
從行文脈絡(luò)看,顯然不是,因為無法解釋官員為何而喜悅。
那么頸聯(lián)到底有何深意呢?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這兩句中的“樓”和“宮”都是指大明宮,也就是說:大明宮的雪融化后,可以濕潤整個京城;天上的云(也就是指天空)距離大明宮很近。
而“天”又象征皇帝,“大明宮”不僅是皇帝居住地,也是朝堂所在地,可以借代“朝堂”。
因此,“宮云去殿低”的意思是:皇帝距離朝堂很近,也就是指皇帝親臨朝政。
“樓雪融城濕”的意思是:朝堂上的政見可以影響到整個長安城。
換句話說:官員之所以期盼上朝并且感到喜悅,是因為朝堂上與百姓相關(guān)的政見,得到了皇帝的批準(zhǔn)。
(4)尾聯(lián),下班回家前,詩人為何要避開旁人焚燒諫書的草稿呢?
讀懂了頸聯(lián),尾聯(lián)就迎刃而解了:詩人也提出了一些利國利民的建議,并且是通過密章的形式呈給皇帝,他不愿自己居功,因此焚燒草稿,讓百姓來歌頌皇帝。
由此可見,明代文學(xué)家鐘惺說“杜甫有大臣之體”,這個評價是極為恰當(dāng)?shù)模?/p>
這首詩表面上只是記錄了詩人為官的一天,其實分別通過反襯、烘托和比喻的手法,借景寫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忠君愛民之心。
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不過只是杜甫的美好愿望,唐肅宗剛回長安時,確實有過勵精圖治的想法,然而沒過多久,賈至被貶為汝州刺史,杜甫又一次感受到了職位危機。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杜甫每日到曲江邊飲酒,寫下了有名的《曲江二首》、《曲江對酒》等詩,明天繼續(xù)為您解讀。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