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案177』蔡某,男,40歲,病歷號104908。
『分析』
一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便溏,心慌氣短,溲少,腸鳴。
單獨看這四個癥狀的話,病家是水毒為患。
1、溲少、腸鳴——水飲停聚體內(nèi);
2、心慌氣短——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3、便溏——水飲偏滲大腸。
綜合而言,應(yīng)該是五苓散證。
胡老此時選擇生姜瀉心湯加茯苓、蒼術(shù),肯定有祛除水濕的作用,以方測證,病家應(yīng)該還有心下痞、煩熱、舌質(zhì)紅等病象。根據(jù)原文所言“……未解、……仍存在”,這不是一診,病家之前已經(jīng)接受治療了。
二診時病家大便稍溏、口渴短氣、溲少、頭暈,這跟前面分析的水毒類似,胡老采用了五苓散證治療。
三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頭暈惡心,便溏,心煩躁,有時難于支持。
病家還是水毒為患:
1、頭暈、惡心——水氣上沖;
2、便溏——水飲偏滲大腸;
3、心煩躁,有時難于支持——這癥狀挺特殊的,一般多為火熱炙盛或者無根之火導(dǎo)致,但水飲痰濁擾亂心神同樣可引起,這是吳茱萸湯證。
綜合而言,考慮使用吳茱萸湯。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吳茱萸湯加半夏、茯苓、甘草,其實有小半夏加茯苓湯的意思,增加祛濕止嘔之力,可能有些畫蛇添足。
四診與三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