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下旬
之前小布刊發(fā)了一篇美文
喚起了很多人關于雙橋的回憶
來看看那些揮之不去的記憶~
作者:高秉庚
我生于長于萬載鄉(xiāng)下,
1972年來到宜春城學習和工作,
一直居住在與秀江北橋頭相接的化成路,
所以
我與秀江橋及后來的“雙橋”是熟悉有感情的。
“雙橋”這個略帶鄉(xiāng)土氣息的名字,不是官方而是民間取的。因為從1951年興建秀江橋,到1984年建造與秀江橋并排的秀江大橋前,這30多年間的標準稱呼都是秀江橋;而1984年秀江橋的“二胎”出生以后,官方給的標準名字是秀江大橋。但是老百姓是最講實在的:如果還叫秀江橋又已經(jīng)有了新橋,如果叫秀江大橋又冷落了旁邊的老橋,于是乎,新橋竣工后的不久,這個由市民“眾創(chuàng)”的“雙橋”就成為這兩座橋約定俗成的名稱。
古城文化復興能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
是因為兩千二百多年的古城
承載著世世代代宜春人的鄉(xiāng)愁與記憶。
但是兩座幾十年的舊橋即將拆除,
為什么也能受到市民爆棚式的關注呢?
我想,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秀江橋是解放后宜春第一座現(xiàn)代化鋼筋混凝土橋梁,已經(jīng)為宜春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服務了67年,市民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沒有火車、汽車的時代,長途往來的人流物流主要靠水上交通運輸,所以絕大多數(shù)縣以上的內陸城市都是依河而建,橋梁對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城里一河兩岸的市民往來,宜春北路鄉(xiāng)下的農民要進城,必然希望秀江上能夠有橋。而從清代順治年間,在現(xiàn)袁州大橋的下游一點,就建有一座石拱橋。據(jù)文史專家林峰考證,“作為連接府城南北兩岸交通的秀江石橋、浮橋,幾乎是以此廢彼興的方式交替出現(xiàn)的。由于石橋的修建工程浩大,費用尤鉅,一旦石橋垮塌,當局又無力及時修建完善,浮橋便作為替代手段,承擔起連接秀江兩岸交通的重任。”
據(jù)新浪博客果果連長記述:“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八月,才由宜春北門嶺上生員徐宏鵬捐款,在秀江河上獨建了1座大石橋,這橋當時建得很雄偉,歷時3年才建成,費銀3萬多兩?!笔瘶蛴诿駠跄暝夂樗疀_毀,1917年由著名鄉(xiāng)賢宜春商會江龍門牽頭募資,民辦官助成功復修。1926年夏又毀于洪水,之后南北兩岸的市民只能靠浮橋過往,貨物搬運除了挑擔子以外,手推車或肩扛的重物需靠渡船運送過江。而連接兩岸僅有的浮橋,也于1949年7月中旬,被南昌退守宜春的桂系軍閥夏威部所炸毀,為的是阻撓宜春解放。
石橋、浮橋都毀了以后,兩岸交通只能靠撐船過渡了,市民往來和鄉(xiāng)下農民進城都很不方便,更不用談發(fā)展經(jīng)濟。所以解放才兩年多的1951年冬,人民政府就開始修建秀江橋,并于1952年7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秀江橋使用至今67年整,但是基本完好如初,沒有過大的修繕。而1984年所建的秀江大橋,雖然比老橋年輕32年,但是不知修補了多少回。
有了秀江橋為什么又要修個新的秀江大橋呢?這是因為修秀江橋時,宜春城只有宜春縣供銷社一輛美國道奇牌汽車,一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二輛車。因此設計師為橋面設計的機動車輛路面寬度僅僅4米,是只能單向通行一輛汽車的,外加兩側高于汽車路面20公分、寬1米的人行道。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地區(qū)和縣直單位、企事業(yè)的大小汽車逐漸多了,如果橋兩頭都有汽車相對行駛,就必須有一方要停在橋頭路側讓對方先通過。為適應改革開放后快速發(fā)展的需求,所以才要新修雙向車道的秀江大橋。
1984年國慶假期時,為向國慶獻禮,在建的秀江大橋開始合龍。那個年代我們小城市沒有大型吊車,只能請有經(jīng)驗的人用土辦法,吊裝半弧形的鋼筋混凝土預制跨墩龍骨。吊裝開始的這天,我也擠到北向橋頭的施工現(xiàn)場外圍看熱鬧,只見到用3根長長的大杉木綁成高高的“三腳叉”,再把鐵鏈條的葫蘆吊掛在“三腳叉”上,用葫蘆吊把又長又粗的預制混凝土龍骨慢慢吊升起來,龍骨兩頭則有人用繩索牽引著,待懸在空中的龍骨徐徐放下,正好落實到兩頭橋墩的適當預定點上,這才完成了一根龍骨的吊裝。
二是城市的橋梁不僅有交通應用上的硬件價值,還有作為地標建筑和城市形象的軟應用功能。
正如長期以來,南昌八一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分別代表了這些城市的地標和形象一樣,秀江橋和“雙橋”也曾長期是宜春人心目中的地標和形象。因此,市民既對即將拆除的“雙橋”會依依不舍,自然還更加關注新建的橋梁將是怎樣的模樣?甚至有人建議能不能留下“雙橋”,作為人行橋。
為此我查閱了混凝土橋梁設計規(guī)范,一般來說,中小橋梁的設計壽命是50年,大型橋梁或比較重要的橋梁,設計壽命一般是100年。老秀江橋設計使用年限早已經(jīng)超時限了,而1984年建成的秀江大橋,畢竟早已不適應現(xiàn)在的機動車輛流量和載荷要求,而且已在兩年前鑒定為危橋,所以“雙橋”毫無疑問必須徹底拆除,要想留下來只能是情感上的天真愿望。
新陳代謝和推陳出新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建設和交通建設必將日新月異,并且新建的項目會越來越實用美觀。按照已經(jīng)確定的設計方案,新建的秀江大橋設計為雙層橋,下層橋總寬40米, 單幅橋寬18米, 雙向八車道+人行道;上層橋總寬為17.5米, 雙向四車道 ;秀江西路設置地下通道下穿宜春大道地面道路,兩側設置輔道與地面道路平交由信號燈控制。新建橋兩側設置景觀照明LED燈帶,大橋下部結構采用花瓶墩。
“秀江后浪催前浪,岸上新橋換舊橋”,
值得高興的是,
新橋建成后不僅能大大提升宜春大道的通行能力,
還將成為宜春中心城區(qū)的一道亮麗風景。
而我想說的是,
“雙橋”這一由民眾所創(chuàng)、
刻在宜春人心目中的名稱是否還能傳承下去?
依我看是一定能的,
因為新的秀江大橋是雙層立交橋,
比起30多年前把并排的兩座橋叫成“雙橋”,
以后的“雙橋”名稱比原來還更加準確。
小伙伴們
你肯定也有很多與老城的故事
歡迎與我們分享喲!
來源:高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