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國,周代的一個較弱小的諸侯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聯(lián)軍討伐楚國,楚國被迫屈服,加入齊國同盟。楚弱齊強的格局眾所周知。距離楚國比較近的幾個國家,同時是弦國的姻親國家江國、黃國、道國、柏國與齊國和睦。因此弦國不事楚國。很快于公元前655年被楚國滅亡。弦國君逃亡到黃國。
弦國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進入中原,西周時在豫南建國,爵位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滅弦。弦國故地在漢代轪縣和西陽兩縣之間,即今天光山縣西北部。北為息國,西北為江國,東邊是黃國,弦國的建立體現(xiàn)出周人分封方國的戰(zhàn)略。
弦國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個隗姓方國,由于國力比較弱小,且很早就亡于楚國,所以先秦文獻中對它的情況記載甚少。它是今天所知道的極少數(shù)越過淮河的北方狄人部族中的一支。后天對它的族姓淵源、建國歷史、具體地理位置等也多語焉不詳。弄清弦國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有利于認識中國上古時代民族遷移的歷史與路線,有利于研究西周分封方國的戰(zhàn)略思想,同時為研究先秦時代淮河上游地區(qū)民族與文化的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弦國作為周王朝分封的一個小諸侯國,在古代典籍中所保存的相關(guān)信息十分少,對于其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南宋人羅泌《路史·國名二》說它是少昊之后,"嬴姓國。""后紀(jì)七"又云:"江、黃、耿、弦、茲、蒲、時、白、郯、復(fù)、巴……皆嬴國也。"清人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認為它是隗姓。對于這兩種說法,認為它為隗姓方國是比較合理的。
羅泌之所以認為弦國為嬴姓,是因為當(dāng)時弦國周邊有很多嬴姓方國,如它西北的江國、東部的黃國等,并且它與江、黃等國還是同盟國,關(guān)系非常好,所以羅泌大概據(jù)此,也認為弦國當(dāng)為江、黃之同姓方國。但是,從《左傳》等史料記載來看,弦國不可能是嬴姓?!蹲髠鳌べ夜迥辍份d"楚斗谷於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所謂"弦姻",說明江、黃等國與弦國長期保持著通婚關(guān)系。按照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則,可證明弦國與江、黃兩個嬴姓國家非同宗。
關(guān)于隗姓的來源,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它們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國?!秶Z·周語中》云:"狄,隗姓也。"韋昭說:"隗姓,赤狄也。"《國語·鄭語》又載史伯語曰:"當(dāng)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yīng)、鄧、陳、蔡、隨、唐,北有衛(wèi)、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韋昭曰:"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漢人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說:"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可見從先秦到漢代的史料中,都認為隗姓源于北狄。而名之為"赤狄"的隗姓正是炎帝一脈。
何光岳先生經(jīng)過考證,認為北狄來源復(fù)雜,但皆屬炎黃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長狄乃黃帝之裔,赤狄隗姓為炎帝之裔。炎、黃二族原是從西部東遷而來的,后來當(dāng)兩個部族的重心又從河北、山西向南轉(zhuǎn)移之后,他們留在北方的余部保存著較多的原始部族特征,在后來的文獻中統(tǒng)稱之為北狄。北狄在夏、兩朝得以壯大,在商的時期,隗姓的赤狄則為商代西北部強大的"鬼方國"[3](323)。經(jīng)常威脅商王朝的安全,這在甲骨文中多有記載。
至周代,周王室為了安撫狄人,大肆分封北狄的各支為諸侯國。如《國語》中所提到的潞、洛、泉、徐、蒲等均為隗姓的赤狄方國。
在夏、商、周三代,狄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 《春秋》與《左傳》分別有一次記載弦國,均在魯僖公五年(前655年)《春秋》載:"楚人滅弦,弦子奔黃。"《左傳》較《春秋》稍為詳細:"楚斗谷於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shè)備,故亡。"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述來看,弦國在周代所封爵位為子爵,這也是淮河上、中游大多數(shù)異姓方國相同的爵位。 東周之后,楚國逐漸興起,桓公八年(前704)夏天,楚武王"合諸侯于沈鹿。"(222)這是楚國第一次以主人身份會盟北方諸侯,也是第一次公開征伐北方諸侯國。楚文王和成王時期,開始征服和吞滅江、漢和淮河流域之間的諸侯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楚世家)(1346)在征服江、漢間小國之后,楚人實力得以大大向北延伸,并以江、漢為大前方,沿淮河?xùn)|進,先后服陳、蔡,滅息、鄧。在楚人的軍事打擊下,漢東方國不得不紛紛向楚人稱臣、納貢。這些小方國又不甘心長期臣服楚人,為求自保,淮河上游諸小國便結(jié)成同盟,并且投靠中原大國,尋求保護。當(dāng)時的北方諸侯霸主齊桓公為了孤立楚國,也有意拉攏淮河上游的小國,在這種背景下,江、黃、弦、道、柏等國便加入了以齊國為首的北方集團。 也正因為加入了北方聯(lián)盟,讓楚人感到這些小國的不可靠,為建立穩(wěn)固的淮河南方基地,楚人快速剿滅那些心存異志者,此前息國已淪為楚人的一個縣,緊靠息國的弦國和弦國東邊的黃國正是楚人所打擊的主要目標(biāo)。在公元前655年楚成王以子文為大將,在弦國毫無戒備的情況下,一舉滅掉弦國。弦國君王只身逃至其同盟國黃國,弦國也從此結(jié)束了其生存歷史。7年之后,黃國也為楚人所滅。 楚人滅弦、黃之后,以弦、黃、息三國之地為重要軍事基地,向北與中原諸侯爭雄,向東經(jīng)略淮河中游,于是弦、黃之地也就成了楚人與吳人反復(fù)爭奪的軍事要的?!蹲髠鳌ふ压辍份d:"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吳師還。楚師遷潛于南岡而還。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吳師還。"這里的弦,便是已經(jīng)歸屬于楚的弦國故地。 《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載:"光山,春秋弦國之地。"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府"條載:"光山縣州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廣麻城縣二百里。春秋弦國地。"關(guān)于弦國的地望,史籍所載大都指向豫南、鄂北地區(qū),但位置具體在何處,說法不一。 1、在今天光山縣城附近或潢川西南與光山交界處 《信陽地區(qū)志》說:"弦國,國都在今光山縣城西5公里處,遺址無存。"《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弦,周國名。子爵,春秋時滅于楚。春秋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南。" 2、在潢川縣西北 楊伯峻認為:"其國當(dāng)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息縣南。" 3、在湖北黃岡 《水經(jīng)注》卷三十五"江水"條載:"江水又左徑赤鼻山南,山臨側(cè)江川。又東徑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稌x書地道記》以為弦子國也。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地,《世本》稱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稌x太康地記》以為東鄂矣?!毒胖萦洝吩?鄂,今武昌也?!髣t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謻|徑轪縣故城南,故弦國也。春秋僖公五年秋,楚滅弦,弦子奔黃者也。" 4、在今天光山縣西北部的仙居一帶 鄭樵《通志·氏族略二》云:"弦氏,江、黃、道、柏之姻。杜預(yù)云 觀此四說,認為第四種觀點--古弦國在今光山西北部的仙居一帶是符合史實的。
威子 | 安 |
烈子 | 封 |
孝文子 | 興德 |
孝平子 | 烈德 |
文輝子 | 仲 |
惠子 | 麗 |
安子 | 箱 |
幽子 | 琳 |
悼子 | 介(前621年--前650年) |
哀子 | 壤(前650年--前655年) |
弦國國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時在豫南建國,爵位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滅弦。弦國故地在漢代轪縣和西陽兩縣之間,即今天光山縣西北部。北為息國,西北為江國,東邊是黃國,弦國的建立體現(xiàn)出周人分封方國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