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確實只有4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然而他為何不將皇位傳給兒子?最終卻傳給了自己的三弟趙光義?其中原因且聽羽評郡主細細道來。
不妨先介紹下趙匡胤的4個兒子
長子趙德秀:宋史記載,趙德秀是趙匡胤的第一個兒子,賀氏所生,早亡,直到宋徽宗時期才賜名以及爵位。
次子趙德昭:賀氏所生,先后擔(dān)任要職,而在公元979年,因為受到宋太宗的訓(xùn)斥而自盡,時年28歲。
三子趙德林:早夭,就連名字和爵位也是宋徽宗時期追賜的。
四子趙德芳:公元959年出生,之后擔(dān)任要職,981年病逝,時年23歲。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趙匡胤4個兒子當中似乎只有2個活到20歲之后,也意味著趙匡胤是可以傳位給兒子的,但是為何卻傳給弟弟趙光義,這其中也有著諸多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自黃袍加身,一躍成為九五之尊,公元961年,是趙匡胤傳登基的第二年,這一年他和杜太后有一次極為精彩的對話。
杜太后:你可知你為何能得天下?
趙匡胤:應(yīng)該是祖上和太后積德吧。
杜太后:錯!這是因為柴榮將帝位傳給幼子的緣故!如果他當時有年長或者有能力的人繼位皇帝,哪里還有你什么事!
接著杜太后聲稱,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都是自己所生,希望以后能傳位給趙光義,只有有能力的人做了皇帝,這才是社稷之福。
這一年,次子趙德昭10歲,四子趙德芳2歲,其實單單是家常談話也無傷大雅,最終決定權(quán)還是在于趙匡胤,然而這次談話時杜太后召見了趙普在一旁聽從并作證,杜太后寫下這所謂的“盟約”,末端署上“臣普記”。
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份盟約是假的,因為普遍認為“斧聲燭影”是真的,據(jù)說趙匡胤在976年10月份大病,即刻召見弟弟趙光義,兩人在房間商議,房外之人清晰可見燭光下的趙光義影子時不時離席,又聽見里面有趙匡胤柱斧戳地,并大聲說“好為之!”第二天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位。
通過這件事,有人認為趙光義是篡位,也有人認為趙匡胤確實是按照“金匱之盟”將帝位傳給弟弟。
因為以杜太后經(jīng)歷唐末五代的經(jīng)驗,她看透了王朝更替,尤其是五代的13個帝王,沒有一個在位時間超過了十年的,所以為了不重蹈覆轍,這才讓趙匡胤立年長的儲君,這樣才能保證宋朝永昌。
確實,宋太祖趙匡胤在金匱之盟之后,并未立兒子為儲君,甚至連王爵都不封,杜太后去世后一個月,趙匡胤便任命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后來又封晉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五代制度,這幾乎就是儲君的標準。
所以趙匡胤不立兒子為儲君,很有可能受到了杜太后這份盟約的影響,或者是為大局考慮,然而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斧聲燭影,趙匡胤大病,弟弟趙光義篡位,有記錄說趙匡胤大病時召見的是兒子趙德昭,只是被趙光義事先得知,要知道當時趙德昭也有25歲,完全有能力擔(dān)任儲君,從后面的趙光義登基之后的表現(xiàn)來看,似乎更像是篡位,因為所有危及皇位的人都接二連三身亡。
綜上,羽評郡主只是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你是認為趙匡胤是按照金匱之盟所做還是被弟弟篡位呢?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guān)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