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2 20:13:39)
標簽:
中醫(yī)推介分類:
中醫(yī)講座第64講 第十五篇:黃疸證治(3)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好,我們上課。
下面要講的,就是女勞疸的證治。在講女勞疸證治的第14條之前,我們把昨天第2條所涉及的,女勞疸的脈證再復習一下,請看第2條原文,講到了“尺脈浮為傷腎”的問題,怎么理解?我昨天已經講了,是尺脈浮,浮而無力,是腎虛有熱,而且是房勞傷腎所致,為什么要“尺脈浮”?這就是從房勞傷腎,導致腎陰虛不能涵陽,是腎陽浮越而生熱,所以,這是腎虛熱浮的現象,來標志腎虛,當然有的偏陽虛,有的偏陰虛,它(女勞疸)出現的是熱浮,就是這種浮脈,那么,一組陰虛內熱的證,表現為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fā),就是一派的虛損證候,“微汗出”,比方說額部的汗出,“手足中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陰虛的一種虛熱,是五心煩熱,因為手心,你比方,勞宮穴在手心,這屬于心經還是心包經?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腳心是什么穴?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因此,這就是心腎陰虛,虛熱所致,也就是通常我們講《中醫(yī)基礎學》中,這叫做虛勞病的骨蒸潮熱,這個癥狀實際是這么表述的,傍晚發(fā)熱,“薄暮即發(fā)”,那么,膀胱急的問題,若虛勞里急,腹痛,是小便不利,現在,女勞疸膀胱急,也正是要點明它的濕邪無關,是一種什么情況呢?小便自利,“額上黑,小便自利”,是女勞疸的特征,有別于其它黃疸,額上黑,而小便自利,這也是影響到膀胱氣化,但是,這是不能攝水,所以,它不僅是小便自利,小便多,它也不能解決這個病情,額上黑,我們曾經說“色黑為勞”,是腎之本色外露,腎虛而精傷了,發(fā)黃以后,更顯得這個部位黑黃,比方我們說,有陰虛虛勞的表現,現在又小便自利,是陰損及陽,所以不能固攝,不僅是小便自利,而且,有膀胱急的意思,也是膀胱部位抱急不舒,所以,這個來說明,病因和濕、和熱沒有關系,而是腎虛有熱所致,關于腹脹不脹,這種腹脹,說“腹如水狀不治”,這不是水腫,不是由濕邪水盛引起的,因此,是脾腎兩敗的表現,虛勞之極,脾腎兩敗,所以,認為“腹如水狀不治”。關于女勞疸的正治法,原文沒有提出,因為我已經講到是腎虛,有偏陽虛、偏陰虛的問題,就可以想見,如果偏腎陽虛的話,就是用金匱腎氣丸,八味腎氣丸治療,也可以用后世的右歸丸,如果偏腎陰虛的話,就是用六味地黃丸,或者是左歸丸治療,這是作為虛勞用方,對屬于女勞疸的,由房勞傷腎所致者,也就是說,作為疸病,到后期表現為腎虛的情況,看是屬腎陰虛,還是腎陽虛,這是它的正治法。
有關第14條,講的硝石礬石散證,也叫硝礬散證,它這是一種變證,是女勞疸兼有瘀血和濕熱,就是說,作為女勞疸本身,它應該和濕沒有關系,所以說“如水狀”的話,“腹如水狀不治”,正治法就應該是去補腎,根據它偏重于腎陰虛,還是腎陽虛,選方不同,好了,下面我們來講第14條:
“黃家日晡所發(fā)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少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jié)M者難治,用硝礬散主之?!保ǘ悾?div style="height:15px;">
咱們現在行文都加分號給隔開了,但是,這個斷句里也有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想把原文分成4段,來給大家解釋,第1段,是從“黃家日晡所發(fā)熱”,到“此為女勞得之”,第1段是講女勞疸和其它黃疸的鑒別,第2段從“膀胱急,少腹?jié)M”,到“因作黑疸”,這是拿女勞疸的癥狀和黑疸進行鑒別,第3段,從“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一直到“非水也”,這是女勞疸與水脹的鑒別,第4段,女勞疸的預后和它的治法。
現在,我首先來解釋第1段,“黃家日晡所發(fā)熱”,剛才我為什么讓大家復習,昨天講的第2條第2段呢?就因為他(仲景)已經說到了,它(女勞疸)發(fā)熱有沒有時間性?“薄暮即發(fā)”,“薄暮”是指傍晚,“日晡所”還是說傍晚,所以,他在重申女勞疸發(fā)熱,時間上的特征,就是在午后、傍晚開始發(fā)熱,這屬陰虛發(fā)熱,“而反惡寒”是什么意思呢?陰損及陽,腎虛,陰損及陽,“反惡寒”是偏陽虛的表現,如果說偏陰虛,在這個條文哪里能體現呢?“手足中熱”,偏陰虛,(我們說中醫(yī)基礎里面,足跟痛,腎陰虛,現在說足下熱,也可以標志,腎陰虛的。所以這里面,關于腎虛,從這個條文里拿出證來,首先解釋“反惡寒”,就是陰損及陽,偏陽虛。偏陰虛呢我在這里一起說了,“手足中熱”,偏陰虛),這是腎陰虛的表現,這是拿女勞疸和其它黃疸鑒別,就是“發(fā)熱”,陰虛的表現,“日晡所發(fā)熱”,“薄暮即發(fā)”,“反惡寒”,陰損及陽。
第2段,女勞疸的癥狀和黑疸的鑒別,“膀胱急,少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昨天講黑疸的兩種轉歸,第一,是酒疸誤下,第二種,就是各種疸病遷延日久不愈,現在就是說,女勞疸拿什么作標志呢?“膀胱急,少腹?jié)M”,這都是女勞疸應該有的癥狀,“身盡黃,額上黑”,這就是它日久不愈,變成了黑疸,黑疸也是“額上黑”,女勞疸也是“額上黑”,它倆有什么區(qū)別?“因作黑疸”,女勞疸和黑疸都有“額上黑”的癥狀,實質的鑒別,應該從黑疸的“目青面黑”,還有黑里透黃之色鑒別,因為它畢竟是,溫熱的酒疸誤下,還兼有瘀血,所以,黑疸它一定得是,“雖黑微黃”的顏色,和它(女勞疸的額上黑)不一樣,我們再復習一下第7條看看,是挾有瘀血的情況,黑疸第7條,它講的是濕熱挾瘀,“目青面黑”,“雖黑微黃”,這都是一種挾瘀的征象,來強調黑疸不是僅額上黑,它整個是黑里透黃,得有原來濕熱發(fā)黃的特點含在其中,另外,“心中懊憹”,變成了“心中如噉蒜虀狀”,一種灼熱感蘊結在心中或者心下,“大便正黑”,比方說,女勞疸也有大便黑的問題,“大便必黑”,黑疸也有“大便正黑”,現在它強調,(1),女勞疸因為兼有腎虛,它有“時溏”的問題,(2),如果黑疸“大便正黑”,是挾有瘀血,而且有濕熱,它可能是軟便,而這個(女勞疸)是溏便。
第3段就是女勞疸和水脹的鑒別,“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剛才我已經講了,同樣是“大便必黑”,它(女勞疸出現)溏便,脾腎兩敗的時候,“腹脹如水狀”,預后不良,如果單獨的水脹,它沒有瘀血的便溏,就是沒有黑便,所以,“少腹?jié)M”,再加上“大便必黑,時溏”,這一定是來說明女勞疸是瘀血著于內,著于腹部的征象,這是女勞疸的變證了,已經從腎虛發(fā)展成,兼挾瘀血、濕熱了,這是從第3段體現的,第2段、第3段合起來,說它是女勞疸的變證,有三個癥狀,第一,少腹?jié)M,第二,大便必黑,第三,時溏,這是女勞疸兼有瘀血內著的征象,是女勞疸的變證,也就是說,這種瘀熱傷及了腸胃的血絡,形成了瘀血,若從大便排出,就表現為黑色,而且是溏便,關于“腹脹如水狀”,實際上不是水腫,和水腫沒有關系,是脾腎兩敗的標志,所以,其預后不良,不治。
下面,我想給大家解釋,第4段女勞疸的預后,為什么說“腹?jié)M者難治”?這在寫法上是出現了倒裝的文法,應該在哪接“硝石礬石散”呢?應該是在“非水也”后面,“此女勞之病,非水也,硝石礬石散主之”,然后,講女勞疸的預后,如果腹?jié)M者,難治,這就是把全文,用4個段落進行解釋,看看我是不是講清楚了,硝石礬石散,一定是女勞疸變證,變到什么程度了呢?有瘀血、有濕熱兼挾,就不能用補腎的辦法了,你得祛除瘀血和濕熱,選了兩味藥,硝石和礬石,剛才我講大黃硝石湯的時候,曾經說了用承氣湯之半,硝、黃,那硝石是芒硝,現在,在這一篇加上本方,共兩次用礬石,在《金匱》一書里面,四見礬石,(1),硝石礬石散用白礬了;(2),侯氏黑散用白礬了;(3),治“腳氣沖心”的礬石湯,用白礬了;(4),就是《婦人雜病》篇,里面的礬石丸,止白帶,現在,首先說硝石,硝石在記載里面就說火硝,我們《講義》現在也說就是指火硝,火硝,你若查書的話,都寫它性味是苦、咸,功效為消堅散結,我們說,芒硝性味是咸、寒,功效是軟堅散結,它這是火硝,苦、咸,消堅散結,都是入血分,入血分可以泄?jié)M,《中國醫(yī)學大詞典》在2159頁上說,火硝的成分,是含硫酸鈉,但是,咱們的《簡明中醫(yī)詞典》,728頁說,它含有硝酸鉀,這個,我沒有具體考證,它為什么是完全兩種不同成分?請大家注意,《中國醫(yī)學大詞典》在2159頁,說火硝含有硫酸鈉,《簡明中醫(yī)詞典》第728頁,說它含硝酸鉀,最后我查《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說,“火硝即是芒硝的表層”,芒硝在我們的《中藥學》的,《講義》上,說它含有硫酸鈉,因此我說,承氣湯里面硝、黃配伍,正好能夠佐制大黃酸的繼發(fā)性便秘,靠什么呢?靠硫酸鈉來增加腸間的水液,機械性的擴張腸管,使它增強蠕動,因此,瀉下作用很明顯,《本草綱目》它說,火硝就是芒硝的表層,它含有硫酸鈉成分。因此我認為,《中國醫(yī)學大詞典》和《本草綱目》,說得一致,應該把它說成火硝,藥局提供的仍然是芒硝,我們覺得,在這里面用火硝也好,用芒硝也好,不僅是用咸寒軟堅,通下的藥,而且要讓它入血分,化瘀,同時又要泄?jié)M,這就是在作用力上,好像是瀉下作用,但是,也是取它消堅散結,入血分消瘀的作用,同時要泄?jié)M。關于礬石的問題,礬石,通常我們說有白礬的皂礬兩種,白礬如果燒了,使用的時候叫明礬,比方說我們在皮膚科,或者是婦科里面,為了燥濕,為了止癢,取它的收斂作用,那是煅燒以后用,把它的水分全去掉,叫做“枯礬”,這是關于白礬,燒一下,含有一定的水,叫做明礬,如果把它的水全去掉,就叫“枯礬”,皂礬,本方用的是“皂礬”,也叫“綠礬”,還叫“青礬”,這是從顏色上,有白、有青兩種,皂礬也是“綠礬”,就是取它的什么作用呢?能夠幫助入氣分,化濕利水,所以,一個入血分的藥,消瘀、除熱、泄?jié)M,而皂礬入氣分,化濕利水,兩藥全起來,為了保護胃氣,他用大麥粥來和服。
請大家看這個方的組成,特別說了硝石,礬石要燒一下,1:1,然后,“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和服方寸匕”,一天三次,現在的用法,把它做成丸藥,就是用大麥汁來熬,成粥狀,給它做成小丸,做成五味子大小的就行,象有的加上一些驅蟲類的藥,治療腦囊蟲病,就是硝石礬石散方加驅蟲藥,治腦囊蟲病,這個方現在療效不錯,所以,硝石礬石散,即入氣分,又入血分,既能化濕,又能消瘀,作用是非常好的,我覺得,做成丸藥,而且,仍然取大麥粥的作用,就是來和中調胃,兼顧了,特別是“方后注”中講到,吃這個藥以后,是散劑、成藥,一日三次,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什么意思?就是服了這藥以后得效的表現,也證明它瘀血也好,濕熱也好,隨二便而出,這臨床也可以說是調服以后,攻邪而不傷正。石藥,就是介殼類,或者是礦石類的藥物,應用上,的確是應該注意,比方說,我們前面講過桂枝加龍牡湯,劑型上,有的做成沖劑,做成顆粒,它就容易消化吸收,我們說對(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人,愿意用瓦楞子(等制酸止痛藥),是介殼類的藥,如煅龍骨、煅牡蠣,或者是烏賊骨,本來是好心好意,為了制酸的,但是,你如果將其方在湯藥里面,煮水喝,那行,甚至有的病人,即使你將湯藥過濾得很清,用瓦楞子他都感覺到胃不舒服,所以,我覺得這個方子,他考慮得比較周全,一定得用大麥粥的汁和服,為了保護胃氣,現在做成了大麥粥的糊糊,再做成小丸藥,仍然是取它減少對胃的刺激作用,所以,礦石類的藥物,怎么在賦型劑上考慮,我覺得,仲景也給作出示范了。
關于這個方子的應用,就比方剛才我講,到底這礬石(火硝)怎么用,實際上,是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的一些看法,把它做成丸劑,也是張錫純的經驗,比方說,有的人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膽石癥導致的黃疸。剛才我講了,茵陳五苓散進行加味以后,對于膽道結石,特別是泥沙樣的結石,療效非常的明顯,這個方子(硝石礬石散)如果再加上,也是很可以的,就是說對膽石癥有效?,F在臨床實踐證明,中藥的排石作用,對泌尿系結石,小于0.7cm的,效果非常顯著,結石的大小和結石的性質有關系,和形狀也有關系,比方說膽道結石,剛才我特別側重講的,是泥沙樣結石,特別是膽道的,或者是膽總管的,膽囊內的泥沙樣的結石,通過藥物促進排出,如果是肝內膽管的結石,不管大小,有難度,不容易排,這就是根據臨床情況,當他(病人)疼痛劇烈的時候,還應該對癥治療,不要急于排石,因為它容易引起疼痛劇烈,所以,一般還是在緩解期的時候,去治其本,再排石,這幾張方子都有啟發(fā)意義,關于女勞疸的問題就講到這?,F在臨床感覺,昨天我已經講過了,相對于疾病發(fā)展到中后期的,一種表現,是女勞疸,倒不一定要追究,非得是房勞傷腎所致。
今天分4個段落來講這個條文,大家也可以看出來了,腹水的話,脾腎兩敗的時候,這個病難治了,也證明它是中晚期了,下面再講,就是一些兼癥的情況,比方說第16條,黃疸兼表證的問題: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保ǘ悾?div style="height:15px;">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我們昨天已經說了,因為“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給濕邪以出路,剛才我們所講的一些方子,有的涉及了,比方說女勞疸,若兼瘀血,得有消瘀的藥,不單純利小便?!凹倭蠲}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钡降资鞘裁礃拥谋碜C?如果從桂枝湯來講,《傷寒論》里面提到,“酒客”,禁忌桂枝湯,為什么呢?因為酒客是屬于濕熱偏盛,禁用桂枝湯,那也等于告訴你,桂枝湯不能用于濕熱黃疸,這個表虛到底是什么樣的表虛?什么樣的黃疸呢?若是桂枝湯打底的方,它就應當首先講,寒濕發(fā)黃更為合理,再么就是濕重于熱證,但是,是表虛發(fā)黃,才能用桂枝加黃芪湯,這是從方測證,它是用桂枝湯解表,為什么還要加黃芪?從黃芪的作用上來看,是要扶正的,或者說助氣托邪,不是益氣固表,有的說,他有汗出,你現在是不用利小便,而用汗解,但桂枝湯發(fā)汗是輕微的,而且是要通過它來調和營衛(wèi)的,關鍵是桂枝湯的調和營衛(wèi)作用,那么黃芪,在我們的《講義》上就強調,它是助氣托邪的作用,因此我說,從方測證,它一定得是兼有表虛證,而不能兼表實證,表實無汗,可不可以用這個方呢?堅決不能用,用《傷寒論》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所以,兼表證,是表實證,還是表虛證,是濕熱發(fā)黃,還是寒濕發(fā)黃,現在說清楚了,最適應于寒濕發(fā)黃的表虛證,通過桂枝加黃芪湯,即調和營衛(wèi),又要助氣托邪,這個比較簡單,在黃疸兼有表證的情況下,一定是寒濕發(fā)黃表虛,和我昨天講“黃汗”,桂枝加黃芪湯證的意義不同,同樣也是調和營衛(wèi),那個側重在解決陽郁的問題,要解決除濕的問題,所以,這也屬于“異病同治”的原則。
說“諸黃”,是各類黃疸,“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我說各類黃疸,它也應該有個局限,從柴胡湯來說,它畢竟是和解少陽,有清熱的功效,因此,還得偏于濕熱發(fā)黃更為合理,寒濕發(fā)黃不能用這個方,昨天我已經講了,寒濕發(fā)黃一定“于寒濕之中求之”,茵陳術附湯、茵陳理中湯那一類,這個“諸黃”,還是從陽黃,濕熱發(fā)黃來說,“腹痛而嘔者”,這就是少陽證里面所兼有的,包括我們《傷寒論》里面,講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這里面強調了“腹痛而嘔”,是邪在少陽的,應該和解少陽,肯定在小柴胡湯證,所以,要和《傷寒論》結合起來學習,小柴胡湯證還說,“但見一證便是”,這里面強調黃疸前提,得先是發(fā)黃了,患了黃疸,然后才見“腹痛而嘔”,這種情況用小柴胡湯,什么情況用大柴胡湯呢?如果有大便秘結,我們所說少陽、陽明合病的時候,熱盛里實,在我們講第十篇《腹?jié)M病》的時候,叫做“按之心下滿痛者”,還是偏于實證、熱證,腹?jié)M而嘔,大便秘結,這就是里熱,叫做熱盛里實,不用大黃硝石湯,用大柴胡湯,這意義不一樣,這是黃疸兼有少陽、陽明的情況,和剛才我說的,急重的黃疸是不是不一樣?都是濕熱黃疸,但那個為急重,而這個是兼癥,需消除兼證,兼證除掉了,馬上還得根據黃疸的情況,辨證施治。因此,治療黃疸、治療肝病,為什么以小柴胡湯,作為基礎方,這也是臨床常見的原因,我覺得,等于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金匱》又把它重申一下,而且要教你根據臨證的情況定,是用小柴胡湯,還是用大柴胡湯,但是,一定要中病即止。
這是講了一個什么情況呢?比方,“小便色不變”,那就證明尿色黃不黃赤啊,象不象皂角汁???肯定不是,所以,它這里面,首先強調,小便在顏色上接近正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這個“欲自利”是大便的情況,因此,這就是脾胃虛寒造成的,這也等于把發(fā)黃的問題,限定在寒濕發(fā)黃,和我前面講的小柴胡湯證就不一樣了,這是寒濕發(fā)黃,才是“小便色不變”,而且大便“欲自利”,還“腹?jié)M”,并且兼有喘證,這都是一種虛寒的情況,這種腹?jié)M應該按照虛寒腹?jié)M,表現為喜溫喜按,按之不痛,腹部比較軟,這是寒濕發(fā)黃和濕熱發(fā)黃,明顯不一樣的地方,喘的問題,我覺得,它絕對不是象我們講的肺系,那種咳喘不得臥的程度,一定是一種少氣無力的表現,虛寒象嘛,它也應當兼有四肢欠溫等癥,如果把濕熱黃疸和寒濕黃疸的鑒別點,搞清的話,我認為好像不難鑒別,但是,臨床復雜,就復雜在什么地方呢?有時候陽黃、陰黃兩者難以鑒別,特別是濕重于熱型的陽黃,也表現為,一種就是寒濕象,和我們講的陰黃之間,有時候從黃色上不好鑒別,現在我理解,完全靠是鮮明如橘子色,還是色晦暗,拿這個作為辨證的唯一要點,是不夠的,我覺得,張仲景在本篇里,一個非常有啟發(fā)意義的,辨證的重要意義,在于你應該辨類型,比方濕熱發(fā)黃證里面,你得辨是濕重呢?還是熱重,還是濕熱兩重?這很重要,這等于說不要看表象,要看全身的體征,我們從理論上看原文,也能很清楚,這是寒濕發(fā)黃,而不是濕熱發(fā)黃,我這么講,是不是大家也能感覺出很清楚?在臨床上,一定要把濕熱發(fā)黃里,濕重于熱型那種黃色,和陰黃的黃色晦暗區(qū)別開來,更重要的,我說辨類型,要結合全身的體征、臨床表現,綜合起來看,現在,我們從這原文一看,這是寒濕發(fā)黃,毫無疑問,因為一派的虛寒象,小便清長,大便自利,此外,我說還可以兼有手足欠溫,包括腹?jié)M喜按,腹軟,“喘”,是一種少氣無力的表現,這時候,你如果在處方的時候,沒有搞清,結果下茵陳蒿湯,或者茵陳五苓散,這叫誤治,就出現了“噦”,為什么會出現“噦”呢?苦寒傷胃,本來它就是一個脾胃虛寒證,你再用苦寒藥,犯“虛虛之戒”了,傷了胃氣,所以胃氣上逆,說苦寒之劑,傷及中陽,胃氣失和,變成了噦證,是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而且是一種虛證表現。
我臨床看,有的不是因為誤治所致,疾病本身有此癥,誤治所致的我也看過,比方說,有一個人是外出,去海邊的城市吃海鮮,是生吃的多了,還是那海鮮本身就沒搞干凈,引起戊肝,戊肝是吃進去的,它好在哪呢?和甲肝一樣,治好了就好了,沒有變成慢肝(慢性肝炎)的可能,但是,戊肝,現在咱們在診斷上,一定要配合西醫(yī)的實驗室檢查,這個病人就是屬濕熱發(fā)黃型,偏于濕盛,所以,在辨證上,就搞不清楚是陰黃,還是濕盛的陽黃,醫(yī)生就下茵陳蒿湯為主方,結果這個病人就噦,實際上,應該用茵陳五苓散,其中梔子少用,或者把大黃去掉,這等于我現在又講一個,茵陳蒿湯,或者是茵陳五苓散,在熱象不清,或者不重的時候,大黃和梔子減量,或者不用,就是給他用上黃柏了,用這一類藥,甚至可以用黃芩,少量更合理,如果說寒濕發(fā)黃,那絕對不能用,應該用茵陳術附湯,象我剛才說的那位病人,他就按照“噦者”,用小半夏湯,為什么用小半夏湯呢?生姜、半夏,正好能夠溫胃,又能夠降逆止嘔,止噦,現在,沒達到嘔吐的程度,“欲嘔”,“噦”,胃氣上逆所致,因此用小半夏湯,現在請大家注意,吃螃蟹的話,為什么一定要給你送上姜末和醋,我昨天還講米醋的作用,可不可以理解,生姜溫胃,醋也是溫性,它能夠祛寒濕,所以,食療的配伍上也是很講究的,我們要記住小半夏湯,得什么情況下才能用呢?誤治是一個因素,假設說,黃疸出現胃氣上逆,是屬于寒濕型的,小半夏湯可以當作藥對加進去,這一定是限制在,寒濕胃氣上逆的噦證,所以我覺得,張仲景這個黃疸篇寫得真全面,不僅把黃疸病類型分清,而且濕熱發(fā)黃偏重為常見,到現在也是這樣,濕熱發(fā)黃,確實比寒濕發(fā)黃多見,在這里,我又強調在中醫(yī)臨床上,濕熱兩盛型多見,再就是濕重于熱型比較多見,而且,濕重于熱型者退黃,需要一段時間,這都講得很清楚,再一個,就是注意它的兼癥,黃疸的兼癥,在治療上很麻煩,所以,他(仲景)不厭其煩的,講了這么多,都給一一舉例。
最后我們要講虛黃,虛黃也叫“萎黃”,我曾經在《緒言》里面,講到文法的問題,借賓定主法,張仲景在這一篇里面,實際上以此借賓定主,因為這一篇章里,一共22條原文,最后講萎黃,就是拿萎黃和黃疸進行比較,來強調黃疸病一定得,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它的發(fā)病,有濕熱發(fā)黃、寒濕發(fā)黃兩種,又根據病因的不同,分為谷疸、酒疸、女勞疸,這又是源于《內經》理論,發(fā)展而來,現在我們來說,虛黃怎么講,2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