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文與大篆之關系【珍藏版】
我這里所說的古文是倉頡古文,我這里所說的大篆是倉頡大篆,而主流所說的古文是戰(zhàn)國古文,而主流所說的大篆是西周大篆,此古文非彼古文,此大篆非彼大篆也,切不可將兩者混為一談。
高明在《中國古文字學通論》一書中指出,
篆體:秦和秦以前的漢字。
隸體:秦以后的漢字。
大篆:秦以前文字。
籀文:漢代以來多認為大篆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又稱大篆為籀文。
小篆:秦實行的統(tǒng)一文字。
古文:漢代以來,稱晚于籀文的戰(zhàn)國文字為古文?!驹S慎就認為古文是倉頡古文——馬注】
今文:漢人把當時通行的隸書稱作今文。
此觀點基本上體現(xiàn)了古文字界的一致看法。
長期以來,學界主流一直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近來有些松動,有人開始提出,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說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錯誤的,夏朝應該有文字,應該有原始文字,象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李學勤先生即持此觀點,還有人提出文字應該產(chǎn)生在夏末商初時期,如裘錫圭先生,此觀點是非常保守的,他們二位顯然都受了郭沫若大師的影響,跳不出他的圈子,窩在了他的翅膀底下,受其庇護。
郭沫若大師為中國學界創(chuàng)造了一套嶄新的漢字起源的理論,這套理論已經(jīng)風靡中國四十年,它的核心是,文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圣人造字不可信,漢字產(chǎn)生在6000年前,半坡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就是原始文字的孑遺,刻劃符號和圖畫是文字的起源。這套理論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學界的追捧,破譯者有之,探討者絡繹不絕,紛紛踏來,連篇累牘的文章,鋪天蓋地,以至于形成了四十年的怪圈,我把他們稱為四十年派,即刻劃符號派,刻劃符號派都是時代的弄潮兒,產(chǎn)生在中國階級斗爭最激烈最高潮的風口浪尖上。當一切歸于平靜的時候,這些弄潮兒還在余興未衰,追逐著那已逝去的泡沫,自娛自樂,自欺欺人。
歷史上的一些記載有時要比我們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猜測和想象,要準確得多,真實的多,可信得多,因為古人一般沒有任何成見,比較客觀,不帶政治色彩,而今天的專家學者都以革命家的身份出現(xiàn),唯我正確,從不把歷史記載放在眼里,他們不僅創(chuàng)造歷史,還改造歷史,他們還以為自己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當代英雄。
{1}【呂氏春秋】載:“史皇作書,倉頡氏也”,又云:“倉頡造大篆”。
{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記錄了李斯《用筆法》的文章:“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聞矣。自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斯刪略繁者,取其合理,參為小篆。
{3}清乾隆《延慶州志》載:“王次仲,性能窺測造化,變通無窮,隱上谷居庸山中,不為祿仕。上古倉頡觀鳥跡創(chuàng)出大篆書,歷代用之,然其文繁復,難以學習。”
{4}《說文·敘》開篇就講文字的發(fā)展:“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謂之字?!云宓廴踔溃囊资怏w。……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font>
唐孔穎違說:“科斗書,古文也,所謂倉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為,故名‘古文’?!盼恼撸瑐}頡舊體,周世所用之文字?!?《尚書·序》)
段玉裁說:“凡言古文,皆倉頡所作古文?!?《說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5}[說文]
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6}《尚書正義》:“古文者,倉頡舊體,周世所用之文字
尚書正義》:“自倉頡以至周宣,皆倉頡之體,未聞其異?!?/font>
{7}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異。(不過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寫六經(jīng),左丘明著《左傳》都還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體、意義仍為學者們所通曉。
{8}張懷瓘《書斷》全文 {9} |