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五行脈法針灸!絕密篇

          一、手太陰肺經(jīng)

          1.尺澤(chǐzé,LU 5  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cè)凹陷處。

          【操作】直刺0.8~1.2寸。

          2. 太淵 肺經(jīng)原穴;太淵:太,指大的意思;淵,指深的意思。此穴為肺經(jīng)原穴,八會穴之脈會,脈氣大會于此,博大而深。

          【定位】在腕掌側(cè)橫紋橈側(cè),橈動脈搏動處?;蜓稣?,當(dāng)掌后第一橫紋上,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的橈側(cè)凹陷者中即是。

          【穴位解剖】拇長展肌腱尺側(cè)凹陷中,橈側(cè)腕區(qū)肌腱的外側(cè),拇長展肌腱內(nèi)側(cè);

          【操作】操作方法為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

          3.經(jīng)渠穴經(jīng)渠穴  jīnɡ qú

          【定位】經(jīng)渠穴位于人體的前臂掌面橈側(cè),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4. 列缺(Lìeqūe,LU 7  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dāng)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5.魚際(Yújì,LU 10  滎穴

          【定位】第1掌骨中點(diǎn)橈側(cè),赤白肉際處。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

          6.孔最(Kǒngzuì,LU 6  郄穴

          【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操作】直刺0.5~1寸。

          二、手陽明大腸經(jīng)

          1.    二間,別名間谷。滎穴,五行屬水。

          【定位】位于手指、第2掌指關(guān)節(jié)橈側(cè)遠(yuǎn)端赤白肉際處。

          【操作】微握拳取之。一般直刺0.2—0.3寸。

          2.合谷(Hégǔ,LI 4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dāng)?shù)?/span>2掌骨橈側(cè)的中點(diǎn)處。簡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dāng)拇指尖下是穴。

          【操作】直刺0.5~1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

          3.陽溪穴

          【定位】陽溪:手背為陽,筋骨間凹陷處類似山溪。此穴在二骨(橈骨、腕骨)、二筋(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穴當(dāng)陽位,故名。

          簡便定位:在腕上橈側(cè),當(dāng)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拇指上翹,在手腕橈側(cè),當(dāng)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腕關(guān)節(jié)橈側(cè)處取穴。

          【操作】直刺0.50.8寸。

          4. 曲池(Qūchí,LI 11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cè)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diǎn)。

          【操作】直刺0.5~1寸。

          5.手三里(Shǒusānlǐ,LI 10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操作】直刺0.8~1.2寸。

          三、足陽明胃經(jīng)

          1.上巨虛 shànɡjù xū      附注:大腸經(jīng)下合穴。

          【定位】取穴方法:在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學(xué)位解析:巨虛:巨,指大也;虛,指空缺凹陷之處。本      穴在脛、腓骨之間大的空隙處,在下巨虛之上方,故名。

          【操作】直刺1~2寸。

          2.下巨虛xià jù xū  小腸經(jīng)下合穴。

          【定位】下巨虛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穴下9寸,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學(xué)位解析:

          1)下巨虛。下,下部也。巨,范圍巨大也。虛,虛少。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zhì)處于較高的天部層次,較低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zhì)虛少。本穴物質(zhì)為胃經(jīng)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經(jīng)諸穴匯聚而成,為天之上部的水濕云氣。由于氣血物質(zhì)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zhì)相對虛少,故名。

          2)小腸合穴。本穴物質(zhì)為天之上部的水濕云氣,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小腸經(jīng)氣血相同,故為小腸經(jīng)合穴。

          【操作】直刺1~1.5寸。

          3.足三里(Zúsānlǐ,ST 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中指)處。

          【操作】直刺12寸。強(qiáng)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4.內(nèi)庭(Nèitíng, ST44  滎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5. 解溪穴 jiě xī別名:草鞋帶穴,鞋帶穴

          【定位】取穴方法:仰臥伸直下肢的取穴,解溪穴位于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或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dāng)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操作】直刺0.50.8

          6.陷谷穴 xiàn ɡǔ

          【定位】取穴方法:陷谷穴位于人體的足背,當(dāng)?shù)?/span>2、3跖骨結(jié)合部前方凹陷處。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四、足太陰脾經(jīng)

          1.公孫  Gōngsūn  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操作】直刺0.61.2寸。

          2.三陰交(Sānyīnjiāo,SP 6 

          【定位】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cè)面后緣。

          【操作】直刺l1.5寸。孕婦禁針。

          3.陰陵泉(Yīnlíngquán,SP 9  合穴

          【定位】脛骨內(nèi)側(cè)髁下方凹陷處。

          【操作】直刺12寸。

          4.大都穴  dà dū別名:太都穴

          【定位】大都穴位于人體的足內(nèi)側(cè)緣,當(dāng)足大趾本節(jié)(第1跖趾關(guān)節(jié))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操作】直刺0.30.5寸。

          5.太白穴  tai bái 別名:大白穴

          【定位】 太白穴位于足內(nèi)側(cè)緣,當(dāng)足大趾本節(jié)(第1跖骨關(guān)節(jié))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當(dāng)?shù)谝货殴切☆^后下方凹陷處)。

          【操作】直刺0.50.8寸。

          五、足少陰心經(jīng)

          1.少海穴   shǎo hǎi

          【定位】屈肘時,當(dāng)肘橫紋內(nèi)側(cè)端與肱骨內(nèi)上髁連線的中點(diǎn)處。

          【操作】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前臂放散。

          2.少府穴   shǎo fǔ

          【定位】:少府穴位于人體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dāng)小指尖處。

          【操作】 直刺0.30.5寸。

          3.神門(Shénmén,HT 7  輸穴;原穴

          【定位】腕橫紋尺側(cè)端,尺側(cè)腕屈肌腱的橈側(cè)凹陷處。

          【操作】直刺0.30.5寸。

          六、手太陽小腸經(jīng)

          1.后溪(Hòuxī,SI 3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關(guān)節(jié)后尺側(cè)的遠(yuǎn)側(cè)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操作】直刺0.5l寸。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谷穴。

          2.前谷穴 qián ɡǔ

          【定位】前谷穴位于人體的手掌尺側(cè),微握拳,當(dāng)小指本節(jié)(5指掌關(guān)節(jié))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操作】直刺0.30.5寸。

          3.陽谷穴 yánɡ ɡǔ

          【定位】陽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腕尺側(cè),當(dāng)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直刺0.3—0.5

          4.小海穴  xiǎo hǎi

          【定位】小海穴位于人體的肘內(nèi)側(cè),當(dāng)尺骨鷹嘴與肱骨內(nèi)上髁之間凹陷處。

          【操作】直刺0.3~0.5

          5.養(yǎng)老穴  yǎnɡ lǎo

          【定位】養(yǎng)老穴位于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cè),當(dāng)尺骨小頭近端橈側(cè)凹緣中。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

          七、足太陽膀胱經(jīng)

          1.束骨 shù ɡǔ

          【定位】束骨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操作】直刺0.30.5寸。

          2. .委中(Wěizhōng,BL 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橫紋中點(diǎn),當(dāng)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操作】直刺l1.5寸,針刺不宜過快、過強(qiáng)、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jīng)。

          3.委陽穴  wěi yánɡ

          【定位】委陽穴位于人體的腘橫紋外側(cè)端,當(dāng)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

          【操作】直刺1~1.5

          4.足通谷穴 zú tōnɡ ɡǔ

          [定位在足外側(cè),第五跖趾關(guān)節(jié)前緣,赤白肉際處。

          [操作直刺0.2~0.3寸。

          5.秩邊(ZhìbiānBL 54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操作】直刺1.52寸。

          6.承山(ChéngshānBL 57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中點(diǎn)。

          【操作】直刺12寸。不宜做過強(qiáng)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7.申脈(Shēnmài,BL 62   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蹺脈)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操作】直刺0.30.5寸。

          八、足少陰腎經(jīng)

          1.涌泉(Yǒngquán,KI 1  井穴

          【定位】足趾跖屈時,約當(dāng)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

          【操作】直刺0.50.8寸。

          2.太溪(Tàixī,KI 3  輸穴;原穴

          【定位】內(nèi)踝高點(diǎn)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diǎn)凹陷處。

          【操作】直刺0.50.8寸。

          3.復(fù)溜穴 fù liū

          【定位】復(fù)溜穴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腳踝內(nèi)側(cè)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

          【操作】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4.陰谷穴 yīn ɡǔ

          【定位】陰谷穴位于腘窩內(nèi)側(cè),屈膝時,當(dāng)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大腿內(nèi)側(cè),膝蓋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位)。

          學(xué)位解析:(1)陰谷。陰,陰性水濕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所夾空隙也。

          【操作】直刺0.81.2寸。

          5.照海(Zhàohǎi,KI 6  八脈交會穴(通于陰蹺脈)。

          【定位】內(nèi)踝高點(diǎn)正下緣凹陷處。

          【操作】直刺0.50.8寸。

          九、手厥陰心包經(jīng)

          1.內(nèi)關(guān)(Nèiguān  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直刺0.51寸。

          2.大陵(DàlíngPC 7  輸穴;原穴

          【定位】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直刺0.30.5寸。

          3.勞宮  láo ɡōnɡ別名:五里穴,鬼路穴,掌中穴

          【定位】勞宮穴位于人體的手掌心,當(dāng)?shù)冢?、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操作】直刺0.3-0.5寸。

          4.曲澤  qǔ zé

          【定位】位于人體的肘橫紋中,當(dāng)肱二頭肌腱的尺側(cè)緣。

          【操作】直刺0.81寸。

          5.間使穴 jiān shǐ 別名:鬼路穴

          【定位】間使穴位于人體的前臂掌側(cè),當(dāng)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直刺0.5-1寸。

          十、手少陽三焦經(jīng)

          1.外關(guān) Wàiguān  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陽維脈)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操作】直刺0.51寸。

          2.支溝(ZhīgōuSJ 6  經(jīng)穴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操作】直刺0.51寸。

          3.三陽絡(luò)穴 sān yánɡ luò別名:通門穴,通間穴

          【定位】三陽絡(luò)穴位于人體的前臂背側(cè),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操作】直刺0.81.2

          4.天井穴 tiān jǐnɡ

          【定位】天井穴位于人體的臂外側(cè),屈肘時,當(dāng)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操作】直刺0.5~1寸。

          5.中渚穴 zhōnɡ zhǔ

          【定位】患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當(dāng)無名指掌指關(guān)節(jié)的后方,第4、5掌骨間的凹陷處(小指與無名指指根間下二厘米手背凹陷處),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的感覺。

          【操作】直刺0.3~0.5寸。

          6.液門穴yè mén

          【定位】液門穴位于人體的手背部,當(dāng)?shù)冢?、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操作】直刺0.3~0.5寸。

          十一、足少陽膽經(jīng)

          1.陽輔穴  yánɡ fǔ

          【定位】陽輔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cè),當(dāng)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操作】直刺0.50.7寸。

          2.俠溪穴   xiá xī

          【定位】俠溪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外側(cè),當(dāng)?shù)?/span>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操作】斜刺0.3-0.5寸。

          3.足臨泣穴  zú lín qì

          【定位】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cè),當(dāng)足4趾本節(jié)(第4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cè)凹陷處(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操作】直刺0.5-0.8寸。

          4.陽陵泉 Yánglíngquán  合穴;膽之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操作】直刺11.5寸。

          5.懸鐘(XuánzhōngGB 39  八會穴之髓會

          【定位】外踝高點(diǎn)上3寸,腓骨前緣。

          【操作】直刺0.50.8寸。

          十二、足厥陰肝經(jīng)

          1.行間(Xíngjiān,LR 2  滎穴

          【定位】足背,當(dāng)?shù)?/span>1、2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操作】直刺0.50.8寸。

          2.太沖(TàichōngLR 3  輸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中。

          【操作】直刺0.50.8寸。

          3. 中封穴   zhōnɡ fēnɡ  別名:懸泉穴

          【定位】中封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側(cè),當(dāng)足內(nèi)踝前,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nèi)側(cè)凹陷處。

          【操作】直刺0.50.8

          4. 曲泉穴  qǔ quán

          【定位】曲泉穴位于人體的膝內(nèi)側(cè),屈膝,當(dāng)膝關(guān)穴節(jié)內(nèi)側(cè)端,股骨內(nèi)側(cè)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操作】直刺1~1.5寸。

          督脈

          1.大椎(Dàzhuī,DU 14

          【定位】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熱病、瘧疾、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②骨蒸潮熱;③癲狂癇、小兒驚風(fēng)等神志病證;④項(xiàng)強(qiáng),脊痛;⑤風(fēng)疹,痤瘡。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2.百會(Bǎihuì,DU 20

          【定位】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dāng)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diǎn)處。

          【主治】①癡呆、中風(fēng)、失語、瘈疭、失眠、健忘、癲狂癇證、癔病等神志病證;②頭風(fēng)、頭痛、眩暈、耳鳴等頭面病證;③脫肛、陰挺、胃下垂、腎下垂等氣失固攝而致的下陷性病證。

          【操作】平刺0.50.8寸;升陽舉陷可用灸法。

          3.神庭(Shéntíng,DU 24

          【定位】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癲狂癇、失眠、驚悸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淵、鼻衄等頭面五官病證。

          【操作】平刺0.50.8寸。

          任脈

          1.中極(Zhōngjí,RN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癃閉等泌尿系病證;②遺精、陽痿、不育等男科病證;③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陰挺、陰癢、不孕、產(chǎn)后惡露不盡、帶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2.關(guān)元(Guānyuán,RN 4  小腸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①中風(fēng)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等元?dú)馓摀p病證;②少腹疼痛,疝氣;③腹瀉、痢疾、脫肛、便血等腸腑病證;④五淋、尿血、尿閉、尿頻等泌尿系病證;⑤遺精、陽痿、早泄、白濁等男科病證;⑥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3.氣海(QìhǎiRN 6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①虛脫、形體羸瘦、臟氣衰憊、乏力等氣虛病證;②水谷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腑病證;③小便不利、遺尿;④遺精、陽痿、疝氣;⑤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帶下、陰挺、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3.神闕(Shénquè,RN 8

          【定位】臍窩中央。

          【主治】①虛脫、中風(fēng)脫證等元陽暴脫;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等腸腑病證;③水腫、小便不利。

          【操作】一般不針,多用艾條灸或艾炷隔鹽灸法。

          4.中脘(Zhōngwǎn,RN12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中與胸劍聯(lián)合連線的中點(diǎn)處。

          【主治】①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小兒疳積等脾胃病證;②黃疸;③癲狂、臟燥。

          【操作】直刺11.5寸。

          5.膻中(Dànzhōng,RN 17  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diǎn)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心痛、噎嗝、呃逆等胸中氣機(jī)不暢的病證;②產(chǎn)后乳少、乳癰、乳癖等胸乳病證。

          【操作】平刺0.30.5寸。

          經(jīng)外奇穴

          1.四神聰Sìshéncōng(EX-HN1)

          【定位】在頭頂部,當(dāng)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①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神志病證;②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印堂(YìntángEX-HN3

          【定位】在額部,當(dāng)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①癡呆、癇癥、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眩暈;③鼻衄、鼻淵;④小兒驚風(fēng),產(chǎn)后血暈,子癇。

          【操作】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diǎn)刺出血。

          3.太陽Tàiyáng(EX-HN5)

          【定位】在顳部,當(dāng)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②目疾;③面癱。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點(diǎn)刺出血。

          附穴位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泰銘手針-穴位功能主治與十二經(jīng)脈穴位藥對“足陽明胃經(jīng)(十一)”
          五門十變配穴法穴位定位
          中醫(yī)執(zhí)業(yè)實(shí)踐技能考試常用針灸穴位-80個
          中西醫(yī)結(jié)合實(shí)踐技能-針灸1
          中醫(yī)中西醫(yī):常用針灸穴位(一)
          中醫(yī)實(shí)踐操作:??佳ㄎ豢偨Y(jié)(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