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來碗陽春面!”在武俠小說里,大俠吃飯時,經(jīng)常點這種面。
那么,陽春面是怎樣的一種面?先講一個傳說。
陽春面
相傳乾隆二十七年,正值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nèi)到處轉(zhuǎn),來到了一個面攤坐下來,想吃點吃的。不一會兒,攤小二端上一碗面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面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的碎蔥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
乾隆連吃兩碗后,突然問這面叫什么名字?
攤小二說:“我們沒給它起名字?!?/p>
“什么,這么好的面條怎么沒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xiàn)很大?,F(xiàn)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面就叫‘陽春面’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稅,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生機勃勃;又像這面條一樣,連綿不斷?!蓖敉⒄渎牶筅s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御筆賜名“陽春面”。
從此,“陽春面”從無名到了有名,流傳開來。
陽春面
關(guān)于陽春面名字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農(nóng)歷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中,就以陽春代表十,而陽春面剛上市的價格正好是十文錢一碗,所以,用“陽春”代替“十”,十文錢一碗的這種面就有了名字——陽春面。
陽春面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是上海、蘇州、無錫、揚州、高郵、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較出名的有上海陽春面、高郵陽春面、揚州陽春面等等。
這陽春面單從外形看,好好清湯寡淡,但其味道與其清淡外表可是大不相同:清淡的湯水清中帶鮮,加上面爽滑中帶韌已經(jīng)是爽口至極,再加上點睛之筆——炸蔥油更是多了一份醇香的味道。
陽春面
要想把平平淡淡的陽春面做出鮮美的味道,著實不易,其關(guān)鍵就在做湯上。
陽春面的湯一定要用預(yù)先熬制的高湯,絕不能拿水加雞精來糊弄。因為在陽春面起源的年代,雞精還沒有出現(xiàn)呢,這么做偏離傳統(tǒng)。那要用什么原料熬高湯呢?一般除了必須有豬骨頭外,還會放鱔魚骨、蝦頭、蝦殼等可以吊出鮮味的下腳料。
先在鍋里加冷水,水位沒過熬制高湯的材料,加少許黃酒,燒開后撇去面上的浮沫。然后用小火燜煮,直到鱔魚骨、蝦殼酥爛時關(guān)火。稍微冷卻后,將笊籬放在盛高湯的容器上方,用笊籬濾掉各種骨頭。然后再用細(xì)紗布過濾一次,這清清爽爽的高湯才算做好。
除了高湯,湯上的油星兒也很關(guān)鍵。油星兒必須要用豬板油在鍋里加一點水慢慢熬制,使之揮發(fā)出特有的香氣。要知道,陽春面里并沒有肉,而點上豬油會增加葷腥味兒。并且豬油是淮揚菜、蘇幫菜和上海菜等菜系面點常用的油類。
陽春面的面條并沒有特別之處。由于“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江蘇廚師做面條的手藝并不高,所以陽春面多是用手搖切面機最細(xì)的那一檔切出來的。
面條下鍋,等到煮熟盛碗,用筷子對面條略做整理,舀入高湯,且面條高于高湯。最后撒上蔥花,陽春面就做成了。
陽春面
值得一提的是,正宗的陽春面是不放醬油的。一方面是因為蘇、滬、浙菜系口味清淡,沒有放醬油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是因為醬油貴、成本大、利潤薄。北方的陽春面湯里都會放醬油,這是為了迎合北方人口味而做出的改變。
對于很多江蘇人來說,一天的生活從一碗陽春面開始,就像北京人的一天從豆汁、焦圈開始一樣。一碗陽春面,從食材上來說,只有面條、清湯、蔥花和漂在湯上的油星兒,好像什么都沒有;但從情懷來說,一碗陽春面,擁有一個既欣欣向榮又充滿希望生機的小清新名字,凝聚了各式物件的精華,透出一份清香,一份醇鮮;透著一份矜持的懷舊,一份自賞的孤芳。這份情懷,體現(xiàn)著江蘇人的風(fēng)格,那就是樸實無華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