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河南省鞏義人。唐肅宗時,官拜左拾遺。后入蜀,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家族出了好幾位大詩人。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詩壇領袖,對杜甫的影響很深。杜甫一生寫了約一千多首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中年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所以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同時也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創(chuàng)作道路。
他的詩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都能背誦出幾首。比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再如:《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深刻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以及那顆縱然報國無門,但卻永不泯滅的拳拳報國之心。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首敘事詩?!睹┪轂榍镲L所破歌》。
前幾天,我又重讀了一遍杜甫的這首詩。心靈頗感震撼。在熒光燈下我輕聲吟誦著這首不朽的詩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幼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的代表作。無論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完美地展現(xiàn)。全詩采用了一種層層遞進的形式寫就。人物形象也不斷得到升華。
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公元761年的深秋。是杜甫由于替當朝宰相房琯“兵敗”之事說情,并多方營救他,觸怒了唐肅宗而被貶后的第三年。
這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一間茅屋。(浣花溪:唐代時錦江的一段河流,傳說古代織女曾在此處浣洗蜀錦,五顏六色,像鮮花一樣在河中飄動,久而久之這段河流被人們稱作浣花溪。)杜甫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可不料到了農歷八月底,草堂遇大風、先吹破屋頂,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徹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深邃、雋永的詩篇。詩中寫的雖是他自己的數(shù)間茅屋,但心底深處表現(xiàn)的卻是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感。
全詩可以分成四個段落來理解。第一段是前五句。我們來看這五句,作者用了“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讀來,仿佛耳畔傳來陣陣狂風大作之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痹娢钠饎菅该??!帮L怒號”三字,生動地描述了秋風呼嘯時發(fā)出的聲響,由此引出后面一系列“連鎖反應”,讓詩人手足無措,始料不及,卻又那么真真切切地發(fā)生在眼前。
試想一下,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卷起他屋頂?shù)膶訉用┎荩叩氖?“茅飛渡江灑江郊”。這里的“飛”與上句的“卷”承上啟下,告訴讀者:被風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茅屋旁邊,而是被風吹得“飛”過了江,然后四處飄散,“灑”在了“江郊”。以至“高者掛罥長林梢”,吹得高的掛在了樹枝上,弄不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吹得低的掉進了水塘,也很難收回。一個接一個的動態(tài)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讀者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杜甫看似普通的客觀描寫,卻比抽象地抒情更富表現(xiàn)力。這幾句詩所展現(xiàn)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紛灑在江郊的各處,卻無能為力。因此,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瞬間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對前一節(jié)的補充。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竟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捌畚依蠠o力”。如果詩人不是年老無力,而是年富力壯,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接下來“忍能對面為盜賊”,字面意思是說,這群孩子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其實則不然。這里不過是詩人為表現(xiàn)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激憤心情而已,絕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這才有了“唇焦口燥呼不得”,作者用了一種自嘲般地句子表達了他此刻無可奈何的心境。
詩人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第三句是最好的注解:“不為困窮寧有此”,作者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反觀“群童”若不是因為他們家里也十分困窮,就不會冒著狂風,抱走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為結尾做了伏筆?!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xiàn)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jié)。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fā)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目睹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耙姓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白試@息”中的“自字”,用得很凄涼,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的茅屋被風吹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lián)想到和他有相似處境的無數(shù)窮人和寒士,同他一樣生活在凄風苦雨之中。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楚和自己的境況。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此時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農歷八月,天氣并不“冷”,但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雨從床頭的天窗落下來,雨一直在不停地下,所以才感到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zhàn)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xiàn)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何以能入睡安眠?
“長夜”是作者一方面自己屋漏覺夜長,另一方面聯(lián)想眼下的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更覺得長夜漫漫無盡頭?!昂斡蓮亍焙颓懊娴摹蔽磾嘟^””照應,表現(xiàn)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fā)出來的。于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lián)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到這里,詩人筆鋒一轉,使讀者為之一振!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lián)而下,一氣呵成。語句高亢,構成了一種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在風雨中飽受熬煎的老人,跳出了狹小的自我,聯(lián)想到天下貧寒的讀書人和窮苦百姓的疾苦,而且想象著如果他們能夠住上遮風擋雨的房子,他們一定會開顏歡笑的情景。詩寫到這里,一個愛國詩人的形象已經呼之欲出。但杜甫不僅是愛國詩人,他還是一代“詩圣”。所以詩到結尾處,“詩圣”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兩句將全詩推向高潮。
由此,我們深深地理解了,杜甫的這首詩絕非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xiàn) “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 ”,而且是 “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xiàn)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打動著讀者的心靈。
通過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杜甫一生雖然沒有真正實現(xiàn)他的政治抱負,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做一代清官廉吏。但官階雖低,而且?guī)锥缺毁H,他卻無時無刻把國家社稷和底層人民的冷暖掛在心上。這一點在他的其他詩篇中也多有描述,比如《三吏》、《三別》讀來感人至深。真正體現(xiàn)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境界。
據(jù)史書記載,杜甫的晚年生活十分落魄和凄涼,以至于去世時,他的兒子們都無力將父親送回老家安葬。直到四十年之后,他的孫子杜嗣業(yè)才百般籌措,一路乞討,扶柩千里,將杜甫移葬故土河南洛陽。想到這些我唏噓不已。
杜甫在世時鮮為人知,但后人給了他極高的評價。杜甫的靈柩移葬故土時,當時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為他寫了墓志銘。他說杜甫:向上繼承了國風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向下,開啟了后代詩歌之先河,元稹第一個對杜甫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詩圣”地位。
杜甫去世后,也備受韓愈、白居易等人的褒揚。杜詩對元、白和李商隱的詩影響甚深。宋以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詩推崇備至,文天祥甚至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毛澤東曾經對蘇聯(lián)著名作家費德林說:“他(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人民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后人藝術欣賞的不朽文獻,也是給全人類留下的優(yōu)秀文學遺產?!濒斞赶壬f:“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眰ゴ蟮拿裰髦髁x戰(zhàn)士聞一多也曾說過,“杜甫的詩篇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千載歷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聲不絕于耳。而這些評價除了對他詩作的藝術造詣褒獎之外,對杜甫的詩篇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給予了一致的盛贊。杜甫的一生,正如后來宋代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所描述的那樣:“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我記得康震教授在詩詞大會上講解杜甫這首著名的詩篇時,動情地說了一段話。他說,杜甫的精神和詩圣的境界是薪火相傳的,它們傳到了元稹,傳到了韓愈,傳到了白居易,傳到了后世百代。人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并且在向杜甫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詩圣的溫暖和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鼓舞 ?!睹┪轂榍镲L所破歌》這首詩給我們展示的就是在風雨交加的夜里,一代詩圣給我們高高擎起的道德的光輝,他不僅溫暖著當世之人,也將永久地溫暖著千百年之后的我們!
我覺得這段話應該是對這首詩以及詩圣杜甫本人的一段極好的詮釋!
夜深了,我依然沉浸在對圣賢由衷地崇尚和感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