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蘇軾的君子之爭,一向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不過斗了半輩子,老了卻還是和解了。在后世眼里,其實二人就不應(yīng)該有什么爭斗。畢竟王安石平生之志在朝堂上,詩詞對他來說或許只是錦上添花,所以他的標簽先是思想家,后才是文學(xué)家。而自從烏臺詩案后,東坡就半生被貶,早就離開了權(quán)力的中心,他的江湖在文壇。
不過話說回來,二人的爭斗其實倒是成就了不少好的詩詞作品,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幾首。1068年,48歲的王安石在游覽西太一宮時,想起已逝的父親也曾帶自己來過此地,一時傷感,便在墻壁上寫下了一組《題西太一宮壁》。18年后,蘇軾和黃庭經(jīng)師徒忍不住模仿一首,卻都敗下陣來。讓我們先來看看王安石的詩:
《題西太一宮壁》
(其一)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其二)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這是一組六言絕句,在宋代屬于很少見的怪詩,但王安石卻能輕松駕馭,可見王文公確實是有過人之處的。第一首詩以樂景襯哀情,柳葉依依鳥鳴聲陣陣,樹葉透著暗綠色,斜陽余暉照在荷花上,讓它顯得光彩奪目。此情此景下,詩人想起了江南美景,想起了江南36坡的一池春水。第二首寫則是抒情。當年父母兄長和詩人一起同游,可如今他們都已不在身邊了,自己很想找到原來的痕跡,卻怎么也找不到。
美麗的蝴蝶與鮮花
這組詩最妙的是第一首詩,在寫景時詩人通過鮮明的顏色對比,用柳葉的綠襯托荷花的紅,又與尾句的詩人的白頭遙相呼應(yīng),寄情于景,令有印象深刻。同時在抒情時,詩人將思鄉(xiāng)懷人寄托在對江南美景的追思中,寫得婉約動人。
王安石這首詩問世后,受到了當時文人的一致好評,也成為了宋詩中最妙的六言絕句。蘇軾在讀完此詩后,更是連連稱贊,但直到18年后,也就是王安石去世當年,蘇軾才寫出了模仿之作《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蘇軾詩作寫完沒多久,他的愛徒黃庭堅也寫了一組《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一宮壁二首》,可惜這兩首詩都沒能超過王安石的原作,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兩首詩:
看得出來,蘇軾此時心中對王安石早就沒有心結(jié),所以他的詩作其實是一首致敬之作。第一首詩,寫的是秋景,因為此詩王安石已過世,所以蘇軾以寫秋景懷人,這是十分尊重人的寫法。后兩句則是懷人,杯中美酒還在,但王文公的府宅卻是一片萋迷,令人傷感。在這兩首詩中,蘇軾連用墓上征西、烏衣巷等多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一片哀思。
與蘇軾詩相比,黃庭堅的詩作風(fēng)格則大為不同。第一首詩黃庭堅解釋了當年蘇軾和王安石之爭,他們之間的爭斗是為了明辨是與非,南與北,是意見的不合并非針對對方。第二首詩則通篇寫景,以一片凄景表達了對王安石離世的傷感。
縱觀這三組詩,寫得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點,但從意境上看,還是王安石的詩略勝一籌,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