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出現(xiàn)遠在人類進入文明史之前,史前時代人類的祖先就開始制陶。最早見于記載的是:“燧人氏范金合土為釜”,于是后人便以燧人氏為中國陶器的始祖。唐虞三代直到秦漢,陶器在民眾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漢代開始將陶器的表面涂上釉料。因外觀與陶不同,所以不叫陶器而叫瓷,從此中國便有了瓷器。漢代所謂的瓷,與后代的瓷不同,而是有釉的陶器。制陶時的爐溫不高,所以陶的質(zhì)地很脆。
到了唐代,真正高火度的瓷器才開始出現(xiàn)。制瓷業(yè)變的很發(fā)達,著名產(chǎn)品相繼問世,人們爭相購買,因此促進了名瓷的生產(chǎn)。當時著名的瓷窯,如越州窯、邢窯等多達數(shù)十處,都生產(chǎn)了許多精美的器,它們的顏色以青、黑、白、褐混合變化色為主。
由鉛黃、綠、青等三色描畫紋與無色釉的白底色胎上的窯品為最好,這就是著名的唐三彩。古玩的價值來自物體的本身,如今貴重的古玩在制作的當時就已很有價值了,因年代的久遠、數(shù)量的減少而不斷增值。所以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的確不多但偶爾得之,也不必認為是稀世之寶。因為它們在當時的價值就不高。
唐代白釉壺,該器的表面上布滿橙白色的釉,是唐代初期瓷器中的精品。
五代之時,雖然兵荒馬亂,但瓷器的燒制技術(shù)仍有進步。著名的有越州窯所出的秘色器,質(zhì)色均佳,是人們公認的精品。不過產(chǎn)量不多,現(xiàn)已絕跡。五代之時最著名的是后周的柴窯,為中國古窯的代表。
柴窯是后周皇帝柴世宗開設(shè),以其姓命名。窯址在河南鄭州,它的產(chǎn)品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嫵媚有細紋,制作精細顏色絕倫,是歷代窯器中最好的。有“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一說。所謂“雨過天青”是指淡藍色的青瓷。柴窯瓷器以天青色為主,其余還有蝦青豆青、豆綠等顏色。又有一種不上釉的呈黃土色,即所謂的銅骨。
柴窯瓷器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到,但真?zhèn)芜€難以確定。民間流傳的真品很少,即使是其碎片,也等同珍寶,甚至有人稱佩戴這種瓷器的殘片可以防妖毒,抵御箭矢。雖然荒誕不經(jīng),但可以看出它的稀有和難得。
五代柴窯出土的綠釉壇,是一種窯變器,即該器在燒制前敷的是郎窯紅釉,燒制過程中變幻出漂亮的綠色。該時代的窯變器傳世非常稀少。
到了宋代,制瓷業(y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質(zhì)料、顏色、裝飾、做工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在我國瓷業(yè)史上可謂是登峰造極。幾百年來人們均以宋瓷為楷模,元、明、清各代帝王都極力模仿,但也未能超越宋瓷佳品,它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
宋瓷的顏色大都是敷單彩釉。表面有各種碎紋,也有平滑無紋的。顏色或單一或駁雜,種類很多,如白色、藍灰色、鮮紅色、暗紫色及各種窯變色。裝飾方面有劃花、繡花、印花、錐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釉里紅、兩面彩、釉里青等。
劃花,即凹雕,用刀所刻。
繡花,用針刺成,花紋如刺繡。
印花,用印模印出花紋。
錐花,用錐鑿成。
堆花,用筆蘸泥堆成花紋。
暗花,即平雕,用刀刻去一層使花紋之處較質(zhì)地為薄,視之無花,但迎光一照花紋明顯。
法花,即凸堆。
嵌花,另刻花紋而嵌入瓷胎表面。
釉里紅,釉下有紅花紋。
兩面彩,器的內(nèi)外都有同樣的花紋,在陽光中照看,則可清楚地看到。
釉里青,是宋代瓷器的最重要的發(fā)明,用來自海外的顏色,如蘇門答臘的蘇泥,檳榔嶼的勃青,印度的佛頭青等,先在薄質(zhì)的泥坯上畫上花紋,在施一層薄釉,放在窯中燒制而成。釉里青開創(chuàng)了燒瓷的先例,成為宋代瓷器的新特色,其瓷器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由于帝王的提倡,社會人士紛紛效仿,于是官窯輩出,私窯蜂起,其中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龍泉、鈞的名窯。
定窯有南北之分。最初設(shè)在河北定縣,所以用地名命名瓷窯。到了金人南侵的時候,定窯被毀。朝廷南渡后又在景德鎮(zhèn)設(shè)瓷,制作方法完全跟定窯相同,為了區(qū)別,稱定縣窯瓷器為北定,景德鎮(zhèn)窯瓷器為南定。定瓷質(zhì)地極薄帶有光澤,色白而滋潤為正品,以白色胎骨而加以釉水燒制成的有淚痕的瓷器最好。其釉為白玻璃質(zhì),佳品白似粉,故稱為粉定,也稱白定。質(zhì)粗而色稍黃的瓷器為下品,俗稱土定。
定器燒制時翻轉(zhuǎn)放置,所以器口無釉并罩蓋銅圈以裝飾掩蓋。花紋模仿古銅鏡,以牡丹、萱草、飛凰、雙魚為主。裝飾花紋的制作方法有劃花、堆花、印花、繡花等,其中以劃花的瓷器最好,繡花最差。此外還有紫色、黑色、紅色的器,都是白色的變化形態(tài),是火候不適當而致,不視為正宗顏色。
北宋白釉孩兒枕,定窯燒制,故宮博物院收藏。該器傳世僅此一件,雕工精細,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