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常熟古建筑——寺廟教堂、園林古塔

          摘自《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市志》《虞山林場志》《虞山鎮(zhèn)志》《梅李鎮(zhèn)志》

          配圖:常熟記憶

          一、寺廟

          南朝齊梁年間,境內(nèi)興福寺、中峰講寺、三峰寺、寶巖寺已香火鼎盛,名重江南。越唐、宋、元、明、清,寺廟堂觀或雄踞虞山之巔,或深隱林海之內(nèi),屢廢屢修。民國后漸圮?!拔幕蟾锩敝校d福寺、維摩寺成空宇外,余皆折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興福寺、維摩寺、藏海寺、報國院相繼修復(fù),主體建筑多明清風(fēng)格。

          1、興福寺 

          在虞山北麓破龍澗畔。據(jù)歷代邑志載,此寺于南朝齊始興五年(483年),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年)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后稱破山寺,開元間著名詩人常建撰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詩,寺名聲遠(yuǎn)播。迄會昌末,武宗滅佛,拆去浮圖而寺毀。大中踐祚,再恢伽藍(lán)。咸通九年(868年),懿宗賜大鐘一口重約680公斤,并賜“破山興福寺”額,遂成江南名剎。此后屢有興廢。是寺氣象雄古,多唐時屋。

          新中國成立后,興福寺為邑中保留寺院之一,1956年重修華嚴(yán)講堂。60年代,曾將大殿西部辟作文物陳列室及虞山林場場部、江蘇省常熟農(nóng)校等?!拔幕蟾锩敝?,寺廢,僧人居于東偏房,其余殿堂寮房用于縣外貿(mào)公司倉庫等。1980年始,政府撥款,信徒捐助,虞山林場亦投入人力、物力,經(jīng)費總計87萬余元,迄1985年以妙生上人為主持,重修興福寺。保持原有形制。依次修復(fù)大雄寶殿、四高僧殿、法堂、禪室、云會堂、觀堂、藏經(jīng)樓,重建頭山門,重塑三世佛、十八羅漢、四高僧像、四天王像?;謴?fù)寺內(nèi)外眾多景觀。

          興福寺依山而峙,占地甚廣,殿堂亭廊,自南而北共分為五列,中軸線上依次有頭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系硬山頂,廣三間,外檐斗拱四鋪作,用象鼻昂,每間施斗拱三朵。明間作抬梁造,四椽袱及平梁線條柔和,用材碩大。椽底有銘文∶“皇明萬歷己未歲丁丑月丙寅日癸巳立,善信張拱斗喜舍吉祥如意。”大雄寶殿為歇山頂,廣五間,八架椽,通面闊23.8米,進(jìn)深14.4米,檐柱高6.60米,脊柱高9.80米。外檐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明間三朵,次、稍間兩朵,內(nèi)檐鋪作減外檐一挑,斗口0.11米。徹上露明造,四椽袱及金柱皆楠木制。外殿前壁上嵌砌明萬歷間《重修破山寺記》碑一通。左右兩軸線上分列救虎閣、佛堂、四高僧殿、藏經(jīng)樓、觀音堂和齋堂、香積廚、五觀堂等。寺又有東西兩園,東園有白蓮池、空心潭、米碑亭、飲綠軒等。

          1996年東后園重建玉佛樓、招待所,使寺院東側(cè)蘊(yùn)含江南園林特色。西園有放生池、團(tuán)瓢(石舫)、對月潭經(jīng)亭、鋄亭、君子亭、印心石屋等景觀。沿后山麓處,置以長廊,使各景點疏密相間,曲徑通幽。寺前破龍澗上跨明代龍澗橋、法華橋兩座石拱橋。山門口澗前空地上聳立唐代大中年造及近年補(bǔ)建石刻陀羅尼經(jīng)幢兩座。各殿堂亭園壁間,尚存明清以來碑刻數(shù)十通。寺自唐宋以降即高僧輩出。寺既聞名,歷代文人墨客來游者亦眾,在寺中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和碑記。寺于1982年11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院。1995年4月公布為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2、維摩寺

          在虞山辛峰亭西石屋澗上笤帽峰下。據(jù)歷代邑志載,系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僧法運(yùn)始建,初名石屋維摩庵。淳熙三年(1176年),邑人宋右丞相曾懷奏請為功德院,宋孝宗賜額“顯親資福禪院”。明初,僧壽松建觀音殿。宣德四年(1429年)僧曇敷建天王殿并筑石路,改名“維摩寺”。萬歷間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法門”及方丈室等。時有名費隱者、浮杯至山,大啟法幢,徒侶云集,寺遂大振,與慧日、破山、清涼諸寺齊名,合稱常熟四大古寺。后漸圮。至清初,已破敗不堪,寺僧用蓑衣笤笠披護(hù)韋馱菩薩佛龕,稱“蓑衣韋馱”。清康熙中,僧起雍同邑人陸瑞升等募建大悲殿。

          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景州知州屈成霖獨力捐資白銀千余兩重修,顧鎮(zhèn)撰記。有殿、堂、廊、軒、樓、閣、園、池之勝。據(jù)寺前“望湖巖”可南覽尚湖,登“望海樓”可北望長江。咸豐十年(1860年)因戰(zhàn)事,寺毀。光緒間,僧一煦重募建,屈氏后裔亦助修望海樓等,并設(shè)下院于西門外山前塘畔,但不復(fù)舊觀。新中國成立后,被列為保留寺院之一?!拔幕蟾锩敝袕U。1983年起由省太湖風(fēng)景區(qū)建設(shè)委員會恢復(fù)虞山景點而撥款重修。迄1985年先后修復(fù)天王殿、彌陀殿、大殿、望海樓、南北廂房、長廊,整修葫蘆池、缽盂泉,并重建山門、圍墻、寺前路、小香雪海等,以“維摩山莊”之名向外開放。1990年1月,常熟孝友中學(xué)校友美籍華人張兆明先生及夫人周畹女士捐贈桂樹百株植于此寺園內(nèi)。1982年11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

          3、藏海寺

          位于虞山拂水巖巔。宋代名為“覺海庵”。明洪武四年(1371年)僧道原建山門,改稱“拂水東庵”。明嘉靖中增建地藏院。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僧通琇被召還山,奏請建塔葬母,敕賜帑金建大慈塔于院后,遂更名為“藏海禪院”。開法接眾,蔚成叢席。明清兩朝,歷建大雄寶殿、彌勒殿、地藏殿、觀音殿、藥師殿、大悲殿、祖堂、方丈室、集善堂、聽雨軒、船室、客寮、仙人堂、小客堂、經(jīng)樓、香積廚、大慈塔、普同塔以及山下新舊下院等。為三吳朝供之所,極一時之盛。咸豐十年之亂,寺殘破僅存山門。同治后方次第恢復(fù),兼管一墻之隔的報國院。據(jù)民國間汪青萍《常熟手冊》云,民國23年(1934年)甲戍上巳,寺中失火,僧舍梵宇化為灰燼,惟報國院北極行宮,金像輝煌,巍然獨存。1991年6月市佛教協(xié)會經(jīng)充分醞釀,報請有關(guān)方面領(lǐng)導(dǎo)批準(zhǔn),于1992年5月奠基,歷時五年耗資850萬元,成功重建,于1997年10月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

          4、報國院

          在虞山錦峰拂水巖上。其處原有邑人褚應(yīng)韶于明嘉靖中所建真武廟。嗣后,明世宗以泥金彩繪斗姥及真武像各一軸賜武英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邑人嚴(yán)訥,訥不敢供于家,遂就真武廟基購地建院以奉,敕賜“報國院”額。邑中俗稱拂水巖為祖師山,一般稱報國院為“祖師廟”。據(jù)明萬歷間張應(yīng)遴《虞山勝地記略》載,此院規(guī)模壯觀,正殿榜曰“大羅天”,其幼時嘗見覆碧琉璃,后易以常瓦。有大士、定光、碧霞、茅君諸殿左右分列。自春迄初夏,大江南北諸郡士女畢集,焚香膜拜,香稅所入佐縣官之急歲不下數(shù)百緡云。萬歷李詡《戒庵老人漫筆》亦曰∶“常熟嚴(yán)善齋公訥,圣上賜以泥金彩繪斗姥圣師神像各一軸,特募建雄殿于拂水巖,以致虔誠,四方進(jìn)香者以萬計,殆所謂一國之人皆若狂乎!”清順治間,嚴(yán)訥孫栻曾修,康熙中栻?qū)O榜眼虞惇亦修,乾隆時虞惇孫嚴(yán)有憘再修,不復(fù)舊觀。咸豐后并入相鄰之藏海寺,漸圮。民國23年藏海寺失火,殃及,僅剩北極行宮。70年代毀,惟存山門,1995年市佛教協(xié)會重建該院。

          5、寶巖寺

          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503~519年),初名延福禪院。在虞山寶巖灣,建筑美麗壯觀。唐武宗滅佛被毀。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俶仰慕隱居該寺的高僧希辨之名,召其到杭州普門寺講演,其歸隱延福禪院后,錢氏施黃金五百兩,助建七級浮圖(佛塔)于院中,吳人相傳泗州佛塔第一,此為第二。宋太宗皇帝也贊賞希辯,下詔進(jìn)京都汴梁,賜法號“惠明大師”。宋端拱二年(989年)太宗恩準(zhǔn),又歸隱常熟延福禪院?;实燮髦?,當(dāng)?shù)馗缓类l(xiāng)紳百姓紛紛捐資,歷時五年,大興土木重建寺院。宋天禧中,知縣胡順之請賜額寶巖禪院,仁宗朝又賜銅鑄東岳圣帝像,遂成名寺。元、明、清歷朝,屢修屢廢。民國期間,僅剩茅屋數(shù)間,在重修破山興福寺時,僧潭月在民眾贊助及歙縣程居士貽澤輸金贊助下苦心經(jīng)營,于民國23年建成普光明殿,后續(xù)建普賢殿、地藏殿、功德堂、玉佛樓、祖堂、齋堂、庫房、香積廚等。民國26年9月24日,為避日寇轟炸,時主持潭月與當(dāng)?shù)厥幻迕裼喠⒑贤?,于寺?nèi)開挖長20丈(66.67米),深1丈(3.33米),闊6尺(2米)的防空洞1個,當(dāng)事人之一陳榮興尚健在并保存合同一份。常熟解放初,寶巖寺樓閣較多,規(guī)模很大,解放上海的某部隊曾借住是寺休整?!拔幕蟾锩敝兴職?。2000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zhǔn),重建寶巖寺列入“寶巖生態(tài)觀光園”的總體建設(shè)規(guī)劃,是年6年19日,舉行寶巖寺“大雄寶殿”奠基儀式,7月18日舉行“開工典禮”。

          7、三峰清涼禪寺

          始建于南朝梁代,因居虞山第三峰故名三峰寺。明嘉靖間幾廢,萬歷后屢有重建。寺宇宏大,占地甚廣,全寺有三門、七殿、四閣、十六堂、兩亭、兩樓、一軒、五房、五院、一莊。寺舍多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南巡,寺僧超揆迎駕蘇州奏請御書賜額“三峰清涼禪寺”。山門在寺外山麓之巔,離寺約里許,循石而上,達(dá)內(nèi)山門,門首榜有巨字“三峰”,旁懸一聯(lián)曰∶“長嘯一聲,山鳴谷應(yīng);舉頭四望,海闊天空”。清咸豐十年,大殿及方丈室并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三十年重建大殿,并增建寂照堂及堂東北隅院宇。寺后多百年古樹、層層疊翠,萬松連云,景象十分壯觀。寺旁燒香街有120步石磴道通祖師山。該寺歷代高僧輩出,寺中珍藏古跡文物特多。昔藏汲古閣《華嚴(yán)經(jīng)》刻版全部,名人書畫冊頁手卷尤多,惜藏之不慎散失較多。翁同龢晚年常到寺內(nèi)“聞思閣”讀書,并重書“寂照堂”匾懸堂中。曾參加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先生過從甚密的近代著名僧人宗仰,就是在“三峰清涼禪寺”剃度出家的。民國26年,日軍入侵,常熟淪陷時,三峰寺遭到很大破壞。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中寺被拆除。

          8、鐵佛寺

          位于虞山門外天潭谷之南。亦名北地藏殿,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陸重科建,原名普仁禪寺。內(nèi)有鑄鐵接引佛一尊,故名鐵佛寺。其實鐵佛并非全鐵,只是頭、頸及足部一段是鑄鐵,中部將磚石填砌之,高約4尺(1.33米)。翁司寇叔元建大殿,供鑄鐵接引佛像。”后又歷次增建院宇。咸豐十年被毀。民國18年,重修廟宇,將鐵佛的磚石部分改用香樟木雕刻代替,并增大至1丈8尺(6米)。言調(diào)甫先生做了副關(guān)于鐵佛的對聯(lián)∶“頂踵完全鐵,身心表里香?!彼轮車袛?shù)片楓林,每當(dāng)秋日來臨,風(fēng)景極佳,游人絡(luò)繹不盡。舊虞山十八景之“普仁秋爽”即指此地。寺于解放后毀。

          9、小云棲寺

          在虞山鵓鴿峰西,舊名冽泉禪寺,亦名白云棲,清康熙中建,乾隆年間孫岐福修,大殿建于半山,殿之西為客堂,稱“云半間”。入為圓照堂,形如石舫。殿東為蒼雪堂。由殿而北為重樓,廣五楹,榜曰“天風(fēng)海山樓”。遇天晴登樓,則海上諸山羅列可指。殿后有石磴,拾級可下名泉穴小石洞,洞中冬暖夏涼。寺內(nèi)有古紫藤,古羅漢松,均是明清遺物。寺外喬木掩映,巨石嶒崚萬斛濤聲。每年蒔開秧后,香客絡(luò)繹不絕。清咸豐十年,大殿及諸樓閣并毀。后略加修葺,僅存客堂及舫齋數(shù)楹。常熟淪陷時,日本侵略軍曾駐此練兵。至解放初,寺僅剩鐫有“小云棲寺”和“松風(fēng)泉月”的碑坊。80年代起,石洞管理區(qū)重建部分殿堂,供附近老年山民進(jìn)行小型宗教活動。并辟設(shè)茶座供游客品茗。

          二、教堂

          1、景道堂

          原在虞山北麓城區(qū)北門大街17號,北與仲雍墓道間牌坊相鄰。系基督教監(jiān)理公會(后改稱衛(wèi)理公會)所創(chuàng)教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寓居常熟之會稽籍人孫直齋贈地并捐款始建禮拜堂于此址。民國26年擬將堂翻建成樓房,因抗戰(zhàn)爆發(fā)工半而停,后至民國37年復(fù)竣工。其樓坐西朝東,正門設(shè)于東面,置西洋式窗,共三層,第二層為主堂。總進(jìn)深6間20.5米,面寬9米,脊高11米。正門之上端鐫刻“景道堂”額,旁鐫小字“民國37年監(jiān)造”等,系吳曾善書。1959年始,該堂成為基督教五派的聯(lián)合禮拜堂。于1995年因北門大街拓寬遷建于通江路七弦河畔。

          三、園林

          1、燕園

          在辛峰巷。清乾隆間東閣大學(xué)士蔣溥之子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創(chuàng)建,初名“蔣園”。后為其侄泰安縣令蔣因培所有,延請疊石名家晉陵戈裕良疊黃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園因名“燕園”。再歸常熟知縣歸令瑜。清末駐日本長崎、神戶、朝鮮仁川領(lǐng)事張鴻購得,重加修葺,植入五針?biāo)?、日本櫻花等,并自署“燕谷老人”。近人花病鶴先生《虞山園林小識》引張小庾《瓶花廬詩鈔》移錄燕園之園景如次:一、五芝堂,二、賞詩閣,三、三嬋娟室。四、天際行舟,五、童初仙館,六、燕谷,七、引勝巖,八、過云橋,九、夢青蓮花庵,十、綠轉(zhuǎn)廊,十一、冬榮老屋,十二、竹里行廚。此園占地僅四畝余,構(gòu)思巧妙,建筑別致,多名花珍木,富有江南園林特色。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為最,峻險清奇,變化萬端,向為園藝家所贊賞??箲?zhàn)間,園內(nèi)部分景觀曾遭損圮,建國后,園址先后為縣公安局、文化館、皮革廠等單位使用。1982年3月公布為省文物保護(hù)單位。1984年起陸續(xù)進(jìn)行修復(fù),已恢復(fù)部分景觀。

          2、趙園

          在翁府前,與曾園相接。原為明萬歷間御史錢岱所構(gòu)“小輞川”部分舊址,清嘉慶間邑人吳峻基辟為“水園”。錢泳《履園叢話》云:“邁堂構(gòu)壺隱園后數(shù)年,在彭家場得錢元輝南皋遺址,造為小筑,種竹養(yǎng)魚,亦清幽可憩。”光緒龐志載:“壺隱園在西倉前,邑人吳峻基所構(gòu),今丁氏居之。又吳氏水園在九萬圩?!泵駠≈据d:“吳氏水園在彭家場,亦峻基所構(gòu),咸豐庚申毀,陽湖趙烈文寓邑時重為葺治。今名水吾園,為常熟盛氏所得,舍為天寧寺下院。”據(jù)今人花病鶴及沈傳甲先生等考,清同治,光緒間,園歸趙烈文后稱趙園。時趙宦游易州,由夫人鄧廷禎之女鄧嘉祥及內(nèi)弟鄧家緝襄其園事。至民國間,歸常州盛氏,盛舍園于天寧寺,為下院,更名“寧靜蓮社”。民國16年,江南名畫家吳觀岱曾繪《寧靜蓮社圖》。此園原以水為主體,園門東開,景點皆環(huán)池而筑,參差錯落,巧而得體。西向為居室,系三進(jìn)院落一座,曰“能靜居”。又西有經(jīng)堂五間,內(nèi)供大士像,長廊曰:“殿春”。折而向北,設(shè)八角及方形臺榭各一,臨園墻處老柳盈堤,偃臥波上,遠(yuǎn)望虞山崗巒起伏,其境特佳。北端有單孔拱橋“柳風(fēng)橋”,城河之水由橋下入“靜溪”,過溪有天放樓,系趙烈文藏書處。溪南則假山叢立,晴嵐挺秀。設(shè)九曲橋橫跨水面,南達(dá)“舫樓柳浪”,折而東又有黃石假山,上置石井欄一,鐫趙烈文所書題“梅泉”。園內(nèi)有檜柏三株,蟠根嵌石,虬枝參天,為“小輞川”之故物。建國后,此園先后為常熟師范學(xué)校及蘇州地區(qū)師范??茖W(xué)校等單位使用,今布局已有所變化。于1982年11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

          3、曾園(虛廓園)

          位于九萬圩與翁府前之間,占地約20畝,西與趙園相鄰,原系明代御史錢岱“小輞川”部分遺址。清光緒年間,《孽?;ā纷髡咴鴺阒浮滩坷芍性珷I為家園后,取名“虛廓邨居”,俗稱曾家花園,簡稱曾園。園正門面對九萬圩,迤西邊門額“城南新筑”。正后門在翁府前百歲坊(今書畫院大門處),往西有小后門(今園大門處)。園內(nèi)廳堂室舍十余所,題額者有:歸耕課讀廬、水天閑話、娛暉草堂、壽爾康室、君子長生、雪北香南等。園中清池一泓,通九萬圩城河活水,池中植荷。池畔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邀月亭、梅花廳、超然榭、船廳以及橋亭、半亭、六角亭、八角亭繞池而筑,之間由長廊相連。池中曲橋通水榭(蓮花世界),橋頭“雪壇”置石桌石凳,花木掩映。壇上清風(fēng)明月閣寶瓶結(jié)頂,與虞山辛峰亭遙相呼應(yīng)。池東有黃石假山三組,一組靠水邊,兩組傍廊屋。假山鐫刻多處,有小有天、石室、翠虬洞、愚公洞、磐磯、嘯臺、石門、虛廓子濯足處等題記。園東、北兩隅壁嵌石刻數(shù)十塊,內(nèi)容除園主先世曾勉耘《歸耕圖》與園主《山莊課讀圖》外,詩文題跋皆出自李鴻章、翁同龢等30多位清代顯宦名仕之手,蔚為大觀。園中多珍花異木,香飄四季。正廳前香樟、白皮松及壽爾康室旁紅豆樹,系明代故遺,尤為珍奇。庭中矗立太湖石山子一尊,縐、瘦、透三者咸備,額題“妙有”,下鐫園主于光緒二十年造園落成題記。曲折廊軒環(huán)通全園各處,人行其中,晴不日曬,雨不濕鞋。游居合一和倚山入景乃園之特色,多處景點都可見青山一角,而佳景又各不相同。沈鵬、吳大澂、楊圻、楊無恙等名人均住過此園,為園更添人文氣息。30年代初,曾樸筑“洋樓”一幢于池西自用,并度過晚年。建國后,先后為常熟師范學(xué)校、縣委黨校、蘇州地區(qū)師范??茖W(xué)校及常熟高等??茖W(xué)校所用。1982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1995年學(xué)校撤讓還園,經(jīng)園林管理處修葺,于1996年2月對外開放。

          4、之園

          原址東起九曲黃河,南臨九萬圩,西至嚴(yán)家弄,北抵荷香館浜,總面積達(dá)20余畝。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1837—1906)所構(gòu)筑,俗稱“翁家花園”。民國丁志:“之園在荷香館,布政使翁曾桂所建,在所居之南園中,池水與城濠相通,頗稱疏曠。”今據(jù)翁曾桂裔孫翁之激所撰《之園紀(jì)實》載述甚詳。光緒初年,翁曾桂購置此處空地后,歷十余年未修筑,二十四年(1898)其叔父兩朝帝師翁同龢削職歸,九月初過九萬圩嘗謂曾桂所購園地,柳榆松杉皆漸成蔭而無一椽,有池甚寬云。次年始營建,二十六年五月十六日開啟正門,當(dāng)月二十八日翁同龢應(yīng)邀至新園游覽,認(rèn)為極感暢適。園名“之園”,舊有因其曲水回流,形狀似“之”故名一說,而翁之澂則稱緣近代常熟翁氏輩份以曾、孫、之、慶排列,翁曾桂建園時,考慮茲園將為孫輩聚息之所,并冀其繁衍興旺,故以“之”名。此園由住宅、園林、水面三部分組成,住宅在園東北隅,占地約五畝,水面約占三分之一。以中央小島及四面廳為全園之中心,環(huán)建松茅亭、船廳、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軒、半溪亭、花房、依綠草堂、垂虹橋、木香棚、漾碧橋、荷池等。宅又分內(nèi)外,外宅有門廳、大廳、書房、花廳、洋書房、轎廳等。內(nèi)宅則有平房及樓房三組,設(shè)回廊通水中之閣,為臥室。園中并廣植名花異木。其磚刻門樓上鐫有“城市山林”額,二側(cè)鐫對聯(lián)“廿年締構(gòu),一水澄清”。其中的之園、之福堂、挹爽軒、半溪亭等題額為翁同龢?biāo)鶗?。整個園林布局皆因地制宜,但又無不構(gòu)思巧妙,匠心獨運(yùn)??谷諔?zhàn)爭中,部分景觀被日軍縱火燒毀,從此不復(fù)舊觀。1953年,園址辟為市人民醫(yī)院。

          5、唐氏園

          位于縣南街47號,原系清末漕運(yùn)總輸唐一葵私家園林。據(jù)建國后虞山鎮(zhèn)城東地區(qū)古建筑普查資料載:“內(nèi)有書廳一座、亭子二座及船廳、池塘、假山、名樹等?!薄冻J焓兄尽贩Q,此園占地僅半畝,然匠心獨運(yùn),筑有亭、臺、軒、榭。中心一小池,上有三曲石橋,四周堆假山,植花木,俯視池水,有如臨深淵之感。沿墻環(huán)以游廊,其北筑旱舫半截,又筑半亭多處。園景玲瓏,富有詩意。建國后,為縣圖書館使用,于1982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1989年,改為國家安全部門辦公址。對原建筑加以修理并增辟數(shù)處景觀。

          6、虞山公園

          在北門口虞山東麓,正門臨北門大街。1931年以原“半巢居”及陳家山弄等地而建。初名常熟公園,因其時西門之“逍遙游”曾名虞山公園,故亦稱此園為新公園,園倚山而建,北端沿明代城墻構(gòu)筑,設(shè)景隨山勢起伏,建筑錯落有致,中間綴以亭榭池橋,合自然風(fēng)光與人工布局為一體,野趣特濃,得天獨厚。1948年汪青萍《常熟手冊》曰:“公園在旱北門內(nèi),依山傍城而筑,風(fēng)景具天然之勝。亭榭點綴,栗里環(huán)翠,茶居遙對,游人憩息所也。”舊時之主要建筑和景點有:環(huán)翠小筑、挹翠山房、北廓草堂、飲綠軒、栗里、湖心亭、雙茅亭、新亭、九曲橋、中山廳、民眾教育館、錢牧齋宅卷云石、凝碧假山等。至解放前夕,園景荒蕪已甚。建國后,1950年更名為人民公園并漸次整修。計有重建栗里、環(huán)翠、園門,新建挹翠亭、王石谷亭、忠王碑亭、聽松亭、半山軒、夕照榭、半山廊、支邊亭、虞紅亭、倚晴園,移入元趙孟頫沁雪石、明周木童子拜觀音石等。并辟設(shè)兒童樂園、盆景園、公園飯店,曾設(shè)動物園等。1984年4月復(fù)更名虞山公園。1994年又重建大門。今存園占地達(dá)150余畝,為初建時數(shù)倍,是市內(nèi)主要游覽及休憩勝地之一。

          四、古塔

          1、崇教興福寺塔

          在城區(qū)東隅,俗名方塔。據(jù)歷代邑志載,南宋建炎四年(1130),有僧文用者謂客山高主位低,請立浮圖以鎮(zhèn)之,知縣李閩之然其說,遂令建塔。至紹興三年(1133),耗資15萬緡,功未半而文用卒。咸淳八年(1272),又有僧法淵撤遺構(gòu)重建而成,高九級,“上施露盤,表以金剎,周設(shè)欄盾,金碧丹艧”遂成一方巨觀。越元代,木構(gòu)漸圮。洪武八年(1375),寺僧靜惠大合眾施重加修葺,歷八年告竣。宣德間亦有僧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九級傾,翌年知縣王叔果修。萬歷間邑人陳瓚、蕭應(yīng)宮累修。天啟三年(1623)地震,塔頂向東北傾斜,顧大韶倡眾修正。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蔣陳錫、蔣廷錫又修。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王克明點燈失火焚壞木構(gòu),明年由王出資,督糧道程光鉅倡眾修復(fù)。咸豐十年(1860),寺毀而塔幸存。同治初,訛傳塔下有賊人藏鏹,邑民爭往發(fā)掘致塔頂圮,僧明月募修未成。光緒三十年(1904),俞鍾穎、楊崇光等率眾修第六七八九層,其余略加整修??谷諔?zhàn)爭中,遭日機(jī)轟炸,燒毀底層副階。建國后,于1963年至1964年大修,在地宮中發(fā)現(xiàn)石造像一件,其上鐫刻銘文有:“囗州永光禪院僧慶仁,奉為十萬信施,鐫此寶石花臺擎安彌陀變相寶鏡永充供養(yǎng),囗時大宋端拱元年戊子歲五月五日題記,匠人司馬恩。除前,咸淳壬申再建寶塔。大清光緒甲辰秋,邑人前荊宜施道俞鍾穎、前知銅梁縣事楊崇光,督工重建上四級,余一律修整,掘得此石,附志于下,乙巳五月敬藏原處?!?/p>

          1986年市文管會按宋代《營造法式》重建副階。1999年至2000年全面整修。今存塔系正方形,四面九層,磚木樓閣式結(jié)構(gòu),盔形頂,逐層遞收,立面輪廓呈拋物線狀,外觀秀麗。面闊3間,在明間設(shè)門洞,底層為拱圈式,其余均作壺形。塔壁最厚處達(dá)2米,平座深0.9—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shè)幾何形欄桿三扇。塔心柱自第七層樓面起直貫塔頂,以圓形硬?木三接而成,徑最粗達(dá)0.6米,總長32.5米。下邊有東西向大柁梁二根承托,并于八、九層之中另設(shè)二梁作十字形狀架于壁間,夾住塔心柱,藉以套托鐵制剎件。塔剎自下而上由覆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瓶、寶珠等鐵構(gòu)件組成,約重達(dá)15噸。四角上,均以鐵索鏈與九層戧頭相連接,整塔從平地至剎頂總高度為67米余。方塔歷來為常熟古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和重要游覽景點,于1957年8月和1982年3月二次公布為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2、聚沙百福塔

          俗稱“聚沙塔”,在梅李鎮(zhèn)東街市稍。宋時梅李鎮(zhèn)還處在江海之濱,相傳以鎮(zhèn)潮水沖激,故名。塔下建有法云禪寺,今寺已塌毀。該塔在宋代紹興年間為邑人錢道所建,明崇禎時重修換塔頂復(fù)缽,清康熙年間又換剎桿下的橫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與里人鄧氏兄弟3人再次集資重修,清道光十年(1830),樓梯樓板及飛檐走廊為野火所廢,僅存頂上3層。民國元年(1911)6月15日,塔頂端為颶風(fēng)吹墜,與寶頂同時墜下有銅小佛18尊,抄經(jīng)1部,塔圖1幀,惜均在淪陷時遺失。自此塔身逐漸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為減輕塔頂負(fù)荷,雇工將傾斜之復(fù)缽和塔剎取下。

          聚沙塔八面七級,塔室為正方形,底層正方位開門,其上各層相閃四門四窗,以上施腰檐平座,底層有副階周匝,翼角起翹。塔內(nèi)有樓板及扶梯,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系仿木塔的樓閣式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現(xiàn)存木構(gòu)為明清維修之物,系仿宋代型制更改而成。塔壁內(nèi)外留有部分粉刷的灰漿殘跡,有土紅色及白灰漿兩種,白色為后來所加。土紅色亦符合宋《法式》所謂“丹粉刷屋舍”之制。故該塔雖經(jīng)歷代修葺,然仍保留了南宋塔的形制和部分較完整的構(gòu)件,對研究江南宋塔有較高的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逛常熟古城園林
          舊臺月榭話虞山
          比蘇州韻致,比杭州婉約!這座江南小城還清凈人少!慶幸未火!
          常熟 燕園
          張南垣
          常熟二日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