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伊云)
我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細細研讀這本書,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內心感受:感動。那是一種不屈服于命運、努力向上的感動;那是一種苦中作樂、把生活過成一首詩的感動;也是千帆過后、方得始終的感動。《布魯克林有棵樹》作為一部真正的成長小說,從弗蘭西的視角,描繪了弗蘭西一家的大故事,而在這個大故事中又鑲嵌著無數(shù)的小故事。故事中的爸爸約翰尼膽小、懦弱、一事無成,還經常喝醉,但他卻是弗蘭西夢想的支撐、幼時快樂的源泉。他“做了點壞事”,讓弗蘭西走進了自己心儀的學校;他盡他所能,帶孩子享受生活;他總是喜歡吹著口哨、唱著流行的歌曲;去世前的約翰尼不忘提前讓茜茜姨媽準備給孩子們的畢業(yè)禮物。對這樣的男人,有恨但恨不起來,因為他的存在,就是黑暗里的一道光,讓人心懷溫暖和希望。 與父親相反,母親凱蒂是這個家最強硬的支柱。凱蒂有一種狂熱的生存欲望,這種欲望將她變成了一個斗士。年青的凱蒂勇往直前,敢于主動追求她所愛的人;為人母親的她又是那么要強,用自己弱小的身軀靠做清潔工養(yǎng)活了這一家人。就算家里已經貧困潦倒了,但也可以偶爾浪費一下,讓孩子體會一下奢侈的感覺;為了改變孩子的命運,從孩子出生起,她每天為孩子讀一頁《圣經》和《莎士比亞全集》,讓孩子知道,世界并不是只有布魯克林的出租屋這么大;到了戰(zhàn)亂時期,她也不曾有過讓孩子放棄讀書的想法。母親是一個家庭存在的基石,而一個偉大的母親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個溫暖的家庭,她更是一個家族的傳承者,也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磨滅的那一盞明燈。凱蒂的不凡來源于她有一個同樣智慧母親,弗蘭西的外婆瑪麗·羅姆利。她有一套屬于她自己的生存哲學。她告訴凱蒂必須讓孩子讀書;也告訴凱蒂: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價的。有了這些想象力,以后日子不好過,也不會鉆在牛角尖困在日子里。她還告訴凱蒂,教孩子的時候 ,別忘了苦難也是好事。苦難磨練人啊,讓人性格飽滿起來。
現(xiàn)在看來,瑪麗的生存哲學還是那么吸引人。反觀當下,有多少家庭舍得給孩子以苦難作為磨練?而缺少了這部分教育的孩子,性格終有所缺陷。作為本書主視角的弗蘭西,全書用她的眼睛去觀察這個社會,這個家庭,也體會自己的成長。如同現(xiàn)在的小孩,在成長中對家庭和母親有很多不理解,甚至抱怨,但弗蘭西心中堅持著夢想,堅持著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閱讀,所以她心中始終是明朗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所以對家人也是寬容的。努力不負,弗蘭西最后去到了密歇根大學,雖然過程艱辛,但幸好她沒有放棄。書的最后,弗蘭西對著窗外低聲說:再見了,弗蘭西。“一句告別,是對童年的告別,是對過去時代的告別。老的自我結束 ,新的自我開始。《布魯克林有顆樹》全書向我們傳達了美、情感 ,它們無聲地撞擊著我們人心的柔軟之處,滋生出了叫感動的東西。像其他小說一樣,書中并不全是完美、人生哲學,也有缺陷和冷漠,正是因為存在的矛盾,才會更讓人覺得其中的珍貴。在一個陽光正好的下午,舒服地坐在沙發(fā)上,一杯香茗做伴,用最享受的心態(tài)好好地品一品書中的美和情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