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深陷囹圄的忠王李秀成,曾痛心疾首地總結(jié)了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十大原因,其中“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便被其列為了第八條。
關于太平天國到底封了多少王爵,目前已經(jīng)無法準確統(tǒng)計,昭王黃文英曾供說有兩千七百多位,但太平天國史專家羅大綱先生經(jīng)過考證后羅列出來的其實只有兩百多位。那么,太平天國為何會分封如此多王爵呢?其實這與太平天國的發(fā)展和覆亡息息相關。
咸豐元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發(fā)動金田起義,從拜上帝教的教義出發(fā),洪秀全認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能稱帝,人間之主稱王足以,并對歷代帝王予以了否定。也正因此,洪秀全始終沒有稱帝,只是自稱天王,從而也確立了王爵在太平天國的無上地位。
金田起義以后,太平天國里面只有洪秀全自稱天王,而無其他王爵,直到同年九月攻克永安城。太平天國雖然聲勢浩大,但由于起義之初屢遭圍剿,其建制相對較為松散和雜亂,正是在永安休整的半年時間里,太平天國逐漸完善了其內(nèi)部建制。
為了建立相對完善的統(tǒng)治架構(gòu),便于以后勢力的擴充和對外作戰(zhàn),洪秀全以分轄中國四方之意,先后冊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又取羽翼天朝之意,封石達開為翼王。
在《封五王詔》中,洪秀全又明確規(guī)定,“西王以下,諸王皆受東王節(jié)制”(即東西二王為一等,南北二王為二等,翼王為三等),由此確立了以天王洪秀全為首,以東王楊秀清次子,五王共同輔政的初步權(quán)力架構(gòu)。
自“永安建制”之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洪秀全始終秉持著“非大功不得封王”的宗旨,嚴格控制著太平天國的王爵數(shù)量。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太平天國的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始終天王洪秀全為主、五王為輔,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但卻相對穩(wěn)固。
此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為了避天父“爺火華”(即耶和華)的名諱,太平天國雖然設有王爵,但內(nèi)部并無“王爺”這個稱呼,對于獲封王爵之人,只能尊稱其為“某王”。
在永安短暫休整后,由于清廷調(diào)集大軍圍剿,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在此期間,雖然南王馮云山在全州被清軍炮火擊中重傷身亡,西王蕭朝貴也在攻打長沙的攻城戰(zhàn)中戰(zhàn)死,但為了避免權(quán)力分化,洪秀全哪怕在定都天京之后,也并未對王爵進行補充。
咸豐三年(1853年)5月,為了鞏固政權(quán)并對外擴張,洪秀全與楊秀清決定同時向西、北兩方面用兵,其中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兵兩萬北伐,意圖一舉奪取北京;另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領戰(zhàn)船千余艘、兵員兩三萬西征,
兩路軍隊初期進展皆極為順利,其中北伐軍一度進至天津附近,西征軍也先后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對清廷造成了極大震動。然而,由于北伐軍的孤軍深入,北伐軍陷入苦戰(zhàn)之中,統(tǒng)帥林鳳祥、李開芳更是先后被俘處死。
為了挽救北伐軍,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洪秀全和楊秀清又命天官正丞相秦日綱,率軍北上援救北伐軍,或許是為了激勵北伐軍,在大軍出發(fā)之前,秦日綱被加封為了燕王。與此同時,統(tǒng)率西征軍一路高歌猛進,但僅被加封為護國侯(后改為護天侯)的胡以晃,也隨即被封為豫王。
要知道,當初無論是永安突圍時立下首功的羅大綱,還是率先攻下南京、后來又北上連戰(zhàn)連捷的林鳳祥、李開芳,全都沒能獲封王爵,可見所謂的“非大功不得封王”,幾乎完全就是一句空話,能不能封王,還是要看天王洪秀全和大權(quán)在握的楊秀清的意思。
實際上,秦日綱和胡以晃被加封為王,完全是出于北伐和西征的需要和期望,畢竟“燕”指代的便是曾被稱為燕京的“北京”,而“豫”指的則是河南??上?,后來由于戰(zhàn)敗,兩人皆被革去了王爵。
在北伐、西征失敗后,清廷先后設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形成包圍之勢。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隨著太平軍先后攻破“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這才解了天京三年之圍,然而就在太平天國外部形勢稍好之際,其內(nèi)部卻開始了嚴重分裂。
在太平天國內(nèi)部,東王楊秀清作為“天父”代言人,地位本就較高,再加上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先后戰(zhàn)死,而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又長期帶兵在外,大權(quán)其實已經(jīng)集中在了楊秀清手上,再加上攻破“江南大營”中的功勞,東王楊秀清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威脅到了洪秀全的地位。
楊秀清先是上演了“天父下凡”的好戲,迫使洪秀全將自己由“九千歲”晉封為“萬歲”,后有陳承瑢密告楊秀清有圖謀篡位企圖,洪秀全于是令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秦日綱鏟除楊秀清。結(jié)果,韋昌輝和秦日綱連夜殺了楊秀清,洪秀全又回頭殺了韋昌輝和秦日綱。
“天京事變”后,“首義六王”中僅存的翼王石達開在天京開始主持大局,然而隨著權(quán)力的增大和聲望的增高,洪秀全又開始猜忌起了石達開。于是在咸豐七年(1857年),洪秀全將兩位兄長洪仁發(fā)和洪仁達分別封為安王、福王,并讓資質(zhì)平庸又無功勞的二人參與政事,以此挾制石達開。
為了避免再度爆發(fā)內(nèi)訌,石達開出走安慶,洪秀全眼見鬧得太過,再加上由于清軍反撲形勢嚴峻,于是又慌忙削除了兩位兄長的王爵,并為石達開奉上“義王”爵位,希望其回到天京輔政,但心灰意冷的石達開對此并不接受,從此走上了獨自西征的道路。
面對嚴峻的形勢,洪秀全于咸豐八年(1858年)建立了五軍體制,其中以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后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并掌理朝政。隨著青年將領的被重用,太平軍一度重振旗鼓,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鎮(zhèn)大捷等一系列戰(zhàn)績,從而使得局勢稍穩(wěn)。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軒自香港抵達天京,為太平天國帶來了先進的治國理念和西方思潮,在治國人才匱乏的情況下,洪秀全對其極為倚重,不久便將洪仁軒封為干王。
由于洪仁未立寸功,洪秀全、洪仁軒擔心難以服眾,于是又將立有戰(zhàn)功的陳玉成、李秀成,以及在朝輔政的蒙得恩、林紹璋等人予以封王(由于右軍主將韋志俊投降湘軍,未能封王),其中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
此后,太平天國形成了“內(nèi)事不決問干王、外事不決問英王”的形勢,自“天京事變”的權(quán)力之爭后,重新形成了外鎮(zhèn)四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內(nèi)廷三王(干王洪仁軒、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章)的“七王格局”。
在洪仁軒、陳玉成等人被封王之后,太平天國封王的規(guī)則便已經(jīng)有所松動,典型例子便是洪仁發(fā)、洪仁達的再度封王,以及洪秀全子嗣和親族的封王。不過,這種擴張更多限于皇親國戚,還遠不至泛濫的地步,王爵真正的“濫封”,更多源于后期形勢的惡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鑒于眾將在爭奪江南各地財源中引發(fā)的矛盾和對天京的離心離德,洪秀全于同年春開始加強集權(quán),他以更改太平天國的國號為上帝天國(后又 改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為借口,突出自己為皇上帝唯一代言人的身份,同時借此將各軍統(tǒng)一改為某某天軍以此突出中央節(jié)制,但此舉引起了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的強烈反感,進而造成了“安慶保衛(wèi)戰(zhàn)”中兩人的消極應對情緒。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安慶保衛(wèi)戰(zhàn)”失敗,作為天京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的安慶失守,湘軍遂乘勝東進直逼天京。救援安慶失敗后北撤廬州的陳玉成,決定分兵遠征西北,以此減緩天京壓力,為了鼓舞士氣和重振軍心,陳玉成在向洪秀全請旨后,陳德才等四位遠征主將得以封王,其中陳德才獲封扶王、賴文光封遵王、梁成富封啟王、藍成春封祜王。
除了陳玉成之外,“安慶之戰(zhàn)”中忠于天京的楊輔清、劉官芳、吳孝如等各路軍馬也損失慘重,結(jié)果導致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的勢力得以迅速膨脹,二人不僅坐擁蘇杭兩地,而且除了親領的宿衛(wèi)軍、京衛(wèi)軍外,還節(jié)制了陳坤書的殿后軍和脫離石達開的童容海、吉慶元等人的撫朝天軍。
眼看二李即將成為楊秀清第二,洪秀全可以說心急如焚,因此當陳坤書因擾民之罪,于同治元年(1862年)脫離李秀成,并向洪秀全請封后,洪秀全二話不說便將其加封為了護王。緊接著,為了分化李秀成、李世賢的勢力,洪秀全開始對二人部下頻頻施恩,大肆封王(例如黃文金、汪海洋等)。
王爵冊封對象從軍隊主帥下沉至二級將領,固然導致李秀成、李世賢再難節(jié)制麾下諸軍,實現(xiàn)了分化瓦解了其勢力的目的,但也導致各軍失去有效指揮,導致太平軍后期戰(zhàn)斗力持續(xù)下降,戰(zhàn)況持續(xù)惡化。
同治元年(1862年)6月,廬州遭到清軍圍攻,陳玉成在奏王苗沛霖(反清割據(jù)勢力首領,1861年聯(lián)絡太平軍獲封奏王)的誘騙下被俘,旋即被殺。陳玉成兵團的瓦解,使得太平天國的形勢開始急轉(zhuǎn)直下。
到同治二年(1863年)時,短短一年時間,楊輔清、李秀成、李世賢部下已經(jīng)有數(shù)十人封王,此舉一開便再也難以節(jié)制,作為濫封的受害者,李秀成等人明知濫封不妥,但在部下立功之后,為了以安其心,卻也不得不請旨封王。
到了后來,隨著太平天國戰(zhàn)事的持續(xù)惡化,洪秀全更加迫切地需要穩(wěn)定各路將領的軍心,而此時的洪秀全已經(jīng)很難再拿出其他賞賜,唯一能夠拿的出手的便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王爵,于是進一步造成了王爵的大規(guī)模泛濫。
關于太平天國到底封了多少王爵,已經(jīng)無法準確統(tǒng)計,目前流傳最廣的“兩千七百多王爵”的說法,只是出自于昭王黃文英在江西巡撫衙門的供詞,根本沒有辦法予以印證,更何況他在另外一篇供詞中又翻供說只有“千余王”,因此可信度實在不算高。
題外話: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羅爾綱先生經(jīng)過考證,在《太平天國史》中羅列出來的王爵其實只有243個,即便后人又增補了11個,總計也只有254個。至于那些未能考證出來的有多少,恐怕已經(jīng)沒人能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