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老師的“撕傘”大戰(zhàn),竟意外暴露父母們的育兒黑歷史
何為撕傘?就是要將自己當年淋過的雨,全都讓如今的學生嘗一嘗,所以要把學生的傘撕爛!所有圖源:頭條新聞這屆00后、95后的老師們尤其鐘情此道,隨便打開一個社交平臺,搜索“撕傘”你就會發(fā)現(xiàn)老師們是如何在雪中“撤”炭的:有的老師在默寫之前,提前放出消息默寫第一自然段,等學生把準備工作做好以后再告訴他們默寫第三自然段,玩得就是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有的老師深諳學生被提問的恐懼,干脆整個“高等數(shù)學”叫號;有的老師考試整了29道選擇題,正確答案全是A ,學霸和學渣都沉默了……這倒不是老師想擺爛,單純是要提升一下學生們的心理素質(zhì),打破“長短不齊選BC”的封建迷信;再說防止學生考試作弊這一項,如今的校園里經(jīng)常能看到以下一幕:還有的老師干脆站在椅子上,真正360度無死角監(jiān)考,以前監(jiān)考老師總說你們在下面的小動作我看得一清二楚,現(xiàn)在我信了……面對青春期學生們涌動的荷爾蒙,現(xiàn)在的老師更是有辦法,不但不勸分,還把情侶安排到在第一排,坐同桌,放眼皮子底下看著,總有一天會相看兩生厭。看到此,想必大家已經(jīng)十分了然,這不就是老兵欺負新兵那一套嗎?把自己受過的“磨難”,復制到自己學生身上。“撕傘”梗出來后,網(wǎng)上出現(xiàn)兩種聲音:一些人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確實不該用這種折磨人的方式對待孩子;但另一些人認為,老師嚴厲些,難道不是為孩子好嗎?有什么好調(diào)侃的。父母也“撕傘”一位媽媽在垃圾桶里翻出了孩子沒吃完就扔掉的饅頭,她感到非常生氣,于是懲罰姐弟倆背100遍《憫農(nóng)》。兩個孩子一邊哭一邊背,直到晚上11點,也沒能背完100遍。第二天早晨,這位媽媽問姐弟倆心里什么感受?姐弟倆說再也不浪費糧食了。可孩子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識到食物的珍貴了嗎?還是被媽媽強硬的威脅手段嚇到了,不得不通過認錯來討好媽媽?懲罰可能暫時有效,但長久而言只會讓孩子既痛恨吃飯,又痛恨背詩。我們一直很疑惑,為什么父母明知道懲罰不好,卻總是很熱衷于這樣的教育方式呢?在《一起出發(fā)吧》這檔綜藝節(jié)目中,演員楊爍因為在節(jié)目中對待兒子雨辰的方式而一度登上熱搜。以下圖源:《一起出發(fā)吧》節(jié)目截圖 似乎他從來不會好好和兒子說話,下車后雨辰?jīng)]有和他走到一起,他就勒令兒子重走一遍。雨辰走路有點內(nèi)八字,他就當眾呵斥:“腳尖伸直!”、“去,重新跑回去!”工作人員提醒他,這里是高原,孩子可能會身體不適,5號房很遠,待會可以抱下孩子。可楊爍不但沒抱,路上還對兒子說:“5不是你的幸運數(shù)字嗎?你不是要選5號房嗎?”還指著1號房,讓孩子看,自己的“決策”本來有多英明。全程看下來簡直把人的怒氣值拉滿了,而楊爍在節(jié)目播出后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家的孩子我能不心疼嗎?我特別心疼。但是他是個男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男子漢。只有自己體驗后,才知道有多難?!?/span>聽起來似乎用心良苦,可他也不過是眾多“撕傘型”父母中的一員。楊爍之所以對兒子這么兇,其實是把兒子當成了小時候的自己。在另一檔節(jié)目中他曾透露,自己小時候就是被父親打大的,他為了避免挨打,給自己設立了很多條條框框,用來時刻提醒自己,要聽話、要陽剛。所以,面對兒子,他很害怕兒子變成小時候被打的自己,便提前按照內(nèi)心的標準,無孔不入地要求、錘煉兒子。在楊爍身上,許多人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甚至是某一時刻的自己。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童年所經(jīng)歷的一些創(chuàng)傷已經(jīng)深入骨髓,不平等感和不被尊重感已經(jīng)成為植入體內(nèi)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他們在成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潛意識里出于對不平等和不被尊重的反抗,就會想辦法拔高自身。“不能在陽光下呈現(xiàn)的心理,最后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xiàn)?!?/span>于是,在面對孩子時,他們便將父母曾經(jīng)對待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搬了出來。一方面獲得了情緒的滿足感:“孩子讓我不爽了,我為什么要讓他爽?”另一方面又獲得了道德滿足感:“孩子犯錯,如果我不懲罰,我還當什么父母?”懲罰變得合情合理,而自己所受的創(chuàng)傷,也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傳遞到了孩子的身上。盡管他們是不由自主地撕掉了孩子們的傘,盡管他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但實際上,父母“撕傘”的行為,卻真的會讓孩子的人生淋雨。為孩子撐起一把傘當你帶著幾歲的孩子在外游玩,偏巧趕上下雨,而你們只有一把傘,你會怎么做?想必大多數(shù)父母會一手將孩子抱起,一手打著傘,趕緊找個地方避雨。然而網(wǎng)絡上曾有這樣一張照片感動了幾百萬人。照片上,一位穿藍色襯衣的父親左手提著公文包,右手為兒子堅定地打著傘,自己卻暴露在滂沱大雨中被雨水濕透了全身。當年報道稱,這張照片拍攝于美國紐約皇后區(qū)的馬路上,而這位父親真名叫做劉僑。有人對此深受感動,但也有人質(zhì)疑劉僑為何不抱著兒子?可劉僑認為這就是他的教子哲學:“我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不會抱著他,書包也讓他自己背。不過畢竟他年幼,抵抗力差,還是要撐傘以免著涼?!?/span>在孩子犯錯時,在講道理、批評、懲罰、發(fā)火之外永遠還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像劉僑一樣,為孩子撐起一把傘。給孩子撐傘,不是替孩子推平可能遭遇的坎坷和磨難,而是當孩子前進的路上,給孩子一份底氣和希望。優(yōu)家教育創(chuàng)始人吳臻老師曾說,好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容器,而容器通常具備三個特點: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敗時支持孩子;允許孩子的情緒、生命力,在和父母的關系中流動。對于第三點可能很多父母不太理解,其實這是在說我們不需要為孩子提供精神的指導,孩子內(nèi)心自有其指引的方向。神話學作家約瑟夫·坎貝爾有這樣一句話:你不能到外面尋求答案,答案只能來自于內(nèi)在,當你到外面尋找答案時,就制造了你個人的荒原。我想這對父母也是適用的,父母的指導總會摻雜許多自戀的情緒在里面,認為“聽我的你才能過得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制欲。父母如果總站在“我這個生命比你這個生命更知道你要什么”的位置上,總讓孩子來自己這里尋求答案,那么孩子這個樹苗永遠無法在荒原中成長起來。所以允許孩子的情緒、生命力,在和父母的關系中流動,也就意味著父母會教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成為“撕傘型”父母很容易,只需要跟隨潛意識,復制我們曾經(jīng)受到過的傷害就可以。但請記得,你撕開的不僅僅是孩子頭上的保護傘,更是孩子那顆純真的心。如果真的愛孩子,不想讓孩子淋雨,就請為孩子撐一把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