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生命的本質。——羅杰斯與薩依爾(Cosby Rogers and Janet Sawyer) 還記得孩子在襁褓中,對你滿含愛意的凝視嗎? 還記得他蹣跚學步時,搖晃著撲向你懷里的情景嗎? 還記得在床頭跟她講故事的溫馨時光嗎? 還記得與孩子手拉著手,誰也不做聲,一起散步走過的那條小路嗎? 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想到這些溫暖的場景與時刻,再苦再累,也會覺得值得。 但幸福似乎總是那么短暫。我們更經(jīng)常地發(fā)現(xiàn),自己與孩子陷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不可自拔,所渴望的親密交流變得遙不可及。我們都品味過其中的苦衷:嬰兒期怎么哄都沒法讓他安靜,稍大點后他就開始發(fā)脾氣、耍性子,讀小學三年級了睡覺前還要生氣,十二歲時則開始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個人悶悶不樂。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與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變成為“無理取鬧、惹是生非”。他們或者抑郁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或者沉溺于電腦游戲。一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那深厚的父母之愛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氣惱、煩躁、甚至憤怒的情緒。我們要么懲罰孩子,要么嘮嘮叨叨,要么就說:“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間里吧。” 我們之所以吼叫,是因為無計可施,或者這已經(jīng)變成一種習慣。我們感覺山窮水盡,很難再獲得孩子的信任,因此我們無比孤獨。我們很想重新聯(lián)結起親子之情(其實孩子又何嘗不抱有同樣的愿望呢?)。但我們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始做。我們仍然愛著孩子,但那曾經(jīng)清澈純真的凝視,卻漸漸退出了我們的記憶。如果還記得什么,那只有甘苦參半的回憶,而那種親密之情,似乎再也找不回來。 幾經(jīng)探索之后,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玩 —— 游戲力親子方式 —— 可能是重建親子間深情聯(lián)結的橋梁。游戲當中所激發(fā)的活力,所產(chǎn)生的親密感,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感。游戲方式使我們得以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能使親子關系變得親密,父母能夠建立自信,重新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當孩子覺得心理安全,他在游戲中會玩得開心盡興,表現(xiàn)出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造力。游戲也讓孩子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從生活創(chuàng)傷里恢復過來,對他們新獲得的經(jīng)驗形成理解,從而感到周遭的真實世界更加清晰而有意義。 不過,游戲對于成人而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早已失去了游戲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也還是陌生,他們就像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我們都覺得對方所熱衷的事物太無聊、太奇怪:她怎么可以為芭比娃娃穿一下午的衣服?他們怎么能整個晚上都坐在那兒聊天? 教育和游戲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但只需借助一點點外力,兩者就可以聯(lián)系起來。一次我?guī)е艢q的女兒參加露天舞會,碰上了一對母子。這位媽媽開始翩翩起舞的時候,兒子卻把雙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跳。男孩大概六七歲。媽媽被孩子氣得在一旁數(shù)落:“是你把我拉到這里來的,你自己現(xiàn)在又打退堂鼓了?!”男孩的雙手抱得更緊,甚至連腳后跟都緊緊并攏了。情況發(fā)展下去結果可想而知。我在一旁說:“嘿,他發(fā)明了新式跳法!” 我模仿著男孩的樣子,抱起雙手,并沖他燦爛一笑。他也還我一笑,手放松了一點,換了個姿勢。我也認真地學他改變了姿勢。那位媽媽馬上明白了過來,如法炮制,學起了他的樣子。我們都笑了起來。男孩開始隨著音樂擺動起雙肩,他媽媽喊道:“跳起來啦!”男孩果真開始跳舞了,跳得還十分開心。我們其他人也很高興。(包括我女兒在內。當我介入調解這對母子時,她一直在一旁耐心地等候著。問題解決之后,她便要求我專心和她一起跳舞了。)一句玩笑話逆轉了情勢。 這個小事例說明“游戲力方式”并不只限于傳統(tǒng)的游戲時間,恰恰相反,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游戲力方式”源于游戲,但其內涵要比游戲更為豐富:從枕頭大戰(zhàn),到一起逛商場;從孩子哭泣時安慰他,到一起修理自行車;從討論規(guī)則,到準備上學;從運動受傷時照顧他的情緒,到在床前聆聽孩子講述他的恐懼和美夢,都可以進行“游戲力”。 令人沮喪的是,這些簡單的互動,卻經(jīng)常因為我們自己心中的迷惑和惡劣的情緒,而變得無法進行。大人們常常覺得生活不同于游戲,壓力、責任與工作已經(jīng)讓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即使當我們坐下來想和孩子一起游戲時,卻也往往因為經(jīng)過了一天的辛苦工作或者家務瑣事而疲倦不堪,容易生氣,最后只能作罷。我們有時可能也很想滿足孩子的心愿 —— 就像那個去參加露天舞會的媽媽一樣,但是一旦孩子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玩,我們就感到非常心煩。 在我們當中,有些父母生性好強,不能放下他們強烈的控制欲,也讓自己無法享受到游戲的樂趣。他們想教孩子學會如何正確地拋球,而孩子卻只想著“警察和強盜”的游戲。我們發(fā)火了,泄氣了,感到徹底的失敗。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又能坐下來多長時間,和孩子玩玩彈球、芭比娃娃或者其它游戲,而不輕易發(fā)火生氣呢?我們還不是認為,把手頭的工作做完,或者做好一頓飯更加重要,于是干脆走開不管孩子。 我女兒還在幼兒園時,發(fā)明了一個很棒的游戲,使我能以游戲的方式提醒她上學不要遲到,而不是大喊大叫。一天早上,她下樓來,在門后躲著,輕聲地跟我說:“現(xiàn)在假裝我還在樓上,我們就要遲到了,你真的很生氣?!蔽已月犛嫃模瑢χ鴺巧虾鸬溃骸拔覀円t到了!我現(xiàn)在很生氣!”她這時躲在門后,捂著嘴竊笑。我威脅說:“你最好趕快下來,不然我就扔下你不管了,我自己去大橡樹幼兒園了!”她大笑起來,我只當沒聽見,裝腔作勢地出門,她溜出去了我還假裝沒看見,讓她走到了前頭。她坐進汽車后,我又自言自語地表演說:“氣死我了!如果幼兒園老師問我:‘艾瑪呢’?我就跟他們說:‘她還沒準備好,所以我只能自己來了?!彼贿吙┛┑匦€不停,一邊又極力掩飾真在我旁邊的事實。艾瑪讓我知道,上學前的準備也會很有趣。這個假裝生氣的游戲,讓我無需大聲吼叫,不用真生氣,做個游戲,就可以讓孩子的上學準備做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