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農歷十月十九日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在宮中宴請弟弟趙光義飲酒,次日凌晨突然于寢殿中暴斃身亡。十月二十一日,趙光義登基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像
那場酒席之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導致正值壯年的趙匡胤突然離世。自宋以來流傳了很多版本,主流的版本是“燭影斧聲”,說因為醉酒,趙匡胤留弟弟在寢宮過夜,給了趙光義謀殺的機會,還有種猜測是趙光義在酒中下毒。
其實這兩種說法均不可信,史書記載,趙匡胤是在寢殿暴斃,而皇帝的寢殿其他人是不能隨便出入的,不要說留宿過夜,就是親生兒子也不能隨便進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句話正是出自趙匡胤之口。
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之說不攻自破。酒中下毒更不可能,皇帝的飲食是有專人管理的,根本沒有下毒的機會,況且中毒身亡的話,御醫(yī)是完全可以檢查出來的。趙光義不是傻子,不可能用這么明目張膽的手段。
那為什么繼承皇位的是弟弟,而不是兒子呢?宋太祖究竟是不是被弟弟趙光義所害?
《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太祖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召見太祖和宰相趙普,對太祖說道:你能登上皇位,都是因為周恭帝幼年即位,臣心不附。如果周世宗有年長的兒子即位,天下哪還有你的份呢?為了大宋的長治久安,你百年之后應該把皇位傳給你弟弟。
趙匡胤生母杜太后像
趙匡胤是個大孝子,母親的話當然要聽,遂表示同意,杜太后命人拿來筆紙,令趙普白紙黑字寫下,放到一個金色盒子里,秘密保管。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既然已經有了“金匱之盟”,趙光義即位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但是一直以來,后世對于“金匱之盟”也是存疑的,認為這是趙光義為篡位偽造的法理依據(jù)。那真相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金匱之盟”最早為眾人所知,是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登上皇位六年之后,當事人趙普才把這個秘密公之于眾。
“金匱之盟”在宋朝正史和野史中均有記載,應該是有較高可信度的。但是卻分為了兩個不同版本,即“獨傳約”和“三傳約”。獨傳約就是只規(guī)定了皇位傳給趙光義,至于趙光義傳給誰沒有規(guī)定;三傳約還規(guī)定了趙光義之后,傳給弟弟趙廷美,然后再傳給太祖兒子趙德昭。
如果金匱之盟是后來宋太宗與趙普偽造的,那顯然不會選擇三傳約這個版本,而是選擇獨傳約這個版本。還有一種假設,就是真實的金匱之盟是三傳約版本,宋太宗為了讓皇位在自己這一脈系中傳下去,而篡改成了獨傳約版本。
分析一下,無論是偽造還是篡改,趙普都是重要的參與者,那對于這樣一個關乎皇位合法性的秘密,宋太宗是否允許趙普這樣一個知情者存在于世呢??上攵绻麄卧齑鄹某闪?,那趙普一定會被宋太宗滅口,可是趙普一直活到71歲壽終正寢。
再者,如果趙匡胤欲傳位于兒子,為何在位17年從未提過立儲之事。其子趙德昭當時還只是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職位并不高。相反,趙光義已經被封為晉王,任開封府尹一職,這個職位自五代以來都是由儲君擔任,可見趙匡胤在位時已經傾向于傳給弟弟趙光義。
其實趙匡胤家族沒有長壽基因,家族成員均未活過60歲。趙匡胤之父卒年58歲,哥哥趙匡濟早卒,二弟趙光義59歲駕崩,三弟趙廷美38歲去世,四弟趙光贊幼年夭折。趙匡胤暴斃時50歲,按家族壽命來說,并不算早逝。況且,有史書記載在此之前,趙匡胤已經身體有恙。
現(xiàn)代有史學家認為,趙匡胤素愛酗酒吃肉,根據(jù)宋代流傳的畫像判斷,其體態(tài)肥胖,因此死因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fā)或肝病突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