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對于素油即植物油的提煉,大約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之劉熙在《釋名》中有這樣的記載:“柰油,搗實和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后涂在絲織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樣?!爆F(xiàn)如今,在我市克什克騰旗經(jīng)棚鎮(zhèn)常善村還遺存著這種榨法古法的影子……
始于漢代
10月1日,天高云淡,秋高氣爽。趁著這樣的一個好天氣,本報記者與克什克騰旗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侯錫文先生來到經(jīng)棚鎮(zhèn)附近的常善村,在參加“克什克騰旗首屆農(nóng)耕文化節(jié)”的同時,更想對遺存在那里的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臥式錘打榨油法”進行一番探秘,聽說已經(jīng)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漢之劉熙在其《釋名》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柰油,搗實和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睋?jù)注釋,其中的“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種,也稱“花紅”或“沙果”。至于“繒”嘛,則是當時對絲織物的總稱,古謂之“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后涂在絲織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樣?!薄夺屆分械倪@段記載,可能是我國歷史上對素油也就是植物油的最早記載了。據(jù)此,有專家認為,我國的人工榨油技術(shù)應(yīng)當始于漢代,甚至還要早些。當然嘍,彼油還算不上現(xiàn)代意義上的食用植物油脂。按照明代陳耀文所撰《天中記》的說法,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即:“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薄盀蹙省保瑢嶋H為“烏桕”,落葉喬木,有種子,外面包白色蠟質(zhì),其種殼和果仁可榨油,但榨出來的油現(xiàn)在已不用于食用,只是一種工業(yè)原料。在《三國志·魏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孫權(quán)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shù)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四·物理》中有:“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蓛?nèi)手攪之。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庇纱丝梢姡覈钤绲氖秤糜土峡赡苁侵ヂ?。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博物志》上還簡略地記載了榨油的辦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陶弘景在《本草》中也記載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燈耳?!薄秹粝P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陀犞谷藱z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薄妒朝煴静荨穭t記載道:“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彼吻f季?!峨u肋編》中有一節(jié)專門詳述了當時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齊民要術(shù)》還記有“白胡麻”、“八棱胡麻”兩個品種,并注明“白者油多”。
據(jù)《漢書》記載,芝麻是張賽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在早期稱做“胡麻”,即使是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叫法。《夢溪筆談》說:“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薄按笸稹笔且粋€古西域的國名,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亞費爾干納盆地。
這說明,在漢時,芝麻盡管已在我國扎了根,但關(guān)于當時如何用它榨油,卻并無十分詳細的文字記載。直到明代,宋應(yīng)星才在其不朽名著《天工開物》中進行了十分生動的描述。
一首童謠
在克什克騰旗經(jīng)棚鎮(zhèn)常善村及其附近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
棒子掄錘打,
小牛淚撲簌。
這事別怨我,
回去怨它姑。
通過這首童謠,智慧的人們已將常善村古法榨油法描繪得既生動又形象,“小牛淚撲簌”說的是出油時的狀態(tài),而末尾的那個“姑”其實是取了“箍”的諧音,即“鐵箍”抑或是“緊箍”的“箍”字。
從記者手頭上掌握的一些有限資料看,我國古代榨油的辦法主要有:一為鮮榨,也就是油料未經(jīng)處理,直接壓榨出油;第二種就是傳統(tǒng)的汽蒸打餅壓榨法了,即將油料曬干后,烘烤去水分,研磨打碎,上蒸籠蒸煮后打餅再上榨出油,脫水。這種辦法是古代最常用的,即使是到了現(xiàn)在也無非是拿電力代替某些人力或畜力。除了這兩種辦法而外,還有一種叫傳統(tǒng)翻炒螺旋壓榨法,程序大致是油籽爆曬、烘烤去水分、研磨打碎、翻炒、入機、開榨、出油、過濾。
在《天工開物》一書中,關(guān)于我國的古法榨油,宋應(yīng)星是這樣記載的:“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服子(萊服即蘿卜)、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蕓臺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其中,更對那時的榨油法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記載:“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內(nèi),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滅喪油質(zhì)。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nèi),其上以木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推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前受蒸。蒸汽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蔑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穩(wěn)合。凡油原因汽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汽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薄鞍鼉?nèi)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蕓臺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則并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傾于干釜內(nèi),其下慢火熬干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shù)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絞?!?/p>
從《天工開物》的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在我國古代,榨油法也是南北有別的,并且榨油的辦法多且妙。
南北有別
據(jù)記者了解,在南方,老榨油坊一般是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綠樹掩映的小溪岸邊,每年農(nóng)歷四月底開始榨油。這種傳統(tǒng)的手工榨油坊是由一個雙灶臺、一個碾盤、一根碩大的榨槽木和一個懸空的油錘組成。以榨菜籽油為例,其工藝大致可以分七個步驟:第一、炒干。將收來的生濕油菜籽放入灶臺大鍋之中炒干,炒干的標準是香而不能焦,注意要控制好灶臺火候的大小,這關(guān)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純的油,由一個師傅操控。第二、碾粉。即將炒干的油菜籽投到碾槽中碾碎。碾盤由水動或牛拉,水車和碾盤的直徑一般在4米以上,碾盤上有三個碾輪,所有的構(gòu)件均由木材制成,由一個師傅操控。第三、蒸粉。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用木甑放入小鍋蒸熟,一般一次蒸一個餅,約需兩分鐘,蒸熟的標準是見蒸汽但不能熟透,由一個師傅操控。第四、做餅。將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墊底圓形的鐵箍之中,做成胚餅,一榨50個餅,從蒸粉開始到完成50個餅約花兩個小時,由一個師傅操控。第五、入榨。將胚餅裝入由一根整木鑿成的榨槽里,槽內(nèi)右側(cè)裝上木楔就可以開榨了。因此,這種手工榨油坊的“核心主機”是一根粗碩的“油槽木”,長度必須5米以上,切面直徑不能少于1米,樹中心鑿出一個長兩米,寬40公分的“油槽”,油胚餅填裝在“油槽”里。開榨時,掌錘的師傅執(zhí)著懸吊在空中的一柄大約15公斤重的油錘,重重地撞到油槽中的“進樁”上,金黃的油脂即從胚餅中滴出了,即童謠中的“小牛淚撲簌”了。榨出來的油脂經(jīng)油槽中間的小口流出。這道工序也是由一個師傅掌握。第六道工序叫出榨。經(jīng)過兩個小時后,胚餅中的油幾乎榨盡,可以“出榨”了。出榨的順序是:先撤“木進”再撤木樁,然后撤餅。榨油的最后一道工序叫“入缸”,即將榨出來的菜油倒入大缸之中,并密封保存。另據(jù)記者搜索,還有一種榨油法是將木槽改成石槽,即在一塊巨巖中部鑿出一個凹長方形的臺面,其上再鑿出方形小石窩,作為搗摏和碾磨油菜籽的地方,以及一條凹形油槽。這條油槽底部呈半圓狀,中部鑿有一個出油孔,通向槽外,用杠桿原理榨油。
農(nóng)耕文明
據(jù)歷史記載,漢武帝年間,為了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朝廷派張騫出使西域。他歷盡磨難,來到了大宛國。這一天,張騫正在街上閑逛,偶遇一女子出嫁,嫁妝中還有一斗亞麻子。他十分的好奇,上前一問才知道:亞麻子有促進生育、保胎的效果,以此祝愿女兒和女婿多子多孫、人丁興旺。聽了當?shù)鼐用竦倪@番介紹,張騫決定把亞麻的種子帶回祖國。回國后,張騫聽說漢武帝患有風塊疹,晚上渾身奇癢難受,便向皇帝推薦了亞麻子。漢武帝堅持吃了兩個月亞麻子,皮膚病奇跡般地好了。漢武帝大喜,便下旨在西安北鄰皇家園林旁辟出一塊土地,開始種植亞麻子,亞麻子在中國大地上得以廣泛種植。這種植物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麻因此而得名。
10月1日是舉國歡慶的日子。這天上午,由克旗委宣傳部主辦,經(jīng)棚鎮(zhèn)黨委政府、常善村兩委、克旗呼德艾勒農(nóng)民合作社、赤峰廣播電視臺《三農(nóng)三牧》欄目承辦的‘品味鄉(xiāng)土文化,傳承農(nóng)耕文明’主題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克旗首屆農(nóng)耕文化節(jié)在經(jīng)棚鎮(zhèn)常善村隆重開幕。本屆農(nóng)耕文化節(jié)活動,將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與現(xiàn)代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相對比,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無窮魅力,折射出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巨大變遷,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記憶,堪稱一場記住鄉(xiāng)愁的文化盛宴……”這則消息來源于赤峰日報,記者為曲方和原國林。
據(jù)本報記者在現(xiàn)場觀察,此次文化節(jié)除了設(shè)有主會場而外,更吸引眼球的還是那四個精心布置的展區(qū):在傳統(tǒng)農(nóng)耕作業(yè)展區(qū),按“春之華、夏之韻、秋之實、冬之盈”四季變換順序設(shè)置了四個展位,全方位地再現(xiàn)了一年四季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情景;在農(nóng)耕文化博物館展區(qū),一些已經(jīng)抑或是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老物件得以集中亮相,其中有一些甚至是記者從來沒有見過的,早就消失了的農(nóng)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在農(nóng)家樂展區(qū),則除了有最新的特色農(nóng)牧業(yè)綠色產(chǎn)品展出外,還設(shè)置了掄油錘、推油圈、跳繩、抓骰子、紡麻繩等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趣味活動;最后一個主題展區(qū)就是本期的主角——老油坊嘍。據(jù)說,常善溝村的榨油史已有數(shù)百年了,曾經(jīng)遠近聞名,而現(xiàn)在能看到的這個油坊,則是新近恢復起來的,但依舊遵循古法榨油。
記者在這座年輕的“老油坊”里了解到,常善村的古法榨油程序大體可以分為:石磨磨碎、炒料、蒸料、大炕備料、擂包、裝包、放垛子、擺垛子、捶打、放排、清包和出油等。更具體地說就是:將胡麻子等待榨油料用風車去除雜質(zhì)后,放到大鍋里翻炒,待炒出香味時立即出鍋,倒入笸籮里翻晾。將炒熟的油料晾涼后,用石磨研磨。然后,將磨碎的胡麻子倒在燒熱的火炕或高溫的鐵槽里進行烘焙,還要放入一定量的水攪拌,形成散狀,再進行高溫蒸制。蒸好后的油料要及時倒入用線麻紡織成的麻包中,將其裹成餅狀,用平板木杵撫平,這叫制坯。最后,再把每十二包為一組的油料坯子倒臥在地面砌制的一個槽內(nèi),兩端用油排銬板固定,在油排縫隙中安置木楔,分別使用重達四十、六十、八十多斤的鐵錘遞增捶打木楔,將油料中的油脂壓榨出來,滴落在下面的接油桶里,此即所謂的“小牛淚撲簌,回去怨它姑(箍)”吧。當油料被完全榨干后,卸下木楔、油餅,再進行第二次錘榨?!斑@些工序都很重要,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都得由專門的師傅進行操作,比如炒籽要有炒籽師傅呀,得會看火侯才行呀!火候輕了和重了都不行!。”一個正在油坊里忙碌的老者告訴記者,他說他叫孟昭岐,今年70歲了,從二十出頭兒就開始跟著師傅學榨油了。
據(jù)了解,炒籽是為了用高溫破壞油料的細胞結(jié)構(gòu),降低蛋白質(zhì)對油質(zhì)的吸附力,使油質(zhì)的分離過程變得更加的容易,榨出來的不需要二次煎熬也能食用。每個油坯重約十到十五斤,薄厚度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厚薄不均會影響到出油率,因此也需要由有豐富經(jīng)驗的師傅進行操作。
傳統(tǒng)手藝
吉時到,一場祭油神的儀式正在常善村進行中,主祭人點燃三炷香,站在祭案前大聲地誦起了祝詞:
油錘大,油錘圓,
油錘伴隨保平安,
錘起錘落錘頭穩(wěn),
錘打麻油代代傳。
主祭人誦詞畢,眾油工一起高喊道:
油錘保佑我們順順利利、萬事如意,多出油,出好油,開榨!
然后,眾人一起端起放在祭案上的碗碗,喝開榨酒!
在老油坊,每年榨油前,都要先祭油錘,即在祭案上擺放著三把系著紅綢布的百年老油錘。祭祀時,主祭人從祭案取下一只油錘,在油楔上面砸三下。
此時,陽光透過窗子鋪滿油坊的每一個角落,灑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明媚而又溫暖,再也沒有了夏日的燥熱。白露剛過,農(nóng)人們已經(jīng)顆粒歸倉,正是榨油的好節(jié)氣。打這以后的三四個月內(nèi),撲鼻的胡麻油香又將氤氳在這個小小的村落上空,令人陶醉。
據(jù)歷史記載,漢武帝年間,為了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朝廷派張騫出使西域。他歷盡磨難,來到了大宛國。這一天,張騫正在街上閑逛,偶遇一女子出嫁,嫁妝中還有一斗亞麻子。他十分的好奇,上前一問才知道:亞麻子有促進生育、保胎的效果,以此祝愿女兒和女婿多子多孫、人丁興旺。聽了當?shù)鼐用竦倪@番介紹,張騫決定把亞麻的種子帶回祖國?;貒?,張騫聽說漢武帝患有風塊疹,晚上渾身奇癢難受,便向皇帝推薦了亞麻子。漢武帝堅持吃了兩個月亞麻子,皮膚病奇跡般地好了。漢武帝大喜,便下旨在西安北鄰皇家園林旁辟出一塊土地,開始種植亞麻子,亞麻子在中國大地上得以廣泛種植。這種植物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麻因此而得名。在上一期里,本報記者誤將“亞麻”寫成了“芝麻”,在這里特做糾正,并向廣大讀者致歉!
《天工開物》說,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蕓臺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墩{(diào)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shù)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p>
那么,這種古老的榨油手藝是什么時候傳入常善村的呢?“這手藝是山東人帶過來的,當時挺普遍的,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但現(xiàn)在我們這里能記得的就是紹旭如和劉全海,活著的就是我繼父孟昭岐和趙樹良了?!背I拼搴舻掳辙r(nóng)牧業(yè)農(nóng)民合作社經(jīng)理王浩告訴記者,它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已經(jīng)存在700多年。它是一種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用人工物理方法把亞麻子通過捶打、擠壓、加熱等方法把其壓榨成油,再用專利物理凈化技術(shù)提純。這種麻油口味純正,色澤鮮亮,營養(yǎng)價值高。據(jù)了解,早些年,這種使用古法榨油的油坊遍布城鄉(xiāng),克什克騰旗古法榨油技藝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就享有盛譽,以榨胡麻油為主。但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這種老油坊全都關(guān)了門。常善村老油坊的老物件也不能幸免,都分給個人了,木頭的當柴燒了,金屬的被賣了破爛。直到2014年,一個叫王浩的年輕人站了出來,在繼父孟昭岐和舅舅趙樹良的幫助下,重新辦起了老油坊,繼續(xù)用古法榨油。孟昭岐和趙樹良都是過去的老油匠,從二十幾歲時就跟著師傅掄大錘,學榨油。他們的師傅姓溫,據(jù)說叫溫喜貴,山東巨野人,曾在附近的光明村榨過油?!拔覄倢W榨油時,我的師父就已經(jīng)60多歲了?!壁w樹良告訴記者。
正是憑借著這種古法榨油手藝,王浩又成立了呼德艾勒農(nóng)牧業(yè)農(nóng)民合作社,注冊了專利商標,發(fā)展生態(tài)觀光旅游,給村民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今年秋收后,常善村老油坊依然遵循古法開始榨油,一天能榨300公斤油料,一天能出90公斤油,以胡麻為主,還有瓜子等其他油料,一年能榨3個月。“從蒸料到出油需要三個小時,每班兩個人,每天兩到三班。俗話說‘冷酒坊,熱油坊,不冷不熱豆腐坊’,干這活并不容易呀!”一個油工告訴記者,黃胡麻、紅胡麻和紫胡麻,品種不同,油質(zhì)不同,價格也不同。
現(xiàn)在,常善村的這種古技藝已被列入克什克騰旗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據(jù)介紹,類似于常善村的這種“臥式榨油”法,在中國大地上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