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jīng)涉及的“天干、地支”、“五運、六氣”、“司天、在泉”,是以六十年為周期的天文氣象學。
包括了溫度、濕度、紫外線指數(shù)、變化趨勢的周期性規(guī)律,而且與現(xiàn)代天文學基本相同。
“內經(jīng)”對于其內容做了詳細的闡述,(不再摘抄),但對其的形成與實質,以及相互關系較為難理解。
無論是天干、五行、五運、六氣都是太陽系五大行星不同的運行規(guī)律的表達,各個不同規(guī)律產生的現(xiàn)象疊加就是預測天氣形式的數(shù)據(jù)來源,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體因素而表達的,這個主體就是“五行”。
一、五行的意義性質
太陽均衡的向外圍釋放著光射線(能量)。根源開普勒定律,太陽是在所有行星橢圓形公轉軌道的一個交角上,這樣地球在公轉一圈時會產生一個近日點,由于日距的變化,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也會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
用圖片來看一下。
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獲得的能量就高,遠日點時就低,上行與下行中間時雖然是折中的溫度,但是趨勢不同,一個是由低到高,一個是由高到低。
地球在近日點轉折時溫度會有一個緩降滯留期,這個節(jié)段被稱之為“土”。
我們用圖來示意一下。
古人用這個“五行”性質規(guī)律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下圖是五行在自然界的可視現(xiàn)象。
內經(jīng)以象取義的用水分子的變化,來表達“五行”中升、浮、降、沉的動態(tài)現(xiàn)象?!八痹谌梭w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水”的形態(tài)變化對生命至關重要
二、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
天氣現(xiàn)象以六個節(jié)段成為一個循環(huán)。
地氣變化以五個節(jié)段成為一個周期。
土星每年運行12度,公轉周期是30年。
木星每年運行30度,公轉周期是12年。(稱為“地支”)
同時開始至再回起點需要60年,稱之為紀元。
在這60年中,土星與木星每十年會形成一次180度相對(合)或兩星重合(沖)的現(xiàn)象。稱之為“天干”。
在一個紀元的60年中有5個“地支”,6個“天干”。
因為土星與木星是在不同的相位角度,反射加強了太陽光的能量,(也就是相火以位),所以每個“天干”10年都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而每個周期的性質又不同,每個“地支”12年中的性質也不同)。
這就是“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這也是一個紀元的“五運六氣”。
“天干”是能量變化的周期單位。
“地支”是木星運行的周期單位
三、天干化五行
因為土星與木星的運行速度不同(30:12),在十年周期的沖與合的過程中,由重合、逐漸分散至再聚合,相對的角度變化,而使反射能量產生一個強——弱——強的周期變化。
一個“天干”時間十年的能量指數(shù)由高到低,按趨勢界定,十年分為五段,兩年一段,按性質表達,這樣就形成了甲乙(木)、丙?。ɑ穑⑽旒海ㄍ粒?、庚辛(金)、壬癸(水)的“天干”十年的五種(五行)趨勢。
這個變化用曲線圖來示意一下。
四、五行“甲乙”為什么是“木”
天干十位是以“甲”開始,從五行圖來看“木”是“水”與“火”的一個中性點,按四維空間的“子(北)午(南)卯(東)酉(西)”,“木”是東方,是一個起點。
所以“木”屬于“甲乙”,而不是“甲乙”屬于“木”。
曲線圖用正負來表示,所以用中性點為起點,(這個曲線沒有具體的數(shù)值,只是表達性質的趨式)。
五、陰干與陽干
十年的“五行”性質中,或木,或火都是兩年,雖然趨勢性質相同,而能量指數(shù)差別很大,是因為另一個外環(huán)行星“火星”的參與。
木星每年運行30度遞進,火星約兩年公轉一周,在兩年時間內只有一次與木星重合的機會,再次相逢需要隔一年。
這樣與木星重合的一年,在原反射的能量的基礎上會加強,能量“太過”。
第二年火星遠離木星,木星失去了助力,反射能量減弱,能量“不及”
圖片
這樣不僅十“天干”分成了“陽干”與“陰干”,“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也有了“太過”與“不及”。
天干
陽干 陰干
(太過) (不及)
甲 (木) 乙
丙 (火) 丁
戊 (土) 己
庚 (金) 辛
壬 (水) 癸
因此五行的曲線就有了變化。這個曲線走勢的趨向,是外環(huán)行星公轉軌道內的能量綜合表現(xiàn),是“主干”所以是“天干”。
從曲線圖看,這樣天盤的氣場就產生了五種性質趨勢的十種能量指數(shù)。
地球處于這個“場”的主體環(huán)境中,承受著十種“氣”的變換。其它因素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增減主主線是不會改變的。(注意:地球的四季變化是另一個動態(tài)因素造成的與此無關)。
這就是我對“天干化五行”的解釋,以供探討,望朋友們指正謬誤之處。
我將對“五運、六氣”“司天在泉”與“四季”的關系逐一解析,下一篇文章再探討“解析五運與五行的不同”。與朋友們共同探討。
有興趣您就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