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中央政權崩潰,軍閥擁兵割據(jù),各霸一方。當時,力量最雄厚的要數(shù)袁紹。他以反董卓的盟主身份,地領冀、青、并、幽四州,兵轄百萬之眾,一時威名四揚,氣勢赫赫。但是,他卻被出身宦門、政治影響小、軍事力量弱的曹操打敗了。袁紹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不能從善。
從表面看來,袁紹慈祥寬容,好愛納士,因此,袁府門外,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車馬停滿大街小巷。其實,袁紹之愛士,只不過是滿足一種沽名釣譽的虛榮心而已,他并不懂得知識分子在事業(yè)上的重要,并不愛惜、尊重人才,相反,他往往妒賢嫉能,排斥忠良,甚至陷害無辜。沮授、田豐是當時名士,他們足智多謀,對袁紹也十分忠心,但他們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不僅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反而屢遭排擠、迫害。
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是袁、曹爭雄的關鍵性戰(zhàn)役。雙方投入的兵力大約是十與一之比,絕對優(yōu)勢在袁紹一邊。沮授、田豐都正確地分析了袁、曹的實力,提出袁軍堅守官渡,以久持之;同時派出奇兵侵擾曹軍空虛后方,使其前后制敵。袁紹的另一謀士許攸也建議派精兵偷襲許昌。然而剛愎自用的袁紹根本不聽。沮授嘆息大業(yè)難成,就托病辭職。袁紹更加怨恨于他,干脆把他的監(jiān)軍之權統(tǒng)統(tǒng)剝奪。剛烈的田豐冒死強諫,袁紹竟然認為是破壞軍心,便用兵器擊打他。許攸受到傾軋,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而去。曹操立即加以重用,并且采納許攸提出襲擊袁紹糧道的建議,派兵偷襲袁軍糧道,燒毀屯糧,鑄成袁軍大潰。
由此可見,曹操是真正懂得人才的重要作用的,因而能"唯才是舉",從諫如流,廣納天下賢士,為我所用,從而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而袁紹則心胸狹窄,頗多猜疑,短于從善,真正有本事的人在他那里不僅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反而往往難以立足。所以不少見他成不了氣候的人才先后離去,如"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的郭嘉,以"王佐才"著世的筍彧和許攸,他們后來都為曹操的事業(yè)出了大力。不離開的人才,往往沒有好下場,如沮授,言不能從,反遭疑忌;如田豐,忠烈難容,悍然殺害,圍在袁紹身邊的多是才能平平或阿姨奉承之輩。如此,曹、袁爭雄,曹操焉能不勝,袁紹怎會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