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i~
今天的內(nèi)容來自一位家長向我們的提問,關(guān)于孩子被打了如何處理、教育孩子的問題。
托德育兒研究所的付費問答服務(wù)在過去5年中,提供了上萬次育兒問題回答服務(wù),如果你也正在被育兒問題困擾,請滑到本文末尾使用我們的付費問答服務(wù)。
孩子被打了,如何教他還手?
來自家長的描述:
請教老師,小朋友跟其他小朋友有沖突,或者被其他小朋友打的,怎么教育讓他還手?
在游樂場玩,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打了他,或者沖突打了他,他會哭著喊媽媽,不知道怎么解決。我會在不同場合告訴寶寶,被人打你,需要打回去,不可以先動手。如果在學(xué)校別人打了,需要打回去并告訴老師。雖然覺得這是小朋友之間的正常現(xiàn)象,但希望寶寶還是能夠自己解決。
您問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打回去。在回答如何教育孩子打回去之前啊,我想先和您一起討論一下,孩子被同齡人打了,到底該不該讓孩子打回去。
我們來討論一下每一種做法會出現(xiàn)的后果:
第一種:打回去。
孩子現(xiàn)在4歲多,我們鼓勵他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或者站在他后面為他撐腰,看著他去打?qū)γ娴男∨笥?,會出現(xiàn)什么什么情況呢?
第一種情況,孩子聽了你的話,“勇敢地”去報復(fù)了剛才欺負了自己的“熊孩子”,有了長輩的撐腰、他恰好也打贏了。對方被打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這看起來,感覺是很解氣的畫面了吧!但你要知道,小孩子打架有時候也沒輕沒重的,要是孩子光知道要報復(fù),抄起家伙戳到了對方的眼睛或者用磚塊打破了對方的頭,那該怎么辦?這個后果,可就不只是出出氣這么簡單了。
第二種情況,萬一碰到的小朋友壯得像胖虎。你說孩子就是沖過去,能戰(zhàn)勝對方嗎?你的慫恿,結(jié)果讓孩子多挨了一頓打。那接下來,你是不是打算親自動手,來教訓(xùn)這個孩子呢?還是,氣憤地罵她:“真沒用,讓你平時多吃兩碗飯吧!要不也不會總是受欺負!”這下子,孩子被對方的孩子打了,結(jié)果還要被你罵!那下次再被欺負,他還能跟你說嗎?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對方的孩子其實只是用錯了表達的方法,并沒有惡意的話。我們卻讓孩子簡單的打回來,會不會讓可以解釋清楚的事情反而變成了誤會和仇恨呢?
再看第二種選擇:不打回去。
通過家長的提問,我想家長必定不會愿意選擇這種方式讓孩子來應(yīng)對被打這件事。因為如果小朋友每次被欺負,都告訴自己:“算了,我不想和對方起沖突”。這就有可能讓對方認為,欺負你是被允許的,你也沒有怎么反抗,那我下次還可以繼續(xù)這么做,畢竟犯罪成本很低嘛!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教育孩子打回去還是忍耐,我都不是很推薦。
那么當孩子被打了,我們該怎么做呢?我推薦三步法:
第一步,安撫孩子的情緒。
很多人的第一步是“問是非”:他怎么打你的,為什么打人?這就像是你看到一個人被車撞倒了,第一時間不是去救人而是去跟別人理論。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詢問:“你哪里受傷了,痛不痛,你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這個動作,叫做共情(Empathy)。孩子在情緒上被理解以后,他的傷痛就好了一半,也容易從負面情緒中恢復(fù)平靜。
第二步,搞清楚具體情況,你可以問:“告訴媽媽,發(fā)生了什么?”這就比“他怎么打你的”這種問法更合理。這可以直接讓孩子回憶事情的發(fā)生全貌,而不是只描述自己被打的場景。如果孩子描述不太清楚,還可以向在場的其他人詢問事情的發(fā)生過程。
我們詢問的重點,不僅僅是了解過程。還要學(xué)會對孩子受到的攻擊做一個區(qū)分。兒童的攻擊行為一共有兩種,一種叫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另一種叫敵意性攻擊(Hostile aggression)。工具性說的是為了在爭奪資源中獲勝采取的攻擊行為。比如說:小區(qū)有一個秋千,為了誰能先玩,兩個小朋友大聲爭吵起來,過不了一會,一個小朋友把另一個推到,自己霸占了秋千,這就屬于工具性攻擊。
而敵意性攻擊則是一個孩子為了發(fā)泄心中的負面情緒而對其他人進行的攻擊,這里面可能會包含著嫉妒、仇恨或厭惡的情緒。
區(qū)分攻擊類型,有利于我們找到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方向。如果只是為了搶東西,我們的方向就是如何合理分配資源;而如果是嫉妒或厭惡,我們的方向就是找到源頭,并且想辦法消除誤會。
第三步,在孩子情緒平靜以后,引導(dǎo)他想出解決的辦法。注意我的用詞,是引導(dǎo),而不是你告訴他辦法。比如:如果,你發(fā)現(xiàn)對方的孩子屬于敵意性攻擊。我們和孩子的討論方向,應(yīng)該要搞清楚為什么對方會討厭自己,并且如何如何防止對方再欺負自己。比如,問:
“你覺得為什么?哥哥會把你推倒?。??”
“我不知道?”
“那怎么才能知道呢?”
“問他!”
“嗯,好的。我和你一起去!”
如果對方已經(jīng)走了,找不到人了。你們的討論重點就應(yīng)該變成:如果下次再遇到別人欺負你,你覺得有什么辦法保護自己呢?那這個時候:
告訴大聲的喊出“你不可以打人”
大聲詢問對方,你想要什么。
告訴對方的家長、告訴老師;
甚至打回去都可以是討論的方法。
每一次討論出方法后,我們都要問問孩子:“這是一種辦法,但是會有什么后果呢?”然后,繼續(xù)與和孩子討論方法的可行性,和更多的解決方案。
我們期待看到的結(jié)果是:通過討論,孩子自己選擇了一種解決方式,并且去實施(除非他選擇了很極端的方法,否則我們都不要干預(yù))。這就把每一次沖突,變成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一次寶貴機會。如果孩子的方法產(chǎn)生了效果,他會在這一次的沖突解決種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可能這一整套流程下來,您感覺到有些麻煩,還不如直接讓孩子打回去省事。但我要提醒家長的是,育兒這件事情,你處理得越簡單粗暴,造成的遺留問題也就越多。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足夠復(fù)雜的,所以我們要用充滿細節(jié)的方式去應(yīng)對。這樣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充滿細節(jié)的結(jié)果。
如果你正被育兒問題困擾
歡迎向我們提問
「托德兒童心理研究所」
提供基于兒童心理學(xué)的科學(xué)育兒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