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以德報怨”這個觀點誤導(dǎo)了我很長一段時間,我還以為這是中華民族歷來的處事原則,知道讀到孔子的原文: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所以“以德報怨”是個什么鬼,中華民族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以直報怨的民族,這才是我們的處世準則,不信大家看看這五千多年來,沾滿華夏民族鮮血的國家是個什么下場。
華夏起源于黃河流域,原先也只有巴掌大的地方,我們視發(fā)源地為中央之國,把東西南北是個方位的民族分別成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在夏商周時期,時刻受到這些異族的襲擾,西周的首都鎬京還沒西戎攻破過,齊桓公時期提出的尊王攘夷中的“攘夷”其實就是合諸侯之力對付異族。
后來,秦國在西邊解決了西戎,在秦穆公時代滅掉了西戎二十余國,也算是報了幾代國君戰(zhàn)死沙場的仇恨。楚國在南邊八百年基本上融合了南蠻,齊國在東邊自齊桓公時代起,慢慢解決了東夷,北狄則由燕趙等國進行了融合,四疆平定,這才有了華夏文明的根基。
匈奴開始興盛的時候,中華民族也歷經(jīng)戰(zhàn)亂形成了大一統(tǒng)帝國——大漢帝國,帝國前期打不過匈奴,所以只能任由他們?nèi)鲆?,和親也好,納貢也好,還得時時忍受匈奴的劫掠,但是沒辦法,打不過嘛!只能先忍著,如果明知道打不過還一味死扛,這對于國家和人民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忍得了羞恥,伺機發(fā)展報復(fù),才是正確的做法。
于是在忍受匈奴半個多世紀后,終于在漢武帝時期,大漢帝國有了全面反擊的實力,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別搞笑了,唯有生死之戰(zhàn),匈奴人丟掉祁連山、焉支山,還不夠?一直打一直追,直到狼居胥山,匈奴人不得不向西遷徙,如今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才是以直報怨,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本質(zhì)。
如果要論深仇大恨排名,五胡絕對排在前列,屠殺、奴役華夏子民,把華夏女子當“兩腳羊”作為軍糧,這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期。后又華夏偉男子冉閔發(fā)布“殺胡令”,號召華夏好漢殺胡反抗,諸位請看:手持鋼刀九十九, 殺盡胡兒方罷手。我本堂堂男子漢, 何為韃虜作馬牛。北地豪強奮起反抗,直接導(dǎo)致“五胡”潰敗,退出中原。
如果要所謂“以德報怨”,中華民族還存在與否都不一定,所以說“以直報怨”才是正解。至于五胡中最兇殘的“羯族”則被滅族,也算是報了這一血海深仇。
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民族,請大家不要誤解,一時的退讓并不能說明什么,在歷史的記賬本上我們都記得很清楚,幫助我們的,會獲得中華民族永恒的友誼,比如巴鐵,這就是以德報德。欺負我們的,拿了我們的,最終我們都會連本帶利討回來,這就是以直報怨。
除非中華民族整體沉淪,否則以直報怨必將到來,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