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的美國,是彩色的??。
這兩天,你要是走在美國街頭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路邊、餐飲店、書店還是哪里,都能看彩虹色的飾品。這些“彩虹”為什么在今日漫布美國大街小巷?
因為10月11日這天,是美國的“國家出柜日”(National Coming Out Day,簡稱NCOD),是一個屬于性少數(shù)群體的節(jié)日。所謂“出柜 (coming out)”,是英語俚語,是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意思。
▲書店里用彩旗裝飾
▼路邊的彩色展示桌
在“出柜日”這天,大家除了能看到各種彩虹飾品外,在社交平臺或者海報上,還會看見一個常常伴隨著彩虹出現(xiàn)的一個詞匯——LGBT。有人也許會好奇,這是啥意思呢?
LGBT??????指代的是認同性別文化多樣性的群體。它是四個單詞的縮寫,即:
女同性戀者(Lesbians)
男同性戀者(Gays)
雙性戀者(Bisexuals)
跨性別者(Transgenders)。
有時,它也可能加入Q來代表酷兒(Queer,也有同性戀的意思),或者是正在探討自己性向的人(Questioning),從而變成“LGBTQ”。現(xiàn)在,LGBTQ這個詞用來統(tǒng)稱所有性取向或性別認同和傳統(tǒng)認知不一致的群體。
“出柜日”可以說是美國平等開放精神的象征之一,證明美國社會對各種多樣性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但縱觀美國歷史,盡管美國的建國原則是平等和民主的,但它也有忽視基本人權(quán)的歷史。如今,任何一個我們了解到的民主權(quán)利,其實都歷經(jīng)過反抗與斗爭才換來。LGBTQ也不例外。他們?yōu)闋幦∽陨頇?quán)益斗爭了近百年。
20世紀50年代前:
1950年前,美國的社會風氣是極度保守的。因為宗教和政治原因,同性戀被認定為一種罪。同性戀者在社會上被廣泛敵對,在法律上也不受保護,LGBT們并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取向。如果公開承認,不但可能受到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和整個社會的歧視和排擠,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
1814年,“違反自然的性關系或行為”詞條第一次出現(xiàn)在美國刑法典中
1926年,同性戀“homosexuality”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美國主流刊物紐約時報上
20世紀50年代:
1950年的美國社會對同性戀仍存在很深的偏見與歧視。并且LGBTQ開始被認為是一種“病態(tài)”——1952年,美國精神病學協(xié)會將同性戀列為一種精神障礙。
1950年,美國第一個正式的LGBTQ組織馬太辛協(xié)會( Mattachine Society)成立
LGBTQ還繼續(xù)遭受著不公平的對待。當時的美國政府部門的職位明令禁止同性戀就職。如果你公開同性戀,你會找不到工作、被人辱罵毆打、拖進殘酷的同性戀集中營、接受讓人麻木的電擊和化學閹割。
1955年,組建了美國最早的女同性戀組織(Daughters of Bilitis)
20世紀60年代:
60年代,是個尋求解放和得到解放的時代。在這十年中,民權(quán)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興起,弱勢族群和受壓迫的美國人都在要求改變。
黑人和女性的平權(quán)運動如火如荼,LGBTQ也開始為自己爭取基本人權(quán)的保護,進行了最早的LGBT權(quán)利抗爭運動。例如:1969年爆發(fā)的“石墻暴動”(Stonewall Riots)。
在“石墻暴動”之前,美國的警察經(jīng)常對同性戀酒吧和夜總會進行搜查,并且逮捕同性戀。但凡發(fā)現(xiàn)有同性接吻、牽手、甚至出現(xiàn)在同性戀酒吧,警方都可逮捕。但1969年6月的一個晚上,石墻酒館外的LGBTQ拒絕了警方的逮捕,并發(fā)生持續(xù)了5天的沖突。這是LGBTQ們第一次抵抗警方,因此被認為是同性戀維權(quán)的歷史上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甚至代表著美國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的起點。
LGBTQ的??????游行——驕傲游行(Pride Parade)便是為了紀念石墻暴動
20世紀70年代:
隨著LGBTQ群體的活躍程度不斷提高,LGBTQ平權(quán)運動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LGBTQ者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大家不用再對自己的性取向頭偷偷摸摸,可以對自己的身份采取更加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
1970年的“同性戀解放日”,華盛頓“馬太辛協(xié)會”成員在紐約街頭。
1978年,同性戀權(quán)利活動家吉爾伯特·貝克(Gilbert Baker)設計并縫制了史上第一面彩虹旗,作為LGBTQ平權(quán)運動的徽標。這也是彩虹旗的由來。它自上而下有8種顏色:每個顏色分別代表著性、生命、愈合、陽光、自然、藝術和魔幻、寧靜與和諧、精神。
??????彩虹旗的由來??????
20世紀80、90年代:
經(jīng)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激進和反叛的思潮,宗教的權(quán)威體制遭到了沖擊,美國人的自身價值觀發(fā)生了不少變化。雖然LGBTQ平權(quán)運動的聲勢不斷壯大,但社會上的非議聲依舊不斷。
1988年10月11日,華盛頓為同性戀權(quán)益舉行的游行,“國際出柜日”便是為了紀念這次游行而產(chǎn)生。
1993年,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頒布了一項國防命令,規(guī)定入伍軍人不得被詢問性取向。即DADT(DON'T ASK DON'T TELL)"不問不說"政策。
此政策的核心為,美國政府雖不支持同性戀者參加軍隊,但軍隊中的長官不得詢問軍隊成員的性傾向(不問);同時,LGBTQ者只要不主動表示他們的性傾向(不說),長官就不得試圖揭露、驅(qū)逐同性戀者。
但這項政策被認為是另一種歧視。直到2010年,美國國會才終于通過法案,廢除了“不問不說”政策,允許同性戀者平等參軍,并可以在軍隊中公開自己的性取向。
1993年人們抗議克林頓針對軍隊同性戀頒布的“不說不問”政策(Don't ask, don't tell)
21世紀,同性婚姻逐漸走向合法化。
婚姻被許多保守派視為最后的一座堡壘。美國大多數(shù)保守派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為《圣經(jīng)》中寫道:“上帝對婚姻的定義由一名男人與一名女人組成。“ 使得他們反對允許同性結(jié)婚,獲得法律認同。
1996年9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克林頓就簽署了《聯(lián)邦婚姻保護法》(DOMA),把同性戀者拒于婚姻之外。
直到民主黨奧巴馬上臺。同性婚姻最終爭取到了平等的對待與支持。
2012年,奧巴馬首次公開表態(tài),支持同性婚姻。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結(jié)果裁定,同性婚姻符合憲法。這一裁決結(jié)果意味著美國成為全球第21個在全境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2015年6月26日,同性伴侶在最高法院外舉起標語慶祝
總之,LGBTQ群體為自己爭取公開、平等地在美國社會生活,經(jīng)過了漫長的斗爭——從同性戀者是“隱形的少數(shù)群體 (invisible minority)“、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病、同性性行為是犯罪行為,到禁止聯(lián)邦承認同性婚姻、再到同性婚姻合法。
因為法律上的承認和保護,以及社會的寬容,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柜come out,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根據(jù)2016年蓋洛普(Gallup)的一項調(diào)查,自2012年至2016年,美國成年人口中認同為是非異性戀(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的人數(shù)從830萬增長至1000萬人次,達到人口中的4.1%。
所以,大家進入了美國大學,不可避免會遇到LGBTQ文化。美國大學大多左傾,也就是更加Progressive,支持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因此,美國大學里隊LGBTQ的文化比社會上還要更加包容。
比如,許多美國大學都有專門的LGBTQ中心,用來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提供的實習、獎學金和志愿者機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客座演講者、系列電影和表演藝術家)、提供咨詢等等。目的就在于提升大家對LGBTQ的了解,通過更多的溝通,增加理解和減少歧視,也為對自己性取向、性別認同存疑的同學提供支持和咨詢。
所以,大學對LGBT的友好程度,還被許多排行榜列為了美國大學排行的標準之一。大學的服務和資源在排行榜上越高,就說明該大學對LGBT群體更友好,設施和文化上都更加包容。
比如塔夫茨大學 (Tufts University) 專門為LGBTQ學生提供宿舍,名為“彩虹之家”,專為LGBTQ學生以及那些對性別和性問題感興趣的人設計;
而麻省理工MIT給2017屆MBA學生發(fā)放Reaching Out LGBT MBA Fellowship, 金額每年至少1萬刀。申請要求很簡單,只要在申請MBA的時候順便證明下自己是同性戀、雙性戀或變性者,或表態(tài)非常支持同性戀社區(qū),就有機會獲得獎學金。
還有很多大學,比如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和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都設有“中性衛(wèi)生間和淋浴間” (Gender Neutral Bathroom)。也就是說,廁所和淋浴間不分男女,無論你自認為是什么性別,都可以使用,會出現(xiàn)“異性”在你旁邊的隔間里解手或者洗澡的情況。
中性衛(wèi)生間的設立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性別二元論 (gender binary)”——也就是把人的“生理性別 (sex)” 和”心理性別 (gender)“粗暴地分為“男”和“女”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
英語里的sex指的是人出生時的生理上的性別;而gender則是指人通過后天的社會化,比如媒體、宗教、教育、文化等習得的性別特質(zhì)。
比如在很多社會里,如果要大家畫個小人去代表“男性”,大家通常會描繪一個留短發(fā)、穿褲子的,而“女性”則應該是留長發(fā),穿裙子的。因為都是社會潛移默化告訴你,這些是各個性別應該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如果一個男性穿著裙子,在性別二元論中就被認為是“不正?!钡?。
中性衛(wèi)生間的設立就被認為是LGBTQ群體取得的一個勝利。因為有很多人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并不一致,比如生理性別是男性,但心理性別是女性,喜歡打扮成女性的外表,他們就不能簡單地在原有的“男” “女”衛(wèi)生間中選擇了。因此,設立了中性衛(wèi)生間,無論你自認為是什么身份,都可以使用。
很多LGBTQ更是改革了語言,以反抗原有的性別二元論。在英語里,“他”是he, “她”是she,拼寫和發(fā)音是不一樣的。因此,LGBTQ群體開發(fā)出了新的第三人稱"they"來指代那些不認為自己是“他”或者“她”的人。
因此,如果你的同學告訴你,他希望你在談及他的時候,用一個你沒聽說過的詞指代他,你現(xiàn)在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果不懂應該怎么用,又怕用錯了會冒犯人家的話,其實也不用害羞,請一定大方地問清楚。如果人家告訴了你用they來指代他,但是你卻還是用s/he,這才是冒犯哦。
希望大家都能接受原本的自己,無需因為社會壓力需要躲藏或者改變。而無論你在LGBTQ上的立場是什么,在美國這個追求平等、開放的社會,當你發(fā)現(xiàn)你與其他人存在差異時,尊重和包容是便是最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