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鄧艾率領(lǐng)大軍偷渡陰平,隨后突破綿竹,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蜀漢就成為三國建立以來第一個被滅亡的政權(quán),之后,劉禪被轉(zhuǎn)移到洛陽,被魏國權(quán)臣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劉禪的爵位是公爵。
公元265年,司馬炎被司馬昭冊封為晉王世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去世,司馬炎即位為晉王,六個月,司馬炎逼迫曹魏政權(quán)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給自己,隨后,司馬炎建立晉朝,封曹奐為陳留王,曹奐的爵位是王爵。
公元279年11月,晉朝發(fā)動了滅吳之戰(zhàn),晉軍所到之處,吳軍全面潰敗,很快東吳政權(quán)面臨崩潰,280年5月1日,孫皓模仿當(dāng)年劉禪投降的儀式,反綁著雙手向晉軍投降,隨后,孫皓被轉(zhuǎn)移到晉都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封孫皓為歸命侯,孫皓的爵位是侯。
至此,漢、魏、吳三大政權(quán)都告滅亡,三國時代正式結(jié)束,歷史進入了晉朝,但是,漢、魏、吳三大政權(quán)的末代皇帝卻遭到了不一樣的結(jié)果對待,蜀漢末代皇帝劉禪被封安樂公,曹魏末代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同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與封號不一樣?這其中有什么講究嗎?
還真有講究,古人對于封爵的程序是非常講究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同時按照爵位的不同,所賞賜的封地也不同,周朝的封爵對應(yīng)的賞賜是:公爵與侯爵之地有百里,伯爵有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封地有五十里,在周朝是嚴格執(zhí)行的,不可能封你個子爵給你一百里土地,而一定是五十里。
同時周朝的公爵一般是封是前朝后裔,比如宋國的首封君是商紂王的庶長兄微子啟,他的爵位是公爵,封地是一百里,所以宋國是公爵國,當(dāng)然也有例外,比如齊國,因為與周文王和周武王關(guān)系特殊,而且是周朝的大功臣,所以也是公爵。
春秋戰(zhàn)國后期,禮樂崩壞,原本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的,到了后來諸侯們開始自己稱王,王爵原本只有周天子能用,但諸侯國都超越了禮法,自己稱王,比如秦惠文王就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而他的父親秦孝公只是稱公,這些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法。
到了秦漢時期,流行是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其中最高等級就是列侯,沒有公爵,漢太祖劉邦打天下時,為了拉攏政治盟友還封了八個異姓王,后來又成為同姓王,但是漢朝的爵位原則是:非功不得封侯,非劉姓不能稱王。也就是說想要封侯必須得有戰(zhàn)功,而只有劉姓皇親國戚才能被封王,異姓是不能被封王的。
東漢沿襲了西漢的爵位制度與封侯制度,即使到了東漢末年,也是如此,整個兩漢時期,外姓封公的只有兩個人,第一個人就是王莽,第二人是曹操。王莽被封為安漢公,是為了篡位,同樣的道理,曹操被封為魏公,也是為了篡位,公爵在東漢就是篡位的標(biāo)配,因為東漢最高爵位是侯爵,如果一定要封公爵,那就是篡位。
但是,曹操在位時,不僅封了公爵,還封了王爵,這就是篡位,所以曹操盡管沒有篡位之實,已經(jīng)有了篡位之名,所以才會被天下人所咒罵。曹操去世后,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于是曹丕建立了魏朝取代了東漢,曹丕就是魏文帝,為了安置漢獻帝劉協(xié),曹丕給劉協(xié)封了山陽公。
為什么曹丕封劉禪是公爵而不是其他的呢?
這很有講究。東漢是沒有公爵的,漢獻帝劉協(xié)被逼退位后,曹丕得給他一個名份,東漢外姓最高的是侯爵,劉姓最高的是王爵,曹丕可以封劉協(xié)為公爵或者王爵都可以,但是曹丕選擇了封劉協(xié)為公爵,原因是:魏朝已經(jīng)建立,魏朝曹姓才是國姓,劉姓已經(jīng)變成了外姓,而魏朝沿襲了漢朝的非曹姓不得封王的制度,在曹操開啟了公爵制度的情況,曹丕只能封劉協(xié)為公爵。
再說劉禪投降后為什么會被封為公爵?
首先,劉禪不可能被封王爵,因為當(dāng)時魏國掌權(quán)的司馬昭自己也不過是個晉公,也就是公爵,而且當(dāng)時曹魏還有個傀儡皇帝曹奐存在,名義上劉禪的爵位還是曹魏皇帝曹奐封的,曹魏時期曹姓是國姓,再加上司馬昭還只是晉公,這兩個原因加在一起,劉禪絕對不可能封為王爵。
那接下來劉禪就只能是公爵或者侯爵了,侯爵一般是封有功勞的臣子的,從來沒有封過投降的皇帝,而且像劉禪這種以皇帝身份投降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就有優(yōu)待亡國之君的情況,同時跟隨劉禪一起投降的臣子中有被封為侯爵的,比如羅憲被封為西鄂縣侯,霍弋被封為列侯,總不能把他們的皇帝也封為個侯吧,所以就把劉禪封為公爵。
封劉禪為公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給東吳政權(quán)當(dāng)榜樣的,顯示投降可以善待,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地滅亡僅存的東吳政權(quán)。
那曹奐為什么被封為王爵呢?
第一個原因是:曹奐是禪讓帝位給司馬炎的,不是像劉禪一樣投降的。
劉禪是投降曹魏后被封為公爵的,而曹奐是禪讓帝位給司馬炎的,劉禪與曹奐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劉禪投降的對象是曹魏,曹奐禪讓的對象是全新的晉朝,兩者是不一樣,如果封劉禪與曹奐同樣的爵位,那不等于矮化了晉朝的地位。
第二個原因是:晉朝建立是沿襲了曹魏政權(quán),晉朝必須承認曹魏是正統(tǒng)。
曹丕當(dāng)年接受劉協(xié)所代表的東漢政權(quán)禪讓時,封了劉協(xié)為山陽公,司馬炎接受曹奐所代表的曹魏政權(quán)禪讓時,封了曹奐為陳留王,這都是為了承認前朝的正統(tǒng)性,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公,一個是王,只是名義不同而已,都是傀儡。
晉朝封曹奐為陳留王看上去是獲取了名聲上的好處,其實曹奐得到的與劉協(xié)并無兩樣,晉朝這是安撫了曹魏舊臣,又得到了禪讓的實惠。
第三個原因是:晉朝開啟了分封制。
晉朝是開啟全面分封制的華夏大一統(tǒng)王朝,晉朝的分封制與兩漢不同,與春秋戰(zhàn)國也不同,司馬炎立國后,吸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薄弱不能勤王的弱點,大力分封司馬氏為諸侯王,但是諸侯王的權(quán)力又不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王大,同時晉朝把大臣封爵提升到了公爵。
晉朝的大臣,比如石苞、荀勖、鄭沖、王沈、衛(wèi)瓘等人都被封為公爵,而司馬干、司馬倫、司馬亮等司馬宗親全部被封王爵,這與曹魏及兩漢都不同,司馬炎可以封曹奐為公爵,也可以封曹奐為王爵,但他選擇了把曹奐封為王爵,晉朝的王爵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泛濫成災(zāi)了,非常多,多封一個空頭王爵給曹奐也無所謂,不像兩漢及曹魏封個王是很難的。
最后說一說孫皓為什么只能被封個侯爵呢?
孫皓只能被封侯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一、孫皓投降沒有政治意義。
孫皓投降的時候,晉朝就直接統(tǒng)一天下了,三國再次歸一,劉禪投降的時候,還能當(dāng)成東吳榜樣,孫皓投降的時候,可是什么作用也沒有了,只是當(dāng)時沒有殺亡國之君的傳統(tǒng),要不然像孫皓這樣暴君肯定要被殺的。
二、孫皓為人殘暴,而且對晉朝君臣出言不遜。
孫皓投降后,有一次晉朝權(quán)臣賈充問孫皓:
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nèi)嗣嫫?,這是什么樣的刑罰?
孫皓卻說:
有作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
孫皓這是諷刺賈充殺害了曹魏皇帝曹髦,這就等于得罪了賈充。
還有一次,晉武帝司馬炎對孫皓說:朕設(shè)了這個座位等待你已經(jīng)有很久了。
而孫皓不甘示弱地說:我在南方也設(shè)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這等于是把晉武帝司馬炎給懟了回去,只是當(dāng)時沒有殺亡國之君的傳統(tǒng),要不然孫皓早被殺了,如果孫皓晚生幾十年,生在南北朝時期,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孫皓的封賜爵位是晉朝的大臣和皇帝決定的,孫皓的行為已經(jīng)得罪了晉朝的皇帝與權(quán)臣,他們會給孫皓一個好爵位嗎?當(dāng)然不會,只是勉強給了一個歸命侯的侯爵,歸命侯代表了歸應(yīng)天使的亡國之君,這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