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的話題和文科生有關(guān)。
是因為因為央行發(fā)了個“工作論文”,央行研究機構(gòu)的四位文科博士,在國家有關(guān)機構(gòu)即將發(fā)布最近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之前,先聲奪人的一篇文章。
蹊蹺的是,雖然是央行研究機構(gòu)的專業(yè)人員寫的專業(yè)論文,但又在篇末聲明是個人觀點,不代表央行。
這就有趣了。很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論文是3月26號發(fā)布的,不是4月14號。
如果看了這篇文章,就可以知道“文科生太多”根本就不是文章的主要觀點。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前景十分嚴峻,需要從現(xiàn)在開始加強政策措施應對。
如果硬要挑一些毛病,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的字里行間有一種“代天子牧民”的傲慢。比如“還有人擔心,放開生育會導致低收入人口多生,事實上中國最缺的就是普通勞動者”。
語言上也比較隨意,比如“爹戳戳一個,娘戳戳一窩”??梢钥闯鰬撌悄昙o比較大的人寫的。年輕人的學術(shù)訓練不會允許他們寫這樣的話。
網(wǎng)上喧嘩的厲害,是傳播的技巧和當今的社會風向問題。所謂文科生純粹是擋刀。
認真說,網(wǎng)上討論這篇論文的絕大多數(shù)都只是看了幾個新聞幾個截圖而已,真真正正讀完的,估計不多。
這篇論文的重點在于最后第五部分的“應對之策”,很明確的寫了四點:
一是全面放開大力鼓勵生育。
二是重視儲蓄與投資。其中提到高度警惕儲蓄率下降過快的趨勢,還有消費永遠不是增長的源泉(驚人的信號)。
三是推進養(yǎng)老制度改革。其中提到養(yǎng)老由即時支付型轉(zhuǎn)為儲蓄型,區(qū)分基本保障和個人賬戶,盡快轉(zhuǎn)制并軌。
四是促進教育和科技進步。明確提到控制房價(點名批評深圳),然后帶了一句重視理科教育。
這里面:第一條基本共識;第二條警示吹風;第三條唱對臺戲;第四條直接打臉。
央行的干部知識儲備水平比起網(wǎng)絡鍵政大V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講政治素養(yǎng)。文章內(nèi)容反而次要,通過發(fā)文傳遞的時機信號才是最主要目的。
統(tǒng)計局年初就說過,將于4月上旬公布七普數(shù)據(jù),而昨天就是4月上半月最后一天。這個時間點,你品,你細品。
文章發(fā)出后,熱議的不是保儲蓄不是養(yǎng)老改革也不是控房價信號,而是文中只有一句的理科教育,輿論瞬間變成文理對立。引導輿論抓住一個細節(jié)喧賓奪主打?qū)α?,套路很熟悉?/p>
所以,文科生理科生誰更多更有用根本不重要,要的只是這個對立聲量,把一些東西蓋過去就行。
知乎上有人寫了這樣一首打油詩:
大國工匠不知愁,一年到頭忙蓋樓。忽見鬢頭斑白色,方知文人在耍猴。
以上是背景。大多內(nèi)容搬磚自知乎。
01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從開始上小學就開始有偏科的嫌疑。
我的數(shù)學老師先是我的一個遠房堂姐。她沒上過學,但因為她認了村支書當干爹,所以就被安排進了村小學當老師。因為民辦老師不用去下地干活掙工分,風不打頭雨不打臉。
教一年級數(shù)學,她頭天晚上跟公辦老師學,第二天再教我們。我的數(shù)學就是這樣打的底子。
后來又遇到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老師,是我的另一個遠房的二大爺,他倒是不像我那個遠房堂姐,真的會,但動不動打人,沒人敢問他問題。
后來讀了初中,開始學物理化學。可能是我的天性,我不喜歡理科。到了初三,遇到一個我特別討厭的化學老師,更是把基礎打得一塌糊涂。
所以,到了高中,我在文理分科前,基本上是物理化學常常不及格。只盼著趕緊文理分班,不再受折磨。
大學,自然是學文科。而且是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這就是我的理工科基礎教育。
雖然是一個文科生,但我知道,理工科的重要性。最起碼我知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是自己專業(yè)的話,不能亂說。
這一點郭德綱都知道。他說,你讓我和一個航天學家談論發(fā)射航天飛機,我說你應該用柴油。如果這個航天學家理我和我搭話,那他就輸了。
02
坦率地說,我對現(xiàn)在的文科教育也是不滿意。不僅是不滿意的問題,簡直就是看不上。
為啥?因為培養(yǎng)的都是些傻子。沒有人文素養(yǎng)的傻子。我說傻逼有點不符合我的說話風格。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讓你知道你在宇宙、人世中是個什么東西,確立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能讓你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死亡的方式,生命的價值,人類的情感與聯(lián)系。討論這些“無用”才是最基礎的“有用”,這是活成一塊磚和活成一個人的區(qū)別。
沒有古希臘的文明和后來的文藝復興所創(chuàng)立的文明邏輯和思維認知,就沒有現(xiàn)在的歐美的科技文明體系,也就沒有當今的世界的文明體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科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學者朱國華在生存危機:人文學科如何對標當代中國》里說:
今天,我們接受的知識體系基本上來自西方,在這里,容易速成的是理工科,而最不容易掌握的是文科知識,尤其是人文學科,因為它一方面可能與自然科學或應用科學共享某些根本的方法、論證線路或者觀物方式,它們都共同指向真理;但是另一方面,人文學科始終與傳統(tǒng)、經(jīng)驗、語言、記憶、理解、生活習俗尤其是價值觀緊密相連,它無法做到符號化、形式化。今天,中國在不少科技領(lǐng)域已經(jīng)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人文學科與西方相比,整體水平還存在著巨大落差。在我看來,當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的時候,這對我們來說,也許才意味著人文學科最大的危機。(引自探索與爭鳴雜志)
知識是力量,也有弱點。知識不僅告訴我們什么是我們能做的,也會告訴我們什么是我們永遠也做不到的,而且后者的比例很高。知識不僅告訴我們潛力,也告訴我們限度,包括知識本身的限度?!爸钡街雷约翰豢赡苤酪磺袝r,我們才算有所知。”終極的知識是知道我們自己的死亡。這也許是唯一確定的知識,也是知識的界限。
人文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建立認知底線和認知邏輯,讓我們知道敬畏的力量。
03
看所謂文科生過多的觀點被討論來討論去,我最先想到的是當年那部電影里的那個笑話:馬尾巴的功能。
我擔心有人要把我們拽回那個可怕的時代。
如果一個時代,各種烏煙瘴氣的奇談怪論不斷出現(xiàn),各種違背常識和認知邏輯的觀點流行,那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你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