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在湖北省紅安縣厚土灣,1947年家父在漢口詠懷里建了一棟簡易木板房居住。當時鄉(xiāng)下在城里有房的不多,那些外出訪友、求學打工路過漢口的宗親就會來這住個一兩天,久而久之這里成了紅安老鄉(xiāng)的聯(lián)絡站和免費驛站。
武漢是在1949年5月解放的,小時候聽父母講過這樣一個事:在漢口解放的前幾天,我們?yōu)车囊粋€經(jīng)常來詠懷里串門的叫阮祖德的宗親到我家,他說共產黨就要來了,他是國民黨的人,必須馬上撤走,問他撤到哪里,他說去臺灣,問他幾時能回,答復是不知道。
后了解到他是在國民黨大員陶希圣手下做事,這次撤離是隨陶希圣一起到臺灣,他走的很突然很急,夫人還在打麻將,問她走不走,她還以丈夫去躲幾天就回了,便說她不走,這樣母親妻子孩子分別留在漢口和紅安鄉(xiāng)下。
說起陶希圣大家都知道,是國民黨的名人、蔣介石身邊的紅人,這里不贅述。阮祖德學名阮繼光,他是怎么與陶希圣搞到一起呢?這要從阮繼光的母親說起。阮繼光的母親叫萬朝安,其娘家在湖北黃岡東鄉(xiāng)倉子埠羊皮廟(現(xiàn)為武漢市新州區(qū)孔埠街),這萬姓和陶姓加上夏姓可是黃岡(倉子埠)的知名大家族。
萬家出過一個萬耀煌,十七歲肄業(yè)兩湖師范附小,投筆從戎。先后考入湖北陸軍小學堂、陸軍第三中學、陸軍兵官學堂、陸軍大學,接受完整的新式軍事教育。求學期間參加日知會、同盟會、國民黨,參加過辛亥革命、反袁運動、荊襄自主之役。畢業(yè)后任駐湘鄂軍參謀長。1926年之后參加北伐、討逆、抗日戰(zhàn)爭,由副師長、師長、軍長、軍團長積功至上將,當過湖北省主席。蔣介石對井岡山紅軍發(fā)起過五次圍剿,最后致使紅軍走上長征之路的一仗,就是萬耀煌指揮的;“西安事變”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促成最終和平解決的,也是萬耀煌。
前面講到黃岡還有一個陶姓大家族,陶家出了個陶希圣,1922年畢業(yè)于北大法律系,曾任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早年追隨汪精衛(wèi),1938年12月29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wèi)公開投敵。陶希圣與高宗武潛赴香港,揭露了汪的叛國行徑,這便是抗戰(zhàn)史上的“高陶事件”。1942年后陶希圣任蔣介石侍從室秘書、中央日報總主筆、1947年后兼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黃岡萬、陶、夏這幾大家族自古就有聯(lián)姻傳統(tǒng),萬、陶兩姓從明代就開始聯(lián)姻,1918年,萬耀煌的堂妹萬冰如嫁給陶希圣。萬冰如生于1902年,雖然沒有進學堂讀過書,任縣知事的父親萬信民卻一直鼓勵她與姐妹們在操持家務之余誦讀詩書。她因此擅長詩詞,每遇大事往往出口成章。16歲嫁到陶家時,陶希圣19歲還在讀書。陶希圣從北大畢業(yè)后受職安徽,萬冰如同行??箲?zhàn)爆發(fā)后,陶將妻兒送到香港。高陶事件中萬冰如她帶著五個孩子冒著”人質”危險從香港趕到上海機智與汪偽特務周旋,掩護高、陶撤離到香港,揭露汪精衛(wèi)的叛國行徑。
阮繼光母親萬朝安與萬耀煌、萬冰如也是堂兄妹,于是萬朝安稱陶希圣為姐夫,成年后萬朝安嫁給了離此地幾十里地的黃安縣(紅安縣)厚土灣的阮成儀,這阮姓在當?shù)匾彩且幻T望族,阮成儀家更是書香門弟、進士之家。
阮姓是宋末從江西吉安因仕遷湖北黃州,元末遷黃安七里坪,明初有兩分支遷到黃安西南部,繁衍于覓兒新集、及黃陂東鄉(xiāng)一帶,這里有四十八個灣是阮姓居地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獨姓(阮)灣,故被稱之“阮半邊(天)”。這里面有一個灣原名叫“茅屋灣”,由路邊一個賣雜貨的茅草小店發(fā)展起來的。歷代先輩重視讀書,讀書的人多,當官的人就多,做京官的機會也就多,是遠近聞名的書香之村。這個灣有勢力的有八大房,每房都有自己的堂號,例如九松堂、九思堂、九如堂、厚德堂、崇德堂、溢宴堂、誠意堂等,清代,湖北阮氏的幾個進士都出自這個灣。
據(jù)傳道光年間,溢宴堂的一先輩阮瑾徵,(太學生誥封朝議大夫,官刑部員外郎)一日向皇上稟明家事時,談到該村注重耕讀、讀書的人多,人才輩出。道光皇帝聽后大喜,賜名“厚土灣”,意為皇恩蔭披之厚土、人杰地靈,瑾徵公領其意、叩頭謝恩,從此村名沿用到現(xiàn)在。
阮瑾徵之子阮泰周,咸豐辛亥恩科舉人,咸豐巳未進士(清咸豐9年3甲第12名),欽點主事 分刑部奉天司行走轉升本部員外郎歷充會試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主講河東江漢兩書院 誥授奉政大夫。文宗皇帝賜匾一塊,題詞為“德佑啟后人”。
說句題外話:解放后時逢盛世,勤奮好學的厚土塆村民,更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上世紀土改后,在村中建起一所完全小學(該縣第二所完小),擔負起周邊各灣兒童的啟蒙教育重任。為祖宗爭光日夜苦讀已成一種風尚。解放后至擴招前的2010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完全統(tǒng)計有125人(不包括早年遷居在外的村民),不少人已是國家重點單位的棟梁之才。
言歸正傳,萬朝安的丈夫阮成儀就是溢宴堂阮瑾徵、阮泰周之后,下面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黃安阮氏宗譜中阮成儀的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的簡介;
天祖阮方策(黃安阮氏十七世)
高祖阮瑾徵(黃安阮氏十八世)
曾祖阮泰周(黃安阮氏十九世)
祖父阮永燾(黃安阮氏二十世)
父阮觀紳(黃安阮氏二十一世)
阮成儀(黃安阮氏二十二世)
在當時阮萬兩家可算是門當戶對,這1907年家譜中注明成儀聘萬女,說明兩家在修譜之前(1907年)已達成聯(lián)姻意愿。成年后萬氏嫁到阮家,不久阮繼光出生,小名叫祖德。介于萬陶兩家的關系,阮繼光稱陶希圣為姨父。
阮繼光從小勤奮好學煉得一手好字,成年后跟隨姨父陶希圣。上世紀40年代,陶希圣任中央日報主筆時,他在報社任文員。后國民黨敗退臺灣,他隨姨父陶希圣也到了臺灣。到臺灣后陶希圣歷任國民黨改造造委員會設計委員會主任、中央日報董事長。阮繼光先后在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文獻會”、黨史會等部門任職。
蔣介石的文學侍從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陳布雷,一個是陶希圣。陶希圣為蔣介石起草的許多密件、文字及書稿,都請阮繼光幫忙抄。阮繼光對陶希圣的學識很欽佩,只要是陶叫他抄東西,不論多少,他均接受,而且一絲不茍,工工整整地抄好。陶希圣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根據(jù)《潮流與點滴》一書編成《陶希聖年表》,由阮繼光抄寫油印,分送親友。
1960年在國民黨召開的一次文獻會上,阮繼光認識了李敖。
萬冰如與陶希圣共育二女六子,陶去臺灣時二女兒陶琴薰選擇留在大陸。1954年,周恩來總理發(fā)表關于和平解放臺灣的文告,陶琴薰抓住機會上書周恩來,表示愿意做陶希圣的工作,為和平解放臺灣貢獻一份力量。周恩來辦公室派出化名海瀾的工作人員與陶琴薰"單線聯(lián)系",商議陶琴薰寫給父母(陶希圣夫婦)的家信,經(jīng)海瀾審查后由香港親友轉寄臺灣。因臺灣當局緝查匪諜很嚴厲,從香港寄到臺灣的信函也會受到檢查。為安全起見,從香港轉寄臺灣的信由陶琴薰的表兄阮繼光(祖德)代收。
阮繼光跟隨陶希圣作文書,是國民黨普通職員,只身一人去臺灣,他的母親太太兒子都還留在大陸,有信從香港轉到臺灣,寄給他不會引起懷疑。后大陸方面通過香港臺灣兩地的關系得到香港親戚和臺灣阮繼光的通訊地址,于是有著統(tǒng)戰(zhàn)使命的家信越過海峽從北京寄到臺北,中斷聯(lián)系七八年的家人互有音訊了。就這樣,上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中國與外部世界隔離最森嚴的時期,由周恩來親自安排這個特殊的秘密郵路維特了一二十年,阮繼光(祖德)也因此而與留在大陸的家人取得聯(lián)系。
清末民初黃岡阮、夏、萬、陶四大名門聯(lián)姻概況
清末民初湖北黃岡西部百族之中有阮、夏、萬、陶四大名門望族,他們這幾族分別是在宋末至明初時由江西遷來。他們之中有:
黃岡黃安中和鄉(xiāng)厚土灣(現(xiàn)為黃州市紅安縣覓兒鎮(zhèn)所轄)溢宴堂阮泰周家;
黃岡倉子埠(現(xiàn)為武漢新州區(qū)倉埠街)龍王墩夏子琴(耀奎)家;
黃岡倉子埠羊皮廟萬鼎琛家;
黃岡倉子埠陶勝六陶炯照(月波)家。
阮家的阮泰周,字和卿 、號寶臣、榜名光鼎。清咸豐辛亥(1851年)恩科舉人,咸豐己未(1859年)進士(3甲第12名),欽點主事 分刑部奉天司行走轉升本部員外郎歷充會試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主講河東江漢兩書院 誥授奉政大夫。
夏家的夏子琴(耀奎),進士、知浙江永康桐廬等縣有政聲,四為鄉(xiāng)試房官。夏子琴之子夏壽康(1871-1923)字受之,號仲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07年被派到日本考察政治。1909年湖北咨議局成立,擔任副議長。1912年任湖北民政司長,后改巡按使。袁世凱稱帝時,授少卿。1920年擔任湖北省長。
萬家的萬鼎琛,清嘉慶壬戌(1802)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乙丑年(1805年)散館改授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知縣,署始興縣知縣,瓊州府瓊山縣知縣,直隸州知州,護理韶州府知府。其玄孫萬耀煌官至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
陶家的陶炯照(1868—1921),字月波(另作月舸)。幼隨父上亭公熟讀詩書,工于書法,為邑問津書院問津堂會課生,其才受張之洞賞識,入武昌經(jīng)心書院讀書。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經(jīng)省考,擢為拔貢,二十五年(1899)大挑為八旗官學漢教習,在當時清朝大臣榮祿家當家庭教師。次年到西安,任陜西提學使沈衛(wèi)的閱卷師爺。光緒二十九年(1903)參加經(jīng)濟特科的選拔,列一等,即進士,任命為河南夏邑知縣,后任黃陂縣知事。1915年升任河南省汝南道道尹。清光緒二十年(1894),輯杜茶村《變雅堂文集》行世。
陶炯照長子陶述曾為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曾任湖北省副省長。抗戰(zhàn)時期,他組織與參加修建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昆明機場等工程,抗戰(zhàn)勝利后,主持了花園口堵口復堤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長江、黃河防洪和水利建設做出了突出成績。長期擔任湖北省工程建設領導職務,對我國的水利和交通工程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長期水利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治水理論,卓有建樹。在從事水利教育工作中,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人才。
陶炯照次子陶希圣為著名社會歷史學家,曾任蔣介石侍從秘書,《中央日報》總主筆,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后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阮、夏、萬、陶四大家中夏萬陶三家互為近鄰、阮家與他們也只相距三十里地,這四家門當戶對,代有通籍,世為婚嫁,到清末民初時這四大家的聯(lián)姻情況是:
阮泰周的孫女阮觀氏(阮永熾之女)嫁給夏子琴之子夏壽康;
夏子琴的大女兒、三女兒分別嫁給萬鼎琛的曾孫萬曉村、萬信民兄弟倆(父親名萬成鏞);
萬鼎琛的玄孫女萬朝安嫁給阮泰周的曾孫阮成儀(阮觀紳之子);
萬鼎琛的玄孫女萬冰如(萬信民之女)嫁給陶希圣。
嫁娶之后其部分后代有:
夏壽康阮觀氏之女夏淑純;
萬曉村夏長女之子萬耀煌;
萬信民夏三女之女萬冰如、萬迪筠;
阮成儀萬朝安之子阮繼光(祖德);
陶希圣萬冰如之女陶琴薰。
阮夏萬陶四大名門的聯(lián)姻組成復雜的血緣關系網(wǎng),夏家的夏子琴是阮泰周(光鼎)的孫女婿,而他又是萬家萬耀煌的舅舅;萬耀煌稱阮觀氏為舅媽,阮繼光(祖德)稱陶希圣為姨父,他與陶琴薰為表兄妹關系;夏家的夏長女與夏三女在娘家是姊妹、在婆家是妯娌等等。
他們這個朋友圈中的人都大名鼎鼎,夏壽康、萬耀煌、陶希圣等更是民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都有故事,有好多故事。
后因為政見的原因,阮、夏、萬、陶四大家中有的人去了臺灣島,也有留在大陸的。例如陶希圣萬冰如夫婦帶著五個兒子隨蔣介石去了海峽那邊,而二女兒陶琴薰卻選擇隨夫君沈蘇儒留在大陸,阮繼光(祖德)隨同表姨父陶希圣去了臺灣,他的母親萬朝安及他的妻兒分別留在漢口和黃安。骨肉分離,音信全無,就這樣這張網(wǎng)在上世紀中期就被臺灣海峽隔斷了。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淪陷時期的六渡橋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