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出了一個李太白,寫得一手好詩,被世人捧上天稱為謫仙人;宋朝卻出了一個蘇軾,作得一手好詞,被后世喚作蘇仙。詩仙的詩,美輪美奐,洋洋灑灑,如天上潑墨而下,讀來令人大呼過癮;蘇仙之詞,收放自如,氣勢恢宏,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大圖模式 但要是兩人跨界起來,李白一生所作的詞,現(xiàn)存只有20多首,多數(shù)還不知道是不是他所寫,論質量也只能算上將就;而蘇軾卻算得上是全才,詩、詞、書、畫、散文,他都有較高建樹,光是詩作他就有2700多首。蘇軾的詩涉及題材很廣,更是飽含他對人生的看法,無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的純美,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都是蘇軾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詩作。
大圖模式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這2700首詩中最有趣的一首,初讀時覺得這完全是打啞謎,細讀才覺得妙不可言。
《花影》
北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大圖模式 如果不看詩名,將全詩讀完,都很難猜到是在寫什么,只有看了詩句,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一首詠物詩,詠的就是花朵的影子。這首詩作于蘇軾39歲時,蘇軾一直和王安石不合,當聽說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一職,心中十分不爽,寫下此詩暗諷。
大圖模式 詩的大意是:那能華麗的亭臺上,花影層層疊疊,一層又一層,我?guī)状蜗虢型蛯⑺鼈儝叱?,可是卻怎么都掃不走。好不容易等到太陽下山,它們被收拾干凈了,可那月兒又把它們送了回來!
大圖模式 詩的第一句,將瑤臺比作朝堂中的高位,而那重重疊疊的花影,就是詩人心中的得志小人,一個“上”字將花影擬人化,它們處心積慮要上瑤臺的形象呼之欲出?!皫锥群敉瘨卟婚_”,明知道花影是怎么掃也掃不掉的,他又怎么會真的叫人去掃,所以這句為虛?!皫锥取北磉_了詩人內心的嫌棄,更是對不喜之人得志的抱怨。
大圖模式 詩的第二句,詩人將文人墨客心中圣潔的“太陽”和“明月”都比作花影的幫手,因為只有日落,月不明時,花影才能消停。前半句,一句“收拾”用得絕紗,看到花影短暫消失,詩人心中的快意溢于言表?!皡s教明月送將來”中的“卻”是轉折,也是詩人的無奈,可惜這明月終不識好賴,生生地用那潔白的月光,將它送了回來。
大圖模式 整首詩明如白話,無一生僻字,但初讀時卻仍然讓人猜不出到底是寫什么,只因詩人藏得太巧妙了。畢竟當時王安石已上任,東坡確實也不敢太過直接,但有心人細讀起來,卻能發(fā)現(xiàn)這首詩諷刺得辛辣至極。蘇軾和王安石都是宋代文壇巨匠,他們因政見不一而不合,誰對誰錯我們無需過于糾結,但是不得不說這首詩當真是佳作。對于這首詩,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qū)與小編討論一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