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全切除術( otal laryngectomy)最早由 Billroth在1873年完成,盡管后來隨著喉癌外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提倡保留功能的喉部分切除術,但對于較晚期喉癌,喉部分切除術不能達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對于這類患者喉全切除術仍然是主導術式。喉全切除術常不止局限于喉的切除,一般尚須同時切除舌骨及會厭前間隙組織。有時甲狀腺一葉或兩葉及頜下腺、部分帶狀肌等也須同時切除,故喉全切除術通常是超過整個喉范圍的手術。4、放射治療后腫瘤持續(xù)存在或繼續(xù)發(fā)展者。1、一般手術前常規(guī)準備,高血壓患者需要監(jiān)測和控制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監(jiān)測并控制血糖。術前3天停用抗血小板凝集藥。2、術前喉部活檢有助于明確病理診斷,電子喉鏡檢查可以充分評估腫瘤的表面范圍及聲帶的活動情況。CT和MRI掃描有助于判斷腫瘤對聲門旁間隙、甲狀軟骨、喉旁軟組織及氣管的浸潤。同時還有助于了解有無淋巴結轉移,確定是否同時行頸淋巴結清掃術。1、麻醉: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根據腫瘤范圍可以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氣管切開術,若聲門下受侵較多,則選用低位氣管切開為宜。隨后,自氣管切開口插入帶氣囊的麻醉套管進行復合麻醉?;蛘咴谌砺樽沓晒笮袣夤芮虚_術,術中須更換帶氣囊的氣管套管。3、切口:切ロ方法很多,一般有頸前正中垂直切ロ、“T”形及“U”形切口等。根據術者的習慣或腫瘤有無喉外侵犯或頸淋巴結轉移而定。頸前正中垂直切口是筆者所在科室較常使用的切口方式。同時切開皮膚及頸闊肌,分離皮瓣上至頦下,下達胸骨上切跡,外側顯露帶狀肌外側緣即可(圖16-5-1)。4、切除舌骨:沿白線分離帶狀肌,緊貼舌骨離斷舌骨下肌群,斷端縫扎止血。使用電刀在舌骨骨膜下分離,自中間向兩側切斷舌骨上肌群,充分顯露舌骨,將舌骨體或整個舌骨切除。切除舌骨有利于手術野的充分顯露,便于處理會厭前間隙及縫合咽壁切口。切除舌骨后應將舌骨上肌群的筋膜縫合,防止術后肌肉斷端滲血。5、鈍性分離甲狀腺峽部并于正中切斷,甲狀腺斷面可采取縫扎的方式充分止血。緊貼氣管表面向兩側分離甲狀腺左右葉,充分顯露頸段氣管(圖16-5-2)6、切斷喉部附麗肌肉并松動喉體,在“斜線”下方切斷胸骨甲狀肌,將其斷端自喉外分離,此處可使用超聲刀,減少斷端出血。沿甲狀軟骨后緣,將咽下縮肌自甲狀軟骨膜附著處切斷。切斷甲狀軟骨上角,然后仔細地將梨狀窩黏膜從甲狀軟骨背面分離。在甲狀舌骨膜處分離時應該注意妥善結扎并切斷喉上動脈。避免術后出血。7、切除喉部習慣采用自下向上分離法,根據腫瘤聲門下侵犯的情況,選擇切斷氣管環(huán)的部位,前提是要留出足夠的安全緣。同時,切斷時注意不要傷及食管前壁(圖16-5-3)。離斷后將斷端向前提起,分離環(huán)狀軟骨板背面的環(huán)后黏膜(圖16-5-4)。從受侵犯較輕一側進入下咽腔,盡量保留健康的梨狀窩黏膜,隨后在構狀軟骨間切跡處橫行剪斷環(huán)后黏膜,向上緊貼杓會厭劈切向會厭谷,平行于會厭根部切開咽腔前壁。喉全部取下檢查黏膜斷面,如有活動性出血,應予以結扎(圖16-5-5)。如腫瘤廣泛侵犯聲門下區(qū)者,也可以采用自上向下的分離法。8、縫合下咽黏膜:采用間斷內翻褥式縫合,創(chuàng)口的黏膜邊緣必須向內翻向咽腔,腔內打結,針距2~3mm。咽壁縫合不可過密,也不可過緊,以免發(fā)生貧血性壞死。隨后再行黏膜下間斷縫合加固,縫線應與第一層縫線錯開。將頸前帶狀肌殘端與舌骨上肌群的筋膜縫合覆蓋在咽壁上??p合時注意不要殘留死腔,可以減少術后咽瘺的發(fā)生(圖16-5-6)。
9、縫合氣管斷端:在胸骨上窩上方做一圓形切口,切緣皮膚與氣管斷端縫合,縫合時應防止氣管軟骨斷端裸露,減少感染及肉芽形成,可避免造瘺口狹窄。10、置放引流管:在兩側頸前帶狀肌深面各放置引流管1根,留置時間根據分泌物的量和性狀來決定,建議至少留置48小時。術后需觀察傷口有無活動出血,并及時給予止血處理。觀測呼吸情況,及時清洗內套管,保持套管通暢。同時需監(jiān)測體溫,觀察傷口情況,包括有無紅、腫、熱、痛的改變,如有感染跡象,需要及時打開傷口,通暢引流,并使用敏感抗生素。1、出血:術后12小時內傷口活動性出血,需根據情況進行填壓止血或者重新打開傷口,進行血管結扎止血。手術后晚期出血,多由于感染引起,可能出現致命性大出血,需要特別注意。2、感染:術后傷口感染可采取如下預防措施:①加強抗生素的應用;②糾正相關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及貧血等;③縫合時不留死腔,減少血腫形成;④充分引流,減少局部積液。感染的處理首先需要打開傷口,其次是清除異物及壞死組織,最后是充分引流。3、咽痿:是喉全切除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引起;①咽壁黏膜切除過多,縫合時黏膜彼此牽拉張力太大;②咽壁切口縫合過稀疏或過緊密;③皮瓣與咽壁間存有死腔,引流管放置不當或堵塞,滲出物潴留,繼發(fā)感染;④術前大劑量放射治療,影響?zhàn)つせ蚱つw愈合,增加創(chuàng)口致病菌感染的機會;⑤術后營養(yǎng)支持治療不充分導致咽瘺發(fā)生率增高。咽瘺多發(fā)生在術后5~10天,少數病例可發(fā)生在10天以后,開始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觸痛,常伴有體溫升高。一旦發(fā)現咽瘺,應將傷口充分打開,清除創(chuàng)面的壞死組織,徹底引流,加強抗感染和支持治疔。絕大多數咽瘺均可在1個月內自行愈合,無須手術修補。對于大的咽瘺,長時間未愈合者,可考慮手術修復。4、氣管造瘺口狹窄氣管造瘺口可能由于肉芽組織贅生,瘢痕過多,而造成狹窄。術中縫合時注意皮膚和氣管斷端嚴密縫合,避免氣管軟骨裸露。一旦出現狹窄可行手術重新擴大氣管造瘺口。5、下咽狹窄:一般由于腫瘤范圍較大,下咽黏膜切除過多所致。輕度下咽狹窄,可行下咽擴張,而重度下咽狹窄則需手術矯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