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子說書
圖/《西游記》相關電視劇
《西游記》是古人的作品,古人喜歡講究長幼有序,提倡“師即是父”的觀念,所以,理論上來說,唐僧被封佛,孫悟空作為徒弟,只能當菩薩。
《西游記》故事里,唐僧出身于禮儀之邦,孫悟空兄弟幾個雖說被稱為山野村夫,卻也是懂禮的。
在女兒國那一站,唐僧師徒四人在女兒國的東閣吃酒席,孫悟空道:“先請師父坐了左手素席,轉下三席,分左右,我兄弟們好坐。”
“轉下三席”四字,意味著唐僧輩分高一等,孫悟空師兄弟三人同等輩分。女兒國的太師則直接說破了,喜道:“正是,師徒即父子也,不可并肩?!?/p>
且不說唐僧師徒在西天路上但凡遇到個富貴之家,就一人一席地受用,讓現(xiàn)在的吃貨都羨慕不已。從上文中,確實可以看出,唐僧和孫悟空一起成佛,是不太合理的。
再比如祭賽國王,他見孫悟空三人是騰云駕霧之上仙,愈十分加敬,請?zhí)粕献诳诜Q為老佛,將孫悟空師兄弟幾個皆稱為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
那么,問題來了:師徒即父子,孫悟空為何也能成佛?竟是因為打死了這六個凡人?
《西游記》故事里,作者寫心猿(孫悟空)歸正,難滿出山,先是照頭一棒,打死了一只猛虎,奪了它的衣服,做了兩件虎皮裙。接著,又打死了六個強盜。
那六條大漢本是剪徑的大王,他們讓唐僧師徒留下馬匹,放下行李,孫悟空卻說對方是來給自己送衣服送盤纏的,唐僧一臉懵逼,只當孫悟空是耳閉。
不料孫悟空卻直接上前,讓六個強盜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要作七分兒均分,結果,孫悟空挨了打,反手就剿了那賊。
唐僧因此絮絮叨叨,直說孫悟空的不是。其實,孫悟空剿了強盜,剪除六賊,并非傷身,只是修心罷了。
那么,這六個強盜是誰呢?姜子為什么說孫悟空剿賊是修身養(yǎng)性呢?
其實,這六賊不在別處,而在每個人自身宇宙中,是人類七情六欲中的六欲,又稱為六識、六根。
這六條大漢,一個喚作身本憂,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
《西游記》故事里,唐僧每次問孫悟空西天路的遠近,何時能見世尊,孫悟空都是以《多心經》對答,教導唐僧,出家人必須做到“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此謂之祛褪六賊。
而唐僧之所以魔障難消,難見佛面,正是因為念念在意(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身),睹事物凝眸(眼),聞聲音驚耳(耳),喜香甜嗅鼻(鼻),要齋吃動舌(舌),六賊紛紛。
孫悟空就不一樣了,他打死六賊,便是舍身,便是“無眼耳鼻舌身意”,他一開始就已經在五行山下悟得成佛秒道,最終成佛,自然不在話下。
《西游記》故事里,唐僧和孫悟空表面上是師徒關系,如同父子,本質上,他們是身與心的關系,本是二位一體,所以,成佛之時,孫悟空說了一句“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