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看這本《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感覺還是有很多驚喜在里面,書沒有太多的理論,更多是簡單易行的操作,而且這些操作作者是給出了一定的模式,甚至在開始操作之前,書中還為讀者準備了練習模板,手把手教大家練習里面的育兒方法。按照作者的建議,每讀一章,需要一周訓練,要把書中的模板與自己的實際場合做一個融合,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使用,我想才是一些致用類書籍的最大價值吧。而我自己認為的應用第一部就是要在看完書之后,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出來,加入自己的思考,結合自己的案例。寫完之后,再開始在實踐中使用。
這一次所做的讀書筆記是書本的第一章: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段對話,大家肯定很熟悉: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了,趕緊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類似的對話還有很多,或許每一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這樣的對話到最后一般都會演變成一場無休止的爭吵。對話中,我們似乎一直在斬釘截鐵地告訴孩子們: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上面對話的感受是孩子感受到了疲勞),甚至是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們反復告訴孩子的是我們成人的判斷,成人判斷這會孩子應該不可能累。
現在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讓雙方的感受立馬好起來,雙方的爭吵可能也會停止,而且事情可能出現新的解決方案。這句話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說,“雖說剛才已經睡過午覺了,但是你仍然感到累”。
我們換一種情景來說,來說我們成人。比如說你在工作中被自己的老板或是領導罵了,你的心情差到極點,你希望你的家人或是朋友怎么跟你說話呢,講大道理?什么生活就是如此,總會有不如意的事情。提問?你明明沒有做錯,為什么不去跟老板解釋清楚呢。心理分析?或是你的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當著父親的角色,每當老板罵你,你感覺到又回到童年,童年你父親常常訓斥你,你有陰影。我想你對上面幾種對話方式應該沒有多大好感。
但是有人一句“這太糟糕了,你心里一定不好受”,一句共情的話,肯定會讓你心情好點,你會感受到你的感覺是被認可的,這個人是認真傾聽剛才你的描述的。
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都是需要被認可自己的感受的,孩子既然說了,就是向你求助,我們常以為有些事那么一點,但在孩子看來那是天大的事情了。
好在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訓練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提供了一套簡單易行的操作模板:
1、安靜認真的傾聽。
2、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人的感受。
哦……嗯……原來是這樣啊……
3、說出他人的感受
這事讓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給你吃!
步驟是很簡單,但是光這樣看應該還是有點抽象,我們來看下書中為這幾步繪制的漫畫,看了應該可以更好的理解。
看了這幾步,我想核心的觀念是說出與孩子產生共情的話,在靜置中,讓孩子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緒,并且在情緒好轉之后,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方式。
我自己活學活用,剛看書,就遇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年級的孩子剛入校,總想著回家,特別到了晚上,鬧得不行,哭哭啼啼不肯睡覺,很多都是想媽媽,遇到情況開始,我一般跟孩子說“你看你下鋪的同學睡得多好啊,你要向他學習,不哭了,趕緊睡覺吧?!比绻扇寺犃诉@段話,就想我又不是他,拼什么拿他的標準來要求我,我心里苦著呢。
現在我就變了一種方式,先聽孩子哭著說想回家各種細節(jié),就是認真聽,讓孩子把心里要說的話全部說出來。等孩子說完,我就一句“看你傷心的樣子,你一定很想回家”,這個時候繼續(xù)等待,孩子還會有話說,但是這時說出話對抗性會少很多,“不過還有兩天就回家了”,“老師真希望現在你能回家”,最后使用幻想的方式。
但是這套模板使用,一定要考慮場景,有的時候是不必共情的,比如孩子跟你說老爸今天我考了97分,那就簡單回復“哇,97分啊”。只有當孩子期待我們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時,才需要共情。
我們接受的是孩子全部的感受,但是是要限制孩子的部分行為的,我們知道部分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一味的認同孩子的感受,不是溺愛,一味的認同孩子所有的行為,那才是溺愛。
最后,我想說,對我來說,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少講道理,少一點榜樣捆綁,關注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溝通雖說是一門藝術,但是仍需長期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