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社會科學類論述題的底層邏輯
作者 | @抓馬扣叔
如何短時間內寫出一道結構清晰、觀點明確、老師喜歡的哲學與社會科學類的論述題目?
解鈴還需系鈴人,論述類題目實質上也是來寫一篇小論文,只不過省去了選題與研究的部分直接進行論文寫作。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題目中議題的設問有一定的素材與理論積累,同時能快速的建構起自己的論證體系,精確而又精彩的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同時,高放教授在《社會科學論文寫作經驗談》指出,寫社會科學論文要明確其性質和特點。論說文不同于記敘文、應用文和文藝作品,而是以議論為主的文體。但是,在論說文中,社會科學論文又具有獨特之處:它不同于講義材料、資料性文章、宣傳性文章、通俗性讀物。社會科學論文專業(yè)性很強,應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表述自己的見解為主。所以我們在平均一篇相關文章最直接的標準就是「專業(yè)性」與「觀點性」
說了這么多,不妨總結一下,一篇社會學科論文或論述題到底需要什么。
在這里需要理科生的「邏輯思維」,文科生的「思辨能力」與藝術生的「修辭手段」,三者得其二即可寫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1)理科生的「邏輯思維」
我們換個詞來說叫「框架感」,但是如果缺乏創(chuàng)新性但觀點和具有理論厚度的論述,就會陷入「程式化」「套模版」的誤區(qū),畢竟很多跨考文科專業(yè)的理科同學初期仍然妄圖通過一個公式來解決所以問題。
(2)文科生的「思辨能力」
講的是觀點的新銳性與內容的豐富程度,但是缺乏邏輯的話就會陷入「堆砌理論」「文不對題」「結構零散」等問題。
(3)藝術生的「修辭手段」
指的是可以適當使用一些文學修辭與學術修辭,讓觀點與內容的呈現(xiàn)更精彩,但是這是錦上添花的一步,觀點與邏輯有漏洞的話只能是刷花槍,所以我建議如果論述題備戰(zhàn)時間超過兩個月的還是扎扎實實先把邏輯和觀點練好。
論述的結構要素:議論風格,論文骨架
寫論述題其實和寫論文一樣,其實更像是燉排骨。結構是骨頭支撐整體,論述的各要素是肉為文章主體,文章做到精彩需要修辭這一調味料。
1.1 先明確為什么要模仿論文
寫論述題,最好按照一般期刊論文的邏輯結構來寫作,這樣的寫法有三種好處。
一是方便老師踩到得分點
二是排版起來也比較美觀,結構分明。
三是可以讓老師看出一些你的學術素養(yǎng)
1.2 再參考論文寫作結構
嚴密的結構、清晰的思路:在形式上通過層次、段落、開頭、結尾、過渡和前后照應來體現(xiàn)。
完整的體系:在內容上通過引言、正文和結束語來體現(xiàn)。
立論:確立總論點(主題)和分論點。
謀篇:安排好結構,組織好材料,合理運用邏輯方法通過論據(jù)來論證分論點和總論點,最后得出客觀的結論。
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
前置部分——題名、作者署名、作者簡介、摘要、關鍵詞、(分類號)(文獻類別)(文章編號)符號表(必要時)
主體部分——引言、正文、結論(結束語)、致謝、參考文獻
附錄部分(必要時)
論述題作為一篇小論文,所以應該擁有的對應部分是這樣的:
[1]論述題題目對應論文題名——無需重復撰寫
[2]論述題首段對應論文摘要或引言——論述研究背景與總體觀點
[3]論述題正文對應論文正文——結構清晰、層級分明、觀點明確
[4]論述題尾段對應論文結語——匯總全文觀點,辯證思考不足
1.3 層次編排
論文層次序碼統(tǒng)一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層次分級一般以不超過4級為宜,各級序碼之間加一小圓點,末尾一級碼不加小圓點,如:1,1.1,1.1.1,1.1.1.1。引言可以編為0,也可以不編序碼??萍颊撐囊话悴挥脗鹘y(tǒng)的“一、(一)1.(1)……層次序碼,尤其不能時而用標準化表示法,時而又用傳統(tǒng)表示法。社科論文好還有用傳統(tǒng)的“一、(一)1.(1)……”表示法的,但改用阿拉伯數(shù)字層次序碼有增長趨勢。
論述題建議參考社科論文的寫法,但也不局限于次。如果你的論述足夠精彩不需要突出框架,也可以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或「第一」「第二」這種沒有小標題的寫法。
1.4 論文要素
我們寫論述題的時候需要借用一些新聞評論和議論文的理念。
因為論述題本身就是一個論證的過程,需要通過理論、案例配合自己的闡釋來得出觀點,這就涉及到四要素:論點(你的觀點)、論據(jù)(提供合理性的案例與材料)、論證(立論證明的方法和層次)、論述(穿插全文的闡釋過程)不謀而合。
高放教授指出,同樣的觀點和材料,有的人更善于歸納和演繹、概括和分析,有的人更善于表達和鋪陳、煉句和修辭,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就很不一樣??梢?,論證和論述這兩者對于一篇論文的成功而言,應該說是不可缺少的有獨立意義的要素。對這四個寫作要素的基本要求,我想大體上可以編成四句順口溜:論點方面,觀點鮮明、有破有立;論據(jù)方面,材料充實、用心搜集;論證方面,分析細致、邏輯嚴密;論述方面,文字簡煉、明確有力。
1.5 論述題方程式
就此而言,一篇論述題的「方程式」就出來了
(1)總方程式:總分總
總(首段):類比論文寫作中的前言或起始段,總述你的論述背景
分(主體):類比論文的正文,分結構和層次來論述你的觀點,每一個部分都要涉及論點、論據(jù)、論證
總(結尾):類比論文的結語,可以寫成總結式、展望式、反思式等風格,目的是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2)子方程:首段有不同分類但要提及自己的總體思路與觀點
綜述型首段:主要做題目涉及知識點的界定與概念梳理
背景式首段:闡述題目設問的大背景,引出下文論述
摘要式首段:將全文的思路與結論總結,提綱挈領
(3)子方程:結尾必須總結,升華延伸不能脫離題目
總結式結尾:凝練全文觀點,總結核心句。
展望式結尾:總結前文的觀點之后,進一步指出未來該怎么做或怎么思考。
反思式結尾:總結全文后,反思優(yōu)點或意義背后的潛在問題。
1.6 主體部分結構
我們再次參考一下論文寫作的正文結構。
學者周義程指出,擬寫提綱時,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要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學術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擬訂框架,防止所列條目偏離主題。第二,要考慮提綱的邏輯性,注意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擬寫提綱時,內在邏輯結構的安排方式問題不容忽視。一般來說,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的內在邏輯結構主要有三種。一是并列結構,二是遞進結構,三是綜合結構。
第三,要確立全局觀念,從整體上明確各個部分的地位和作用,進而確定各個部分的比例分配和全文的篇幅,做到各個部分的比例分配與其地位和作用保持一致,全文的篇幅長短與研究主題保持協(xié)調。
立足以上三點我們總結出了可以參考的論述題主體部分的結構圖式。
(1)并列式結構圖式
并列結構是指學術論文的各個部分之間是并列關系,不存在主從之分或逐層展開的關系。采用并列結構的學術論文的各個部分之間可以調換位置而不影響邏輯的自洽性。
主要應用于原因類、表現(xiàn)類、影響類或理論類,以及部分措施類題型
1.題目案例
試論傳媒對現(xiàn)實的建構(19 年中傳新聞學 712 論述)
舉例分析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主義關懷缺失的表現(xiàn)(19 年華中科大 MJC440 論述)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 (19 年吉林大學 MJC440 論述)
2.并列式論述題結構圖式
【1】首段
【2】正文
板塊一(原因、表現(xiàn)、變化以此類推)
板塊二
板塊三
板塊四
....
【3】結尾段
(2)遞進式結構圖式
遞進結構是指學術論文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逐層深入、逐步展開的內在邏輯關系,即由第一部分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由第二部分自然地引出第三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的位置不可隨意調整,否則就會造成邏輯混亂。
應用到論述題上適合回答關系類、看法類、措施類以及部分影響類、理論型題型。
遞進式結構適合的題目應用很廣,一般并列式結構的論述都可以改成遞進式,但是考試篇幅有限通常用于不止一點設問的題目或者考察的很開放沒有明確設問需要自己提煉的題目,內部邏輯采用三段論或二元框架(留個懸念,以后再講)。同時注意的是,遞進式的結構要從整體上明確各個部分的地位和作用,進而確定各個部分的比例分配和全文的篇幅,做到各個部分的比例分配與其地位和作用保持一致。不能各結構字數(shù)完全一樣,不然重點會無法突出。
1.題目案例
網絡語境下,有人說沉默螺旋已經被消解有人說沉默螺旋加強了,請結合相關知識論述(19 年川大 MJC334 論述)
舉例分析數(shù)字倫理與網絡素養(yǎng)(19 年中傳傳播學 713 論述)
分析沉默螺旋的理論意義,以及其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19 年上海師范學碩 643 論述)
說說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觀點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有什么發(fā)展和出路(19 年北大學碩 649 論述 )
據(jù)我國數(shù)據(jù)新聞實踐,談談數(shù)據(jù)新聞的特點、優(yōu)勢,不足以及預測其未來走勢(19 年南開MJC440 論述)
2.遞進式論述題結構圖式
【1】首段
【2】正文
板塊一
1.分論點一
2.分論點二
3.分論點三
板塊二
1.分論點一
2.分論點二
3.分論點三
....
【3】結尾
(3)綜合結構
綜合結構是指在學術論文中交叉采用并列結構和遞進結構的結構安排方式,應用于論述題作答也是同理。例如主體采用并列式結構,但各板塊內部有著邏輯順承關系,但是考試時間有限,這種寫法對邏輯要求很高,量力而行,不過多贅述。
論述的整體呈現(xiàn):豐富印證,高端話語
學者周義程指出,在撰寫論文本論時,尤其要注意論點與論據(jù)的統(tǒng)一性、論據(jù)與論證方法的契合性。
(1)論點和論據(jù)相統(tǒng)一。本論中使用的論據(jù)包括理論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這些論據(jù)既要真實可靠,又要與論點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從而增強論點的說服力。
(2)論據(jù)與論證方法相契合。論據(jù)必須借助合適的論證方法,才能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論證方法主要有引證法(直接引用、間接引用)、例證法(直接證明、詮釋證明)、推理法(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引申推理)、比較法(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綜合比較)、分析法(因果分析、結構分析、層次分析、角度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應根據(jù)論據(jù)的具體內容,酌情選用上述論證方法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
以上所涉及的論證方法大家先做一個簡要的了解,未來結合不同的題型我們來細說,但是應用于論述題中最基本而直接的方法是「引證法」與「例證法」,我們一定要掌握。
豐富印證指數(shù)據(jù)(直接證明)、理論(間接引用)、名言(直接引用)、案例(詮釋證明)能在一個論述題能得到充分又合理的運用,高端話語指的是多用一些學術性的或文學性的語言與修辭來闡述觀點,但不是盲目的不顧語境的理論套用。
方法論——通用論述題仿寫邏輯(論點 論據(jù) 論述)
【1】首段:
方案一:名言或理論或數(shù)據(jù) 設問背景詮釋 問題與觀點
方案二:題目概念界定 問題詮釋 引出觀點與下文
參考案例
2016年, 「后真相 (post-truth) 」入選《牛津詞典》年度詞匯?!杜=蛟~典》將其定義為:「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面, 訴諸情感 (emotion) 和個人信仰 (personal belief) 比陳述客觀事實 (objective facts) 更加有效。」其實, 有關「后真相」的論述最早可追溯至美國國內關于「水門事件」「伊朗門丑聞」等政治事件的描述, 可見「后真相」是誕生于西方政治語境下的一個概念, 用來描述事實或真相被服務于特定政治意圖的話語所操縱的現(xiàn)象。圍繞「后真相」展開的研究和解讀, 表達了學者對于事實或真相這一基礎信念開始逐漸消解的憂慮,這一現(xiàn)象所造成的社會迷思也繼續(xù)得到解決。
喻國明,錢緋璠,陳瑤,修利超,楊雅.“后真相”的發(fā)生機制:情緒化文本的傳播效果——基于腦電技術范式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4):73-78 2.
1848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 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變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于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菇裉? 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預言的「世界文學」演變成為「全球性的媒體文化」。世界市場的開辟促進了全球媒體市場的建立, 使跨越民族-國家邊界的全球傳播成為現(xiàn)實?!竿七M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惯@一論述不僅扎根中國現(xiàn)實, 為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 更從全球傳播的高度, 對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1]史安斌,盛陽.開創(chuàng)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局面、新理念、新形式[J].電視研究,2018(11):4-7.
【2】正文部分
板塊一(二級標題)
1. 觀點一(三級標題)
方案一:名言或理論或數(shù)據(jù) 觀點及闡釋 案例論證
方案二:重復觀點 理論闡釋 案例論證
2. 觀點二(三級標題)
3. 觀點三(三級標題)
板塊二(二級標題)
板塊三(二級標題)
【3】結尾
名言或理論或數(shù)據(jù) 總結全文觀點 未來展望或反思
論述的拿分要領:結構清晰,觀點明確
論述題的觀點是層層提煉的,在總分總的結構下,兩個「總」即首段與尾段必定涉及全文設問的觀點總結與思考。
這里著重說一下分論點,分論點是對總論點各個層面對分別闡述,共同支撐總論點的合理性,分論點如果有三級以上的標題則標題代表的論點是層層提煉的。
例如,論述題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遞進結構組成,第二板塊「為什么」有三點原因分別用三個小標題提煉,那么這一板塊的二級標題則是里面三條原因的總結。
再直觀一點,拿真題舉例,順便教一下考場解題思路。
例題:什么是刻板印象?早年哪一位知名傳播學者對此有過評述?請結合媒介報道中對某些社會群體的再現(xiàn),來談談相關的爭議并闡釋你如何看待此類文本的傳播效果。
第一步先破題:這個題其實有三個設問
設問一:什么是刻板印象?早年哪一位知名傳播學者對此有過評述?翻譯過來就是讓你寫個刻板印象的詞條,可以但寫一個結構,但是論述題時間有限,放到引言(第一段)即可。
設問二:請結合媒介報道中對某些社會群體的再現(xiàn),來談談相關的爭議。翻譯過來就是媒介報道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刻板印象的,一般是怎么樣反映相關群體的。而且題目中有「爭議」二字,就是要突出這一群體原本是什么樣,卻被刻板印象塑造出來的沖突。
設問三:闡釋你如何看待此類文本的傳播效果。就是談這樣的刻板印象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于是這道題的主體就包含了兩個板塊,也是遞進式的框架即「呈現(xiàn)——效果」
第二步列提綱:提綱可以先列好也可以邊寫邊列
一、群際形象的標簽化:媒體報道的定勢效應
二、刻板印象與傳播效果:從個人到社會
以第一板塊為例,這一標題其實是對三個子標題的提煉,你體會一下。
在這里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剛剛所說的綜合式結構,以此題為例,第二板塊的內部方程式如果采用并列式結構則可以采用個人效果、群體效果、社會效果、文化效果的傳播效果類型思維,也可以采用遞進式「認知、態(tài)度、行為」的傳播效果遞進鏈條。
最后提供給大家完整的題目,供大家體會上述的論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