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清末有名的大臣,他一生經歷數次坎坷,直到生命最后都在為國當差,他對清朝可以說是盡職盡責,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我們都知道的是,伴君如伴虎,他伺候在慈禧身邊,可不見得是一個好差事。
在歷史上,曾國藩和慈禧之間卻有著復雜的關系,慈禧為了掌握大權,把曾國藩當成了眼中釘,甚至還打算除掉曾國藩。曾國藩也不傻,豈是慈禧能夠輕易除掉的。他直接做出了驚人舉動,暗殺了兩江總督。
曾國藩這樣做的最后不僅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還穩(wěn)住了自己在清朝中的地位。那么在曾國藩的身上,究竟有什么我們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往下看。
曾國藩生于1811年,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他在道光十八年,就開始進朝為官,被皇帝重用,升任至禮部侍郎。在曾國藩的身上,不僅學識淵博,其還有著不可忽視的軍事謀略。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清政府為了鎮(zhèn)壓叛亂,命令曾國藩組織軍隊平亂。這個時候曾國藩借著地勢,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湖南動用各種人際關系征集兵隊,組成了一支驍勇善戰(zhàn)、訓練有素的湘軍。
不僅如此曾國藩還開始花費大量的銀錢從國外買武器裝備,在廣東籌建水師。1854年,曾國藩直接帶著手下17000多人的湘軍,直接去和太平軍交戰(zhàn),先是攻陷了岳州,繼而又拿下了武昌。咸豐看到湘軍的實力之后,直接任命曾國藩為湖北巡撫。
隨后曾國藩乘勢而上,直搗毀太平天國的老巢南京。1963年7月21日,持續(xù)了十三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式被平反,李秀成被俘虜。
清政府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對曾國藩大肆嘉獎的同時,也開始忌憚起了他手下的湘軍。曾國藩帶兵打仗這么多年,跟隨著他的湘軍早已經忠心耿耿,手中掌握的兵權勢必會被朝廷削弱或者剝奪。
沒想到的是朝中那些反對曾國藩的勢力早就開始行動了,紛紛上書,稱曾國藩“欺君犯上”,有謀反之心。慈禧收到這些上書之后,仍舊裝作淡定,卻暗中徹查曾國藩繳獲的太平天國銀兩是否和上報的屬實。
曾國藩不傻看出了慈禧對自己的懷疑,于是主動請纓,請求朝廷下令裁軍。慈禧收到他的請求之后,欣然應允同意裁軍。
曾國藩裁軍這一舉動傷了許多人的心,也遭到了許多身邊人的反對,但是曾國藩卻執(zhí)意要通過這一行為,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平亂之前,曾國藩一直都是兩江總督,掌握著大權。但是在他成功平亂之后,這個位置卻坐不穩(wěn)了,朝廷直接撤掉了他兩江總督的職位,任命他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美其名曰是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擔任,負責守護整個京城的軍防。但是實際上,就是想把曾國藩調離開他的老巢,將他看在身邊防止造反。
慈禧一直都擔心將“軍權”掌握在曾國藩一人的手中,早就想找各種幾乎除掉曾國藩。但是奈何曾國藩行事謹慎,很難找到其他的把柄,只能一步步慢慢的削弱他的勢力。
兩江總督的職位不能空缺,慈禧就任命馬新貽上任。馬新貽知道后,也是很惶恐的,自己自從進士之后,官途一直都不是很順坦。他深知自己能力不行,現(xiàn)在他突然被慈禧如此重用,一定不是一個好差事。
可是慈禧既然已經下命令了,他也不能拒絕,只能硬著頭皮上任了。上任之后,他知道自己有一個任務,那就是追查當年太平天國運動留下的財物。
這讓馬新貽一下子成為了各種人盯著的對象,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就任之后日子恐怕是兇多吉少。臨行前馬新貽囑咐自己的家人們,要是自己之后有什么不測的話,千萬不要去朝中告狀,這一切都是自己愿意忍受的。
果不其然,在馬新貽上任之后,他就對湘軍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不僅裁軍還任用新人,這使得許多湘軍的老手下們都對他心生不滿,怨恨在心。
1870年8月22日這一天,馬新貽就在回府的路上,直接被竄出來的刺客刺中倒在血泊中。隨行的人見狀立馬將他帶回家中救治,但是由于傷勢過重,最終不治而亡。
馬新貽遇刺身亡的消息很快就傳開,慈禧知道后也很是生氣,要徹查兇手究竟是誰。畢竟這是她任命下來的人,誰敢如此挑釁她的權威。這個刺殺馬新貽的刺客正是張文祥。
張文祥既然做出了刺殺兩江總督的行動,就沒有想著保全自身。當他看到馬新貽命中倒地的時候,直接站著不走,表示愿意束手就擒。
據張文祥交代,自己刺殺用的匕首,是經過鋼精鍛造而成,加了毒液特制的。匕首還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打磨,能夠直接穿破四五層牛皮。顯而易見張文祥的這次刺殺行動是蓄謀已久的,且勢在必得。
那么問題來了,張文祥的刺殺動機是為何呢?經過清政府調查發(fā)現(xiàn),張文祥曾經是一名海盜,馬新貽上任之后曾經發(fā)兵鎮(zhèn)壓過這一片海盜團伙,其中張文祥的許多兄弟都死在了馬新貽的手下。
所以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就是為了給那些海盜兄弟們報仇。如此看來,殺人動機也算是合情合理。但是對于這個說法,馬新貽的家人們并不買賬,堅稱馬新貽死亡的背后另有隱情。
慈禧也堅決不相信這個刺殺動機,命令刑部尚書鄭敦謹去代表自己親自查這個案子。鄭敦謹到了江寧之后,馬上就火急火燎的開始徹查此案,可是始終沒有任何的頭緒。
更另他感到奇怪的是,在自己一旁的曾國藩一點都不著急,對這個案子從來都不參與,不發(fā)表任何的意見和看法。不光是曾國藩,其他辦案的大臣也是一言不發(fā),就在旁邊看他的笑話。
后來經過一段時間后,鄭敦謹才意識到,根本沒有辦法去揪出幕后主使,想要案子盡快了結,只有將其歸結于是張文祥的私人恩怨。他把案子情況回報給慈禧后,慈禧也是沒有辦法,只好同意鄭敦謹維持之前的原判,草草的結案了。
話說鄭敦謹真的沒有意識到這個案子的幕后主使是誰嗎?馬新貽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呢?當然就是曾國藩了。可是鄭敦謹拿不到證據倍感恥辱,在返京的途中,自愿跟慈禧申請告老還鄉(xiāng)。
馬新貽一死,兩江總督的位置再次被空了出來,而慈禧一時間也找不到別人來替代,理所應當的又恢復了曾國藩兩江總督的職位。
曾國藩知道自己的職位被慈禧恢復后,也故意遲遲不上任。他知道這一切早就在自己的意料之中,故意借病稱自己還有一堆事情要處理,拖了三個多月之后才去上任。
于是許多人都將曾國藩認為是馬新貽死亡背后的幕后主使。對此曾國藩卻不以為然,因為外界根本拿不到任何證據來證明。張文祥被抓后一直都沒有供出來幕后主使是誰,堅稱自己只是為了海盜報仇。
最后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這個案件也被不了了之,宣判張文祥被凌遲處死。當時的監(jiān)斬官是馬新貽的弟弟馬四,馬四為了給哥哥報仇,將張文祥身上的肉勾出來,一刀刀割,最后才剖腹挖心,可以說手段極其殘忍。
可是就算是這樣,張文祥全程也只是咬緊牙關,沒有喊過一聲疼,不得不說算的上是一個勇士。
張文祥雖然被馬四給處死了,但是他的社會聲望一直都還在。馬新貽由于在江浙一代改革得罪了不少的人,反而張文祥在民間的名聲一直都特別好,百姓們都特別的擁護他。
馬四之后去浙江上任的時候,百姓們都追著他譴責他,就連他的上級都看不慣他。最后馬四慘遭眾人排擠,在家里不久抱病而終。
馬新貽也由于年紀尚輕,沒有子嗣,遺體被人直接送回了山東老家,找了個風水寶地給下葬了。后來有一年,黃河突然發(fā)大水,河水決堤,他的墓葬直接被水給沖沒了。這種怪事被當地人們形容,都說是遭到了報應。
此事到這里應該也算是完結了,無論是曾國藩究竟是不是幕后主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個十分有手段的人,只不過他的大部分手段都用在了自保上。
況且像曾國藩這樣的大人物,應該不會冒著很大的風險去進行刺殺行動,刺殺馬新貽的很可能是湘軍的其他集團的人。這個人從曾國藩對待這個案件的態(tài)度來看,很可能他就認識,是在故意包庇。
經過此番折騰,曾國藩雖然是重新的回到了兩江總督的位置上,但是湘軍們的元氣早就已經大傷,內部散亂不堪。慈禧也達到了想削弱湘軍的目的,對于曾國藩也稍加放松了警惕。
在曾國藩恢復職位沒幾個月,年老體弱的他就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沒過多久就猝然長逝了,結束了自己的執(zhí)政生涯。這個時候的湘軍又變得群龍無首,早就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根本不值得慈禧再忌憚了。
一代清朝名臣曾國藩,其最輝煌的政績當然就是帶領湘軍,去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了。此次運動不光是彰顯了他的威風,還很有力的維護的清政府的統(tǒng)治,詮釋了他的愛國忠心。
但是當軍權掌握在曾國藩的手中時,也不免遭到當朝統(tǒng)治者們的忌憚,慈禧等人開始懷疑他有二心,想要自立門戶。于是慈禧想法設法的除掉曾國藩,甚至還卸掉他兩江總督的職位,派馬新貽來上任。
馬新貽對兩江形勢絲毫不了解,他的上任注定就是個悲劇,最終果不其然慘遭刺殺。究竟刺殺他的幕后主使真正是誰,隨著時間的流逝似乎也變的不在重要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在那樣的時代,每個人做這一切也只是為了保全自身罷了。
對于曾國藩和慈禧的故事,大家還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qū)下面積極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