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
一心問:
師父,我有一個同事,他為人很友善,可總是喜歡獨來獨往,有時我們也會拉他一起參與聚會活動,可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一個人待著。為什么會這樣?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lián)結(jié)與情感體驗,打發(fā)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chǎn)生的社交行為。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減少;
并且在同一年齡和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
人的價值不在于取悅別人,而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
提升價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下的。
只有當(dāng)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
兩個都在偽裝,都在表演,都在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為朋友的。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需要朋友。
他們僅僅是從小被大人灌輸“朋友越多越好”“多和其他人搞好關(guān)系”這種概念,就理所當(dāng)然地接受了要多和別人交友的這種設(shè)定。
并且,社會將沒有朋友、不愛交際就定義為“孤僻”、“奇怪”,大人們都會認(rèn)為孩子不愛交際就是不好的。
實際上隨著成長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沒有那么重要。
可能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不得不偽裝的痛苦,和早已疲憊的應(yīng)付,而不是友情帶來的快樂和開心。
有些人看起來友善是因為他們有修養(yǎng),而獨來獨往是他們的個性,他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會盲目從眾。
他們堅持本心,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正如有的人就是天生合群,因為喜歡熱鬧,這都是“做自己”,學(xué)會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違心地去社交。
那么到這里有些人可能已經(jīng)在頭腦中有了一些疑惑了:
什么叫“做自己”?
怎樣“成為”自己?
從生活的小事做起。
讓自己放松,讓自己感到舒服,吃你愛吃的食物,買你喜歡的衣服,看你愛看的電影,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跟聊得來的人來往,不著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