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費訂閱本刊
姚西堂印記
□ 姚昌德
我的故鄉(xiāng)位于豫南唐河東約8公里處,一個極為普通的自然村落——姚西堂。小村落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400多,平淡無奇。但對在外的游子來說,故鄉(xiāng)一直是隱藏在內(nèi)心最深處的一抹情愫,時時閃現(xiàn),時時奔涌。在外時間越長,這情素就愈發(fā)濃烈。
在我的記憶庫里,一眼老井獨守在村子東南頭,與村中不遠的幾顆柿樹構(gòu)成了一道自然風景。當時,全村人都靠它吃水,有了這一泓盈盈碧水,即便貧困潦倒,整個村也充滿靈性,村人無不感念此井。
這眼老井,呈圓形直井,約2米見方,井筒子深不過7米,井水深4米有余。村民幾度維修,在井臺口徑周邊,用4塊石條壘得平整美觀,井邊的青石板因常年沖刷被磨得光滑發(fā)亮,斑駁的青苔蕩滌著老井的歲月。井壁周圍自上而下全是前輩們用磚塊砌成,終年清泉汩汩流淌,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村民用鉤擔就可以打水,稱作涳缸水井。據(jù)說,這井為清朝所建,至今已有兩個多世紀了,是村里唯一的汲飲水井,不僅人喝、牲畜喝,還洗衣做飯……。井里的水,清涼可口,甘甜怡人,能嘗出人生的味道,透視出生活的本質(zhì)。日日喝著井水,久而久之,對老井的感激和依戀之情如井底的泉眼慢慢流淌出來。老井就像一位慈祥溫順的“母親”,用甜美的乳汁養(yǎng)育了一代代兒女,喂養(yǎng)了生靈,澆灌了菜園,潤澤著滿村人度過饑渴,滋潤他們快樂成長!
一眼井的后面,必有一個村子的影子,也有時代的印記。每每念及老井,就能喚起我對童年的追思,涌動起無盡的鄉(xiāng)愁。
這口老井距我兒時所居住屋千余米,站在院落里便可放眼望見挑水的人。挑水的情景給兒時的我留下最難忘的記憶。每天拂曉至天黑,時常能看到來挑水的村民。特別是早晨,天剛蒙蒙亮,挑水的人從不同的木門走出,前往村頭那口老井。來到井口,他們總是按照先來先汲的習慣,井然有序地汲水。有粗腰寬肩的男人,毫不費力地挑起兩桶水,右手臂則隨著水桶與扁擔自然地前后擺動,步履輕盈;也有楊柳細腰的女人,晃晃悠悠地挑起水桶,兩條粗黑的大辮子隨風在身后擺來擺去,煞是好看。他們挑著水桶“吱呀吱呀”地走在石板鋪就小路上的身影,成為村中一景。青石歷經(jīng)了滄桑歲月裂痕已現(xiàn),不但記載著村上的姓氏族譜,同時也是姚氏家族文化興盛的見證。
夏日,微微南風鼓躁著,帶來暑熱的氣息,井水一入喉嚨,一股清甜涌上心間,特別涼爽,比冰棒還解渴,令人滿口生津,那種清涼透徹的味道至今難以忘懷。到了冬天,氣溫驟然降到零度以下,而井口卻冒著騰騰熱氣,富有活力,用手一點,水溫乎乎的。艷陽高照時,大姐和嫂子們便會拆下被褥、提著大木盆到井邊漿洗。井溫水,洗起來不冰手,大家一邊洗衣被,一邊聊著家長里短,好不快活!
那時往家里挑水是一件苦差事。我當兵回家探親頭件事就是擔水。來到井臺,兩腳成一肩寬八字站立,用小繩系著桶鼻,兩只胳膊跟著鉤擔向下,把水桶使勁往井底的方向下放,接觸到水面后,鉤擔掛著水桶來回晃動幾下用力朝井里一扣,等桶下沉,再用力一抻,滿滿的一桶水就露出水面,兩手緊握鉤擔一寸一寸地全力拔起,然后鉤擔壓在肩上,挑起兩桶水步履蹣跚地回家。到家里的廚房門前,我重重地放下?lián)?,水桶結(jié)實落地,廚房案板旁邊置一大水缸,右手提起水桶,挪到缸前,左手托下桶底,就把水倒了進去。大缸可以盛放二、三挑水,挑滿一次足夠兩天使用。
為了保持水質(zhì)干凈,就得淘井。天氣久旱時,村民也用淘井的方式祈求上蒼降落喜雨。淘井時,組織幾位年輕氣盛的勞力,輪流用桶將井水排干,再下到井底。下井時,喝上幾兩白酒暖暖身子。下到井底,將沉淀在井中的淤泥和雜物,鏟在桶里運上來,倒掉再放下,替換著、不間斷地往上提水和泥,直到井底的泥沙淘干凈為止。之后,再讓井底慢慢地浸出清水,裝滿井身。井淘后沒幾天,興許驚動了龍王,雨便會滂沱降落,真可謂靈驗。
有關老井的故事總在記憶中一幕幕回放。記得和小伙伴們每次途徑這口水井時,都要探著身子往下看,井深幽幽,明亮的水中晃動著藍天白云和人影,似乎要把自己拉下去。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下午,放學的孩子都逞能似的爭先恐后地玩耍著從井口上面跨過來、跨過去,一個名叫小帆的女孩眼見個個躍身跨過,也想嘗試一下。只聽“撲通”一聲,她整個身子騰空,失足地掉進了水井里。在一起玩的伙伴對著井臺幼稚地說:“小帆你先在下邊等著,我回去叫你外婆來搭救……”
此時井中的小帆魂飛云散,井水已經(jīng)沒到脖子處,求生的本能促使她拼命地掙扎著、撲騰著,雙手四處觸摸,拼命地扣住井壁的隙縫,全身浸沒在冰冷的水中,危在旦夕。幸運的是沒多久,就來了一位挑水者,他把水桶送到井內(nèi)時,小帆下意識地一把抓住鐵鉤子站在桶里,被眾人慢慢地提了上來。因解救及時,方法得當,落井的小帆并無大礙。但從此,她再也不敢到井邊玩耍了!偶爾會有想不開事的人跳到井里尋死,大多是些女性。
后來,生產(chǎn)隊便花錢在這口井的附近新打了口機井。打井的時候,人們很高興,圍著觀看。機井啟用后,影響了老井的取水量。時光飛逝,現(xiàn)在村里人結(jié)束了去老井汲水的歷史,政府不惜耗費人力物力為家家戶戶安裝上自來水,水龍頭一擰,潔凈的清水“嘩嘩”地流出來,水管一直接到鍋灶旁,吃水真是方便極了,那種用鉤擔挑水喝的日子再也一去不返。但這一口老井,卻折射出村莊的滄桑巨變,從中可以窺見社會的發(fā)展,民生的變化。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福祉,讓老百姓真正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
去年我回到家鄉(xiāng),看著老井已被垃圾填埋,心里很不是滋味。從小喝著這口井里的水長大,是它養(yǎng)育撫育了我,在流淌的血夜中,它給予我的靈氣和養(yǎng)分,對老井的情愫伴隨一生,永遠懷念它的美好。它經(jīng)常讓我回憶起過去的種種,讓人們?nèi)Ρ取⑺妓鬟^去和現(xiàn)在的生活。
多好的一眼老井啊!它不僅為鄉(xiāng)親們提供了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xiāng)親的品格,使其懂得應該怎樣去做人的道理。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只能學會堅強、學會勇敢,學會用直面坎坷的從容和身為萬物之靈的睿智,才能讓自己善良、堅強、樂觀地駕好人生航船。
作者簡介
姚昌德,豫南唐河人,1982年底投身于雄奇的戰(zhàn)略導彈部落,直線加方塊的生活磨礪著軍人的性格和意志,豐富了色彩斑斕的生活底蘊,夯實了對新聞事業(yè)孜孜追求的根基。總是堅持不懈地用自己那支筆去觸摸火熱軍地生活的這個海洋,盡情展現(xiàn)火箭兵和民政人的熾熱情懷,縱橫馳騁在碼文字的天地里,使其各種體裁的文章散見于多平臺報端。著有《神劍情》《娘家人》《愛的天空》等作品,現(xiàn)就職于北京市政府部門。
閱讀是一種修行,分享是一種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投稿郵箱3182529240@qq.com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