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jié)即將到來,此時遼闊的神州大地上,楊柳青青,草長鶯飛,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詩《泊船瓜洲》,詩中寫道: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中充滿春日的氣息,也讓我們感受到王安石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應(yīng)該說是最獨特,也最不尋常的文人。
王安石曾經(jīng)先后兩次稱相,但又兩次被罷免,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的胸懷和品格,卻永遠如梅花一般,高潔而耿介。
王安石的一生,在政治上樹敵無數(shù),蘇軾、司馬光等在當(dāng)時都是他的死對頭,南宋的朱熹也不認同王安石的改革思路,但是這些人對王安石的人品和人格卻給予充分的肯定。
王安石的一生寫過很多經(jīng)典詩詞,時至今日仍然經(jīng)久不衰。在他的詩文中,我們能感悟到他高潔而正直的人生品格,從字里行間也能感受到他崇高的政治理想。
在宋神宗熙寧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被罷相一年的王安石恢復(fù)官職,再一次踏上奔赴京城之路。
王安石從老家江寧到汴京一路沿著水路行駛,此時,正是春暖花開,途經(jīng)瓜州的時候,他寫了這首《泊船瓜洲》。
從這首詩的名字,我們便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小船當(dāng)時是停在長江北岸的瓜州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州只隔著一條長江,可以說距離是非常近。
王安石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鐘山,此時的自己距離鐘山只隔著幾座山,雖然看著很近,實際上卻很遠了,這里也暗示了詩人歸心似箭之感。
王安石起初對變法是信心滿滿,他認為通過變法,可以達到國富民強,從而扭轉(zhuǎn)北宋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面。
然而,王安石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可以說改革之路相當(dāng)艱難。
熙寧七年春天,天下大旱,饑民遍野,反對派便認為這是王安石變法所為,監(jiān)安上門鄭俠專門繪制了災(zāi)民流亡圖給宋神宗看,力求罷免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面對天災(zāi)人禍,要求宋神宗罷免王安石,于是這位改革家被罷相。
第二年,王安石被宋神宗召回,再次拜相。
在被召回的路上,王安石的心中自然充滿了喜悅之情。
詩中的“春風(fēng)”,不僅是春天刮的風(fēng),更有深刻的政治內(nèi)涵。王安石希望這陣春風(fēng)能吹散政治上的寒流,讓這場變法能夠順利進行?!坝帧北砻髁送醢彩堑诙伟菹唷?/span>
詩中最微妙的字便是“綠”,王安石在寫這句詩的時候,可謂下了一番功夫。
傳說,王安石為了用好這個字,先后改動了很多次,起初寫的是“春風(fēng)又到江南岸”,他認為“到”字有點平淡,后來又用“過”、“入”、“滿”等十幾個動詞均不滿意,最后才敲定了這個“綠”字。
一個綠字,形象地表明了王安石的內(nèi)心,和暖的春風(fēng)吹綠了江南的田野,也再一次吹響了改革的號角。
此時,天已經(jīng)黑了,一輪明月掛在天上,王安石望著月亮,不禁想到: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可以看出,王安石對家鄉(xiāng)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