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世紀流行于波斯文化影響范圍之內(nèi)的手抄本插圖。保存下來的波斯細密畫都是波斯和印度的寓言、傳說以及帝王、英雄傳記的插圖和封面裝飾,很少涉及宗教內(nèi)容。
13世紀的波斯細密畫來自不同藝術(shù)中心,通稱為塞爾柱畫派。其中《 加林手抄本》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細密畫之一,多采用紅色為底色,人物造型稚拙,動植物造型明顯幾何圖案化。塞爾柱畫派分巴格達風格、摩蘇爾風格、賴城風格。
13世紀下半葉,蒙古人入侵使波斯細密畫受到中國藝術(shù)的強烈影響,如山川、河流、人物服裝趨于中國化,塞爾柱畫派轉(zhuǎn)向新的東方風格。
1258年伊兒汗王朝定都大不里士,成為波斯細密畫新風格的搖籃,與伊斯蘭國家的繪畫在風格上逐漸區(qū)別開來,充滿活力的動物形象與富有中國特色的山水風景結(jié)合起來,空間感加強,色彩淡雅,線條流暢,有的云彩和波浪的表現(xiàn)形式采用中國的圖案規(guī)范。代表大不里士畫派最高峰的作品是菲爾多西的《列王紀》,人物表情細膩,背景為中國式山水畫,筆法蒼勁,整個畫面氣氛純屬中國風味。另外,14世紀繪制的《宇宙志》手抄本中的細密畫,仍是典型的賈拉伊爾時期的大不里士畫派作品,東方藝術(shù)影響明顯,人物臉型扁圓,身穿蒙古式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