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在歷史的蕩滌中留存下來。
“它不是靠故事的離奇,而是靠故事的質量;不是靠主題的新穎,而是靠主題的分量;不是靠人物的怪誕,而是靠人物的真實和富有。”(曹文軒語)貝蒂·史密斯的“成長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樣的一本書。盡管,它問世已經近一個世紀了,可是今天讀來,很多場景仍能喚起人的共鳴,帶給人暖暖的感動和有益的啟迪——
你若貧困,閱讀點亮光芒
弗蘭西是生活在布魯克林貧民區(qū)里的一個女孩,雖然她有一個英俊帥氣的父親、賢惠美麗的母親以及聰穎懂事的弟弟,但是命運給她的“窮苦孩子”的出身,卻是她永遠繞不開的魔咒。為了補貼家用,她帶弟弟撿垃圾、賣破爛,默默承受其他窮孩子的嘲諷,為了多得一分錢,她情愿被收垃圾的捏一下臉蛋。她情愿被賣肉的屠夫奚落也要,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肉。
她也知道如何買到完整的廉價發(fā)霉面包,因為這樣才能為家里節(jié)省那么一點點的生活費用。然而這個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女孩,卻自尊自愛,她善于從苦日子里找樂子。她最大的幸福是每個星期六的下午。她去圖書館借書,雖然圖書管理員對她的態(tài)度不好,她卻不放在心上。每次借完書,她就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里,她在這里看著書,做著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享受著、快樂著,“就這樣,她拿著一本書,守著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著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化境。她就這樣看著書,與世界和諧共處著,心里頭快樂著”……
你若善良,生活會有芬芳
苦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苦難中敗下陣來,變得自私自利,泯滅良善。弗蘭西沒有如此。她受母親的影響很大,從閱讀中獲得快樂,也獲得力量。這得益于母親凱蒂在她和弟弟小的時候每天堅持給她們讀《圣經》,讀莎士比亞。世界給她以難捱的貧苦生活,可是她卻給世界以微笑,給身邊的人以溫柔的對待。她的父親約翰尼雖然外表俊俏,歌聲優(yōu)美,但是他卻是個缺乏責任心與擔當的人,他有些虛榮,又怕吃苦,又常常借酒消愁,把妻兒拋在腦后。但是在弗蘭西心中,父親永遠是那么高大英俊。她一直相信她的父親會好起來。事實上,父親也給予她醉人的芬芳。他稱她為小歌后,幫她說謊,給她轉學。甚至,他猜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托弗蘭西的姨媽弗蘭茜在女兒小學畢業(yè)典禮時送去美麗的花與真誠的祝福。弗蘭西善良地照顧弟弟,溫順地服從母親。盡管,她知道母親偏心弟弟,但是還是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把繼續(xù)讀書的機會給弟弟尼雷,并賣力工作幫母親分擔生活的重壓。她后來靠雙手賺了點錢后,特意回到貧民區(qū)的糖果店,付給了老板所有所謂中獎禮品的錢,叮囑老板要不著痕跡地給窮孩子們中獎機會,讓孩子們得到驚喜和快樂,彌補了自己當年多么渴望卻從未得到過中獎禮品的遺憾。她的愛心與善心令人感動!
你若勇敢,困難就會消散
生活那么艱難,弗蘭西一家從未被打垮。弗蘭西的媽媽是個堅強勇敢的女人,不怨天不尤人。年輕時,她愛約翰尼,就毫不猶豫地追求他。結婚后,約翰尼的英俊給她虛榮,卻給不了富裕的生活,給不了她厚實的肩膀。她也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她依然愛著約翰尼。不同于約翰尼的得過且過,任由命運擺布,她“老的自我在哪里結束,新的自我就在哪里開始”。她放棄了夢想,直面慘淡的現實。她有一種狂熱的生存欲望,這種欲望讓她變成了一個斗士。她做了清潔工,不惜美麗纖細的雙手變得又粗糙又開裂。既然丈夫不能把家庭支撐起來,那么就由她來吧!最了不起的是在丈夫去世之后,凱蒂挺著大肚子冷靜地處理喪事,并帶著兩個孩子咬牙把更為拮據的日子過下去。幸運的是,約翰尼經常光顧的酒吧老板懷念約翰尼曾帶給他的種種好處,比如他去他那里,可以提升酒吧的品位。他安排弗蘭西和弟弟去他酒館里打工補貼點家用。因此,一家人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在這個偉大的母親面前,弗蘭西是沒有理由退縮的,更何況閱讀讓她的內心越強大。她也直面生活中的苦難。既然,已經答應供弟弟讀書,她就義無反顧地去賺錢。不僅如此,她靠自學實現了大學夢。
你若追求,幸福就在前方
上天的公平不在于讓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出身,擁有一樣的財富,公平在于每個人不管出身如何,資質怎樣,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富人有富人的快樂,窮人有窮人的樂子,幸福各在人心。當初,凱蒂初識約翰尼時,能成為他的妻子,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她義無反顧地追求約翰尼。而當約翰尼用酒精麻醉自己之后,她的幸福就是把帶著三個孩子把苦日子熬下來,她要孩子接受教育,要孩子超過自己。于是,盡管再難,哪怕多打一份工,哪怕勸女兒暫時輟學,至少要讓兒子讀高中。兒時的弗蘭西最大的幸福是周六下午坐在太平梯上,看圖書館借來的書。后來,弗蘭西的幸福是能完成畢業(yè)劇本。可是,當她的作品被老師否定后,她又另辟蹊徑,繼續(xù)寫作。她夢想著上大學,于是她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投身于學習,學法語,學戲劇……沒有她啃不下來的骨頭。她的茜茜姨媽曾是個追求自由的不羈女子。她的幸福是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盡管,幾個孩子一生下來都是死嬰,可是她不灰心。后來,她領養(yǎng)了一個女嬰,并成功地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孩。她牢牢地抓住了屬于她的幸福。而故事中的另一個光輝男性人物警官麥克舍恩也默默地追求著幸福,盡管幸福的路那么遠。他的妻子重病在身,他一直不離不棄。等妻子過世一年半后,約翰尼也去世多年了,他才勇敢地向凱蒂告白,說想跟她做個伴,想讓自己的后半生獲得幸福。而凱蒂也曾心儀于警官,只是她從未有過奢望,即使丈夫去世多年。現在,警官來找她求婚了。這也是她后半生想要的幸福。于是,她點頭應許了。她知道,這并不是背叛約翰尼。她會一直愛著約翰尼。
除了人物,她們家院子里的那棵天堂樹不也是如此嗎?在水泥地上,幾經歲月考驗,仍茂密蔥蘢!
“活著,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作者貝蒂·史密斯想通過這部小說告訴世人的道理。她是幸福人生的實踐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
你若前往,美好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