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那個誰誰誰家的女兒釣了個金龜婿”,聽者羨慕,說者有意?,F(xiàn)代人喜歡用“金龜婿”來指代有錢有身份的的女婿,那么金龜婿到底是怎么來得呢?為什么要用“金龜婿”來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其實,這要從唐代說起。我們稍后再說李商隱的那首詩,先說一下唐代的官員佩飾。據(jù)《新唐書》記載,唐朝初年,內(nèi)外官五品以上都要佩戴魚符、魚袋,來表示尊貴。而根據(jù)佩戴者的官階和身份不同,所用的材料也不同,比如對魚符而言,親王佩戴用金子做成的,一般官員用銅的;對于魚袋,三品以上用金,五品以上用銀。到了武后時期,將魚符、魚袋改為了龜符、龜袋,也規(guī)定了相應(yīng)的規(guī)格,比如還是三品以上用金裝飾。
有了這個背景,便需要有人拿來創(chuàng)作和代指,而第一次使用“金龜婿”這個詞的,正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李商隱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便有這個詞,這首詩便是《為有》。但是這首詩中的“金龜婿”,顯然是指有身份有權(quán)勢的高官丈夫,后世隨著時代的變遷,才慢慢賦予了現(xiàn)在的這種含義?!稙橛小啡娙缦拢?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fù)香衾事早朝。
很明顯這是一首閨怨詩,描述了一位女子在冬去春來之時,埋怨自己做大官的丈夫因為要趕赴早朝而冷落自己,辜負(fù)千金一刻的春宵。整首詩雖然含蓄但是富于變化,一問一答、一曲一折之間,便將那種含情脈脈而又無奈之極的感情渲染在了紙上,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開頭兩句是“問”。從首句的描述來看,這一定是一個富裕之家,不然閨房怎么會有這么華麗的陳設(shè),但是,雖然家中富裕,但是在這冬末春初之際,居然害怕起了“春宵”。本來這種巨富之家,怕什么冬冷夏熱?更何況這個時候寒意將盡,真是春暖時節(jié),正好及時行樂,不辜負(fù)大好春光的時候。這一句讀完,讓讀者們也不禁發(fā)出疑問,如此郎情妾意的富貴人家,到底在怕什么?這便是“問”。
接著三四句便給出了答案。原來如此,怕的并不是別的,而是因為自己嫁了一個當(dāng)大官的丈夫,他早早就要起身去早朝了,因此害得她只能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獨守閨房,日日如此,這種滋味可真是不好受。這一句中,“無端”這個詞用的極好,像是女子的嬌嗔,又像是對苦惱的宣泄,當(dāng)真是活靈活現(xiàn)。
李商隱本人有才情,有抱負(fù),但是卻一直落魄江湖,“終老幕職,晨入暮出”,得不到賞識,而且自己深陷牛李二黨的斗爭中,無端成了受害者,這種痛苦的心情,當(dāng)真是難于言表。這首詩的后兩句,其實正是表達了這樣的一種無奈之情,雖然是寫閨怨,但總的看來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