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原先在沙俄生存的白軍、哥薩克人、知識分子、商人以及各級官員紛紛離開俄國逃難,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都前往土耳其或者其他東歐斯拉夫國家,另一外部分則依據(jù)芬蘭、德國、法國等國,剩下的則來到中國聚集在哈爾濱、上海等城市,這些流浪在外的俄國人在東北被稱為“老毛子”,而在上海他們則被稱為“白俄”。
來到中國后他們如何生存下去呢?首先就是白軍,他們原本就是軍人,早年曾經(jīng)參加過一戰(zhàn),來到中國后就被張宗昌收入麾下,借機成立了一支白俄軍團,同時裝備了各種重炮武器,成為張宗昌的一支王牌軍隊,但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里,白俄軍團人數(shù)并不是很多,被孫傳芳的五省聯(lián)軍擊潰后輾轉來到了上海,在上海謀生。
當時上海租界成立一支由租界控制的民間武裝組織叫萬國商團,基本都是由外國僑民和一些華人組成,這支武裝裝備了各種武器,平時定期進行軍事訓練,外出的時候穿著制服執(zhí)勤,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維持租界的治安,當時被擊潰的白俄軍人就加入萬國商團,要么成為一員,要么負責進行軍事訓練,繼續(xù)靠自己的軍事技術生存下去。
到了30年代初期,原先在東北生活的白俄紛紛遷居到上海,由于人數(shù)眾多,萬國商團增加了一支新的隊伍——白俄隊,完全由沙俄時代的軍人組成,之前由于這些白俄人參與老蔣的捕殺革命者活動,被老蔣批準成為上海合法居民,也讓白俄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
同時上海灘經(jīng)常有綁票勒索的事情出現(xiàn),一些白俄軍人還應聘成為私人保鏢或者公司警衛(wèi)等工作。
此時在上海的白俄已經(jīng)有3萬多人,這批新來上海生活的白俄人不少是出生于貴族,地主以及官員等人,還有些商人和知識分子等等,大部分住在原先法租界的中部地區(qū)以及公共租界的虹口提籃橋一帶。
這批人來到上海后開始靠著自己的技藝繼續(xù)生存下去,其中原先的沙俄芭蕾舞女演員則開始在上海教授芭蕾舞,日后中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基本都是出自這批白俄老師的門下,還有一些音樂教授開始在上海教授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促進了近代上海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可以說只要有技藝在上海都可以活下去。
剩下的商人們則會在法租界附近開設各種店鋪,其中開的最多的就是各種俄菜館、咖啡館、面包房以及酒吧等等,當然還有一些珠寶店、花店、鐘表店等等一系列的行當,其實這些商人并不是斯拉夫人,而是在沙俄境內生存的猶太人,他們在沙俄時期就備受歧視,十月革命后又屬于資產階級而受到排斥,因而輾轉來到上海,當然他們在上海卻被看做俄國人,依舊喊他們?yōu)榘锥怼?/p>
長期在上海生存的白俄人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上海人的飲食,尤其是很多人童年記憶的老上海沙拉,其實就是白俄人帶來的,白俄人開的餐館深深的影響了上海菜,形成了海派西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宋湯,這也是上海人對俄國的音譯,傳統(tǒng)的羅宋湯進入上海后又加入很多東西,成為海派羅宋湯,另外就起源于奧地利的炸豬排也成為海派西餐的代表作品。
不過在上海能夠成為自由職業(yè)者和開店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大部分白俄人在上海的生存就是在餐廳打工,要么成為侍者,要么成為廚工等等,實在年老的也有在街頭賣藝乞討的,至于一些白俄女性,稍微好一點的職業(yè)就是在餐館或者酒吧里當女侍,不過這些職業(yè)不多,更多的白俄女性只能去舞廳當舞娘了,當時上海舞廳最早的舞娘就是白俄女性,如果這也當不了,只能在白俄妓院里當妓女。
當時光顧的基本是住在上海的歐美僑民和外籍海員,高等級的白俄妓院都是自稱貴族的后人,對于崇尚貴族文化的歐洲人來說能和曾經(jīng)的貴族春宵一夜,還是值得的。
解放后,我們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因此需要大批會俄語的專業(yè)人員,因此在上海開設了俄語??茖W校,其中擔任教師的就是一批有文化的白俄人,后來隨著1952年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不少白俄老師被分配到各個學校生活,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
而到了1955年,蘇聯(lián)允許四十年前逃出來的白俄人回國參加建設,且給予回國的白俄人以蘇聯(lián)的國籍,這吸引了很多白俄人回去,除了極少部分加入中國的白俄女性之外,絕大部分白俄人都陸陸續(xù)續(xù)回國。
他們一走,上海白俄的店鋪要么關門要么換業(yè)主,曾經(jīng)街頭隨地可見的白俄人也逐漸消失匿跡,幾十年后的上海似乎也忘記了這批白俄人曾經(jīng)生活在這里,能記得他們的,大概就是上海盧灣區(qū)和徐匯區(qū)遺留下來的普希金紀念碑和兩座東正教教堂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